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2011-08-15 00:51:06余祖英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通识第二课堂大学

余祖英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引 言

近年来,大学通识教育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2011年7月13日下午上海大学在校本部J楼201室召开了通识教育与教师研讨会,议题的主要内容是“通识教育来了,大家准备好了吗?”通识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还是偏重知识领域,导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筛选存在专业化和知识化倾向,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而不是专家——有一定的矛盾(孙洋洋2011)。而问题的解决难度很大,原因是通过增加课程的设置有可能影响大学各专业的正常教学。借助一门与通识教育思想有一定兼容性的课程来实施通识教育理念也许能将“人”与“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1.我们需要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践行始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倡导者为芝加哥大学校长、法学家 Robert M.Hutchins,他提出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无论在日后进入哪个专业学习,都要接受共同课程的训练,使每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兼具文化与科学知识、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这个人人必修的各课程就是“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我国的王国维先生在上世纪初撰写的教育文献《论教育之宗旨》就提出了“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而不应该是狭窄的、单一的专业教育(谷加超 2009)。

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我国的高等院校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公益性和培养人的专业素质的功利性统一起来,致力于全人 (man hood)的形成,避免专业教育只注重培养人的专业素质,只致力于人力(man power)的形成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就是大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时代,很多专业技能必须在实践中掌握并时时更新,高等教育无法为大学生提供直接与市场对接的专业指导,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应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信息文明时代,创造力是第一生产力,而通识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打破学科界限的通识教育能够有效突破狭隘的专业视域,而各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多有很好的文化通感。文理科互选课程收益更大。文学及艺术教育对于各专业学生提升艺术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整体的感悟、细节的体验,以及对人类主观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对情感的自如表达、顺畅交流等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正如美国作者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在《论通识教育的目的》(On the Purpose of a Liberal Arts education)中所写到的那样: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思考;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学习;通识教育增进你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识教育将有助你幸福。目前,一些大学已开始了身体力行的实践,如中山大学建立了博雅学院,湖北大学开设了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2.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与通识教育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却不尽如人意。除了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以外,文、理的分裂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本文提到的博雅学院和湖北大学的实验班只是在文科学生中试行通识教育的理念,而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却难以贯彻实施,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主要还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方面面。它的实施主要通过开设各种必修课、选修课来实践。或者说,通识教育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增加课程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国大学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所需要的课时总量不可能减少。那么,在现有的课程中能否注入通识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该能部分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大学英语是所有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条件向所有的学生渗透通识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信息的载体,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完全可以提供较为广博的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的实施。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能为实施通识教育搭建一个重要平台。

2.1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传统的常规课堂内教学(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目前,第一课堂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因为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且也能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地在现实交际中使用语言。英语第一课堂的主导地位勿庸置疑。但是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它需要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其延伸和补充,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所以许多大学通过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营造了课外的、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空间,并对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指导、检查学生课外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传统手段提供的学习平台和形式有各种类型的英语竞赛(词汇、写作、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英语学术讲座、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角和中外学生交流活动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的平台和学习形式包括校园局域网、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教室、英语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等。通过学习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的平台上运行的各类软件和各种文字和声像资源,学生们能够开阔学术视野、打破专业局限、培养文化通感和增强科学精神。由于第二课堂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和人文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拓展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激发和提高大学生深度参与英语和文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其通识教育的兼容性可见一斑。

2.2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

自主学习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虽然教师在第二课堂中承担着指导、组织和督察的任务,但第二课堂的教学任务主要依靠学生独立、主动、有创造性的自主阅读和课外活动去完成。自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课外活动以英语沙龙为主,其活动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学习和介绍。一些学校通常采用项目组的任务教学法,把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介绍中西文化的某一个方面。整个板块分成话题引入、PPT陈述、问答对话或表演、评论、总结等几个环节。英语沙龙主要由学生负责,但是有的学校也会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点评每次的活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和创新才能圆满完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种特定的氛围和大量的实践中可以得以实现(蔡伟良2009)。另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多数活动以团队的形式展开,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理解、帮助。他们在参加第二课堂的团队活动中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可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与通识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

2.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多元化功能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多元化功能。第二课堂不仅为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提供了实战演练场所,也为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学校实现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理念搭建了重要平台。大量的自主学习实践为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全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近或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力能得到提高。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最终让大学生实现终身的自我教育(蒋志勇 2008),这些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

3.践行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师任重道远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中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承担起重大的教化责任。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成为每一位在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目前大学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结构单一、中西文史知识薄弱、古典学养水平较低等。大学英语课堂为通识教育搭建平台对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一些专家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提出的要求主要是具备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听说写读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熟悉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工作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发展事业的创新能力;掌握现在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吴一安2005)。今天站在大学通识教育的平台上,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注意上述方方面面的发展,更要注重实施通识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能力、观念的更新,即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3.1 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学习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知识

有计划地学习中西经典作品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必做功课。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3.2 发扬创新精神,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着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不难做到的,然而要使这些活动吸引学生并达到预想的效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成败却取决于英语任课老师的创新精神和责任心。英语任课教师对第二课堂的形式设计、活动指导、效果评估直接影响通识教育实施的效果。在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表现出足够的创新性、灵活性。形式设计、活动指导以及效果评估既要考虑可行性,又要考虑趣味性、审美性,还要考虑最终的教育效果。因此要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平台,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发展和提高。

结束语

当今社会带有普遍的功利心理,人文精神和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成长。这种思潮也全面渗透到大学。忽视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只有在文化深厚的土壤里,天才才有可能爆发。西方的教育专家杜威就曾说过:“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与通识教育兼容性最强的大学生必修课程,承担起大学的通识教育这样一个重任责无旁贷。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融入世界,最终成为世界的主人(张璐2008)。大学英语教学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通识教育的功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作为通识教育实施的平台应该得到所有大学英语教师的认识和践行。

蔡伟良(2009).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J].外语界(6)。

谷加超(2009).我们需要通识教育 [N].联合早报网。

蒋志勇(2008).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 [J].教育与职业(6)。

孙洋洋(201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P]。

吴一安(2005).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1)。

张璐(2008).大学英语中语言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 [J].科技资讯(11)。

猜你喜欢
通识第二课堂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第二课堂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