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柳
(呼伦贝尔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方法之行动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李 柳
(呼伦贝尔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在声乐教学中,准确的掌握学生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方向学生为个例,研究探讨高师声乐教学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因材施教;行动研究
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具备广博的学识,这是治学的必备条件;二是了解和钻研所教授的作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悉心了解教授对象,只有“心中有数”才可能“因材施教”;四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施教办法;五是教后常思教,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六是不要只做学生手中的拐仗,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声乐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一般来讲,声乐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声乐素质,而对学生其他的能力素质不太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声乐教师在每堂课上都尽心尽力地传授技巧,培养能力,但由于“目中无人”,使教师的“教”只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学生的“学”则成了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当一位声乐教师面对学生时,其首要任务不是急于让他们按照要求接受自己讲授的内容,这毕竟只是教师想教好学生的良好愿望,不同的学生除了原有的技能基础和知识水平影响教学效果外,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的影响及其性格、气质、心理状态,对学习声乐所持的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呼伦贝尔学院声乐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对高师声乐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因材施教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育研究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不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大学教师、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其目的在于建立较普遍的原理、原则。第二类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和行政人员。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此时此地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行动研究法的倡导者柯雷把行动研究法介绍到教育界,1953年在其《以行动研究改进学校措施》一书中指出,“所有研究上的研究工作,经由应用研究结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结果才不致白费。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故此等人员必须个别及集体采取积极态度,运用其创造思考,指出应用改变之措施,并勇敢地加以试验;并须讲求方法,有系统收集资料,以决定新措施之价值。这种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
呼伦贝尔学院声乐方向学生入学时,基础薄弱,大多数考前只进行过简单的专业训练,对声乐并没有很明确的概念。而且大多数学生考前也未进行过视唱练耳以及乐理的专业训练,这更为声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对专业教师的教学用语也不能理解更不能应用到位。久而久之,进步较小,慢慢就会对声乐失去信心。所以,对这些学生不能强行进行教学,要在了解其特点以后,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1.通过采用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能够准确掌握及运用声乐演唱的基本技能。
如果根据学生的自变量分别采取朗读法、范唱法、交流对比法、情景引导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则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及运用声乐演唱技巧。
1.研究对象: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方向大学一年级学生。
2.分组情况:喜欢中国歌曲学生为一组;喜欢外国歌曲学生为另一组。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2.研究步骤:首先,制定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其中喜欢中国歌曲学生为一组,喜欢外国歌曲学生为一组。通过对2组学生的调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别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喜欢中国歌曲的学生主要采用情景引导法教学;喜欢外国歌曲的学生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学。两组学生进行交流对比,进行小组课学习。每组4人分角色表演对中国歌剧及外国歌剧,由老师讲评。其次,对两组研究对象开展声乐教学研究,开设声乐公开观摩课。第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艺术节等演出活动。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迅速对声乐课堂产生兴趣,提高其积极性。
2009年10月到2010年1月。
根据研究设计,首先对学生进行测验,最后将此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上课缺乏主动性,同时课外演出实践活动也太少。
根据假设,开始进行新的声乐教学活动。
依据所得到的有关资料,批评修正原计划中的缺失之处。
此次对2009级声乐方向学生进行调查,分别采用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等几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为期四个月的行动研究,发现采用更为具体的因材施教的办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二三年级没有采用这种办法的学生,依然在自己苦苦摸索和困惑中学习,学习兴趣减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大一学生,声乐基础较为扎实,尤其喜欢外国歌曲的学生,语言掌握更为准确,通过对歌剧内容的了解以及表演,更能准确的掌握歌曲内涵,表达准确到位。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大胆泼辣,无拘束感,有表现欲,配合教师较为主动,但往往自我意识太强,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强;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则多表现为小心谨慎,对老师的要求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教师配合稍显被动,不够热情。性格急躁的学生常常急于求成,缺乏耐心;性格沉静的学生则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感染。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可以了解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兴趣。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对每个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声乐技巧的训练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学生的知识水平、声乐基础千差万别,教师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在备课的时候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就只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积极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所产生的是满意、愉快、认真、积极的态度和心理体验;沉闷、消极的课堂气氛则使学生烦闷、恐惧、紧张、焦虑,无法正常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当学生一走进课堂,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要把自己不平衡的心理带入课堂。
现代教学理论注重教师的学生观,主张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以学生的心情来考虑一切教学措施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所造成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的才能,重视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不用强制、责骂等手段逼迫学生,而是激励学生履行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根据声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挖掘其中的感情,或轻松、或深沉、或愉悦、或悲哀、或肃穆、或幽默等等。在共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师生的情绪趋于统一,产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陶冶其情感,培养个性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09级声乐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对声乐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这就表明,以前守旧的教学手段急需改变。随着新课标的要求,教师教学更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本身的特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声乐教学中更体现了其重要性,怎样因材施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的。教学之道无穷尽也,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努力也是没有尽头的。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2]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5).
[3]贾为新.声乐教学六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4).
[4]夏小玲,试论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06,(8).
[责任编辑:何 岩]
G642
B
1671-6531(2011)02-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