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011-08-15 00:45:05王春荣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习语义项词义

王春荣

(上海政法学院外语系,上海,201701)

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王春荣

(上海政法学院外语系,上海,201701)

鉴于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与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可以使词汇习得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一、概念隐喻理论

西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所以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1]。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诸多学科(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符号学等)对隐喻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共同撰写了一部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 Live By)。在该著作中,“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首先被提了出来。他们认为,“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在语言上,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Lakoff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将源域(source domain) 中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中较为陌生、抽象的概念上。所以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是形成概念的工具。

在英语文化中,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辩论是战争) 便是通过源域(WAR) 来认识目的域(ARGUMENT)的过程。于是,英语中存在不少与之对应的表达:(1)You claims are indefensible.(2)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3)His criticism were right on target.(4)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5)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 wipe you out.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辩论中,我们与对手争论,攻击对方的观点,防守自己的立场。我们制定策略,而结果是或赢或输。这一切就是我们在辩论中所采纳的行为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已沉淀为英语中日常固定的表达方法,成为所谓的“常规隐语”或“死隐喻”,以至人们在使用时已意识不到其隐喻性。“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据统计,普通语言的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2]

二、隐喻认知对词汇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基于该理论,传统的大学词汇教学中,教师讲解新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时,通常着重讲解生词的读音、在课文中的解释,并让学生组句进行练习。这些方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记住生词,却忽视了单词词义之间的联系,忽略了人的认知能力在学习新事物中的作用。在这种词汇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先背后忘或一味死记硬背来追求词汇量。但在实际阅读中,学生对所学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揣摩不定。在口语和写作中,则更是词穷之极,捉襟见肘。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3]。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4]

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在已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所以随着对新事物的认识,大脑总是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认识的物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归类”[5]。词义的扩展并非是随意的,每个词基本上都有其中心义项和引申义项,而大多的引申义项都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映射发展而来的。例如,Bank一词原本只是指“河岸”,而后来发展了新的义项“银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呢?在英语中,有MONEY IS WATER这一隐喻。所以河岸存水,银行存钱。无独有偶,汉语中也有类似“花钱如流水”之说。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从隐喻认知角度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焦词义义项之间的相似点,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词语的比喻引申义。这样的词汇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提高词汇理解力和灵活应用能力。

三、隐喻认知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1.加强基本范畴词汇教学。一个词的常规意义,也就是所说的核心意义,一般是最初的或最常用的意义,即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词汇。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率高、义项丰富、词形较简单、大脑激活速度快、与其他词语搭配数量多,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担负了重要作用。基本范畴词一旦形成后,当人们去认识新事物或表达抽象概念时,不再任意创造新词语,而是尝试由已知事物认识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认知域的映射,利用创造性的隐喻来命名新事物,表达抽象概念。例如,英语中基本动词 go,come,stay,look,take,get,put等都是基本范畴词汇,都有诸多延伸义,形成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表达。又如名词mouse和crane的核心义项是“老鼠”和“鹤”,而现在则有“鼠标”和“吊车”的意思,词义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此外,最常见的介词也属基本范畴词汇,现举up和down为例。在英语中,有HAPPY IS UP,SAD IS DOWN的隐喻。于是在理解I’m feeling up.My spiritsrose.You’re in high spirits.I’m feeling down.I’m depressed.He’sreally low these days.这些句中up和down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便一目了然了。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讲解,词组搭配,各种引申义项,并引导学生重视词汇隐喻意义。这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一改以往,把词义一股脑儿地罗列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反,教师可积累自己的基本范畴词汇网络,尽量试图用隐喻机制把词义联系起来,亦可搭配相应的语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2.深入理解多义词。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词的意义不是其固有、与身居来、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Taylor曾指出“语义链”理论,论及词义延伸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隐喻和转喻[6]。束定芳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即创造新的意义与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于是,在人们认识新的抽象概念时,总是与已认知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产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以head为例,起初指人的头部,后来延伸至动物、事物的头状部分,甚至被用来表达空间、逻辑关系。如head of a lion,head of a mountain,head of a river,head of a list,head of a state等。又如bed一词,原指睡觉的床,后来又延伸为其他事物的床位,如a bed ofroses,a bed of nails,a bed of rivers,seed bed等。Bed一词还可以作动词,有“把…栽培于苗床”和“为客人安排床铺”的意思:The inn keeper could bed all the new arrivals.

因此,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核心意义,向学生讲明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现象是基于隐喻认知机制,由核心义项向外延伸的过程。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派生出的一层又一层的喻义关系,引导学生循着此规律,逐步推理联想,培养在特定语境中利用词的核心意义来推测具体意义的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3.灵活习语教学。习语是语言体系中特有的一部分,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说法以及某一语言团体由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概念,是人类体验的总结。习语的意义不能单靠解读其中每个词的意思,而需对其意思进行整体把握,否则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窘境。习语在各类大学英语课文中可谓频频出现,却也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瓶颈。近年来对我国学生英语词汇知识“深度”的研究发现[7]:在所有类型的词汇知识当中,习语习得的速度最慢,效果也最差。事实上,很多习语都可以找出其背后的概念隐喻机制。

比如,我们可以说He is easily crushed.I’m going to pieces.He cracked down.这样的句子中均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若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其意义告诉学生,这些习语的含义在他们大脑记忆中是零乱无序,自然容易忘记。事实上,这些习语背后隐藏了一个隐喻,即THE MIND IS A MACHINE及THE MIND IS A BRITTLE OBJEC。用源域(MACHINE) 的认知特征映射到目的域(MIND)上,使得大脑或思维如同一部可开可关、可运行的、因故障也会破碎的机器。再如,若学生了解在英语中有ANGER IS HEAT这一隐喻,则在遇到He is letting off steam.His anger welled up inside him时,就会茅塞顿开了。

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认识新事物概念结构起着重要作用。词义的衍生发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地把隐喻认知理论结合生动的实例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从隐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词义项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了解习语背后隐含的西方隐喻知识,还能使学生领会词汇文化所传递的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总之,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理论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语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4-28.

[4]Ulimann,S.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7]吴旭东.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196-201.

[8]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8.7

B

1671-6531(2011)02-0083-02

2010-02-13

王春荣,上海人,上海政法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项目名称: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课题“探索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szf100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习语义项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字意与词义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2期)2013-08-27 09:36:27
习语自有WAR
海外英语(2013年1期)2013-08-27 09:36:04
Enhanced Precision
Beijing Review(2012年37期)2012-10-16 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