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离退休干部处,辽宁大连 116021)
教育学院如何推进培训课程建设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离退休干部处,辽宁大连 116021)
教育学院开展课程建设意义重大,需要精心策划,切实抓好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建构等。
教育学院;课程建设;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实施
进入“十二五”,教育学院推进新一轮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教育学院作为培训基地,如何面对需要,统筹规划,及早抓好课程建设,笔者从实际出发略作探讨。
所谓课程建设也就是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理念变革和课程(教材)开发。课程建设的动因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建设是新时期落实“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的需要。2011年1月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开展中小学教师分类、分层、分岗的全员培训。《意见》规定,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对在职教师,重点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对骨干教师,重点帮助他们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学院作为培训院校,要担负起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及课程资源支持。而目前教育学院恰恰在这方面显得有些薄弱。因此,要不辱使命,必须从课程建设抓起。有专家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就。由此可见,加强课程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课程建设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成为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或特级教师为追求目标,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探索和适应阶段、发展和稳定阶段、维持和重估阶段、总结和升华阶段。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教研与科研活动等。教师发展不论在哪个阶段,通过什么办法,都离不开课程资源这个必要条件,犹如人时刻不能缺少粮食、水和空气一样。课程作为精神食粮为教师提供的是精选的知识、思想、技能和智慧。它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是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课程,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及其质量。一所学校如果教师素质高,课程质量也好,那肯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水平一般,又无好的课程可用,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所以,课程问题对于在学习、实践、研究中成长的教师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课程建设历来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果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培训课程质量有了提高,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教育学院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五大中心”为特点的恢复重建时期(1978-1990年)。“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学院在百废待兴中起步,经过拨乱反正,先后成立了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等业务部门,并逐步形成了以教研、培训、信息资源、教育实验、电化教育为特点的工作格局。当时,教研部以研究教材教法为主,培训部以使用高师院校编写的教材为主,学院大都没有条件搞课程建设或自编教材。
第二阶段,以继续教育为特点的大发展时期(1991-2000年)。“八五”到“九五”期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通过举办各种脱产班、半脱产班、函授班等,着重对那些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干部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同时对广大教师普遍进行岗位培训。为搞好培训工作,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并努力抓课程教材建设,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实行公开招标、专家评审、行政认定、向全国推荐”。1992年,教育部首先组织几所高师院校编写了第一套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教育政策法规》《中小学管理》《教育学专题》等。1997年又组织编写了第二套干训教材,主要有《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中小学教育评估》《比较中小学教育》等。1994年,大连教育学院也首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干训教材,如《德育工作指要》《教学工作指要》《总务工作指要》《学校领导艺术》等。在教师培训教材建设方面,教育部于1999年组织教育专家编写了《素质教育论》《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学》《小学教育学教程》等必修教材以及各学科专业教材达200余种。大连教育学院于1998年也编写了《现代课程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及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几十种教材。
第三阶段,以教师教育为特点的全面升级时期(2001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教师培训出现了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步入了高起点的升级培训阶段。教育部在200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教师教育的新要求,重新“构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对那些培训质量不高的教育学院实行“合并、改制、联合”的政策,从此,有的教育学院走上了合并之路,有的走上了改制之路,有的坚持下来。在课程建设方面,2002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第三套干训教材,主要有《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中小学德育专题》《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大连教育学院也编写了教师用教材,有《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新课程教学设计——生物》等12种。“十一五”期间,大连教育学院经历了从困惑到崛起的大发展过程。学院通过改革转型焕发了生机活力,着力进行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了教师教育和专业教育服务体系;着力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研训一体、校本研修、网络支持”的培训系统;着力进行了大学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探索,取得了良好进展。2007年以来,组织编写了百余本教材和参考书,如《教育理性的自觉》《教师培训原理》《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当代校长的使命》《高中语文教材重难点鉴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与指导》《大连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课程建设已进入到总结过去、把握现在、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新阶段,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办法,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在本质上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教师的课程观不同,指导参与课程建设的态度和方法也就不同。课程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教育家李秉德的看法是,“课程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设计,亦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主要强调了课程是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说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各种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教育学院推进培训课程建设,领导和教师需要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主体参与意识。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培训院校的责任。作为教育学院的教师,理所当然地是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教师树立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时刻把受训教师、校长放在首位,一切从他们的需要和发展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拥有专业自主权,不再成为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而要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将自己有益的教育经验与智慧融入课程建设中,并且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动态生成意识。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已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课程专家编制课程计划与教科书,而是强调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创生作用,把课程建设作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教育要素。创生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主体,不应再视为国家课程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要逐渐成为制定国家课程计划的参与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在课程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是重视课程建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建设的本质是一种改革和“反思性的实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成过程,包括对预定课本的构建、增删、充实、重组和拓展使之更适合教学和培训的需要。三是培训对象不应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生成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发挥对课程的批判和建构作用。
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课外读物、音像资料、报刊、电脑、网络等。其中教材仅仅是课程中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教材与课程密不可分,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课程意识强弱,往往集中表现在对待教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课程建设,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就是要把教材作为范例对待,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超越教材,拓展课程的时空,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教材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
2.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所谓课程标准,通常是指国家关于课程建设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各种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的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主要依据。在国家关于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教育学院要加快课程建设,也必须制定符合国家要求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前言部分,主要说明本学科的性质、价值功能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程度;课程内容,主要指对各种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处理方式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建议,包括对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
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主要依据三条:一是依据教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二是依据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学校科学发展;三是依据受训教师、校长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由于培训对象不同和各学科性质不同,其编制标准是不一样的,既有个性体现,也有共性体现,这里就其标准共性方面列出以下几条:
坚持课程设计的应用性标准。课程性质一般分为两种,即理论性(学术)课程和应用性课程。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属于职后大学教育,是在职前教育已有学历基础上进行的再教育。这种教育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性教育,既不是对职前教育内容的重复,也不是以专门学习理论为主,而是重在提升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必须明确培训课程是一种大学化教育的应用型课程。
坚持课程设计的专业性标准。教师培训是专业发展教育,如同医生、律师接受的专业教育一样,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训练。教师的培训课程目标要有教育职业的专业特点,即进行专业道德修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进行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和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育;进行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教育。只有按此标准设计课程,才能确保课程的专业性。
坚持课程设计的先进性标准。任何课程设计都受时代影响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好的课程必须有国家视野和良好的教学导向。在整体价值取向上,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课程内容上,既关注适应,又重视超越,能反映先进教育理念,反映前沿理论和前沿知识,即使过几年也不落后。
坚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标准。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要讲究科学性,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阐述问题,充分体现和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放开视野,辩证地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既有宏观视野,又不拘泥琐碎细节;既讲专业性,又讲多样性。在体例设计方面注意科学合理;语言表达方面注意精确流畅,合乎规范,正确无误。
坚持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标准。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要立足现实,贴近学校教育实际和教师生活。要以问题为中心,确定教育专题和模块。要注重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有些优秀教师、校长的成功经验,可以有选择地纳入教材之中,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培训课程的体系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课程结构的形成,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每门课程的章节布局安排等。根据受训教师、校长的特点和以往的培训经验,课程构建需要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既有整体性、科学性,又有层次性、多样性。
教师培训课程可设计十大课程系列和多种课程门类:
通识课程,包括教师道德修养、前沿教育理论、学校文化建设。
学科课程,包括中小学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实践课程,包括现场教学与观摩、课例分析、参观考察、基地实训。
特色课程,包括本地和国内外名师名校长研究、特色教学研究、区域特色经济科技文化研究等。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研究。
教师发展与管理课程,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与管理。
学生发展与管理课程,包括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成长规律与学习特点研究。
教师教育科研课程,包括树立科研意识、选择科研课题、掌握科研方法等。
学校法制建设课程,包括实施教育法规、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管理学生等。
考试与评价课程,包括考试与评价理论研究、中考高考研究、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等。
4.切实抓好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过程。作为课程执行者的学校和教师,应当把功夫用在实施上,创造性地执行课程方案和不断解决实施中的问题。课程实施涉及诸多方面,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
抓好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实施的前提。教育学院要编写出高质量、有特色、观点新、内容实的好教材,需要科学决策,周密部署:一要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制订计划,明确职责分工;二要做好教材需求调查,确定编写任务,拟定各门学科大纲及内容;三要选好参编人员,组织撰写;四要对教材初稿进行审定,确认合乎要求后再出版使用。教材呈现形式可采用三种,即教材、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包括录音和录像带或音像磁盘等)。
抓好教学过程。教师培训是培训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与受训教师、校长交往互动的过程。有了好的教材并不等于有好的培训效果,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需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要掌握好教材,做到心中有书。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教给受训教师、校长管用的东西。二要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人。受训教师、校长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在他们当中,学习动力、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需要采取适当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施教。三要创新培训方式,做到心中有术。培训教师要努力成为受训教师、校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方式,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选择灵活、实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培训,如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或实行“自主研修+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的综合培训模式。这些新方式大都涉及理念的变革、方法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有利于受训教师、校长的广参与、勤互动、深思辨、出实效。
抓好考核评价。受训教师、校长在完成培训任务之后,要按规定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评价目的,采用测量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描述、解释、评定、反馈的过程。”[2]其目的是促进受训教师、校长的发展。考核内容和办法要实行多元化。一是进行学业质量评价。着力考查对所学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掌握情况,以纸笔测试为主。二是进行过程性行为表现评价。受训教师、校长的考核是在边学习边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的,由于每门课程结束的时间不统一,少则一年,多则二三年,所以要把考核和对实际工作的跟踪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行为表现,一看教育理念、情感价值观转变的程度,是否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表现出创新精神;二看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教学、班级和学校管理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进行终结性绩效评价。当所有学科学完之后,要进行五年一次的终结性评价。看培训期间取得的理论成果,写了多少有价值的论文、报告、随笔等;看主要工作成果,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改革方面取得哪些成绩,师生满意度如何。考核评价方式,后两项实行自评和培训教师评相结合。成绩评定一律实行等级分制。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0.
[2]靳雁涛,孙宏安.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46.
[责任编辑:阅力]
How Education Universities Promote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WU Heng-shan
(Retirement Department,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It is significant fo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to launc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which needs careful planning and requires the work of curriculum standard formulation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o be done very well.
education university;curriculu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standard;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G642.3
A
1008-388X(2011)01-0020-04
2010-12-21
吴恒山(1938-),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