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改革春天里的昙花一现
——论讲学社对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2011-08-15 00:50:10吕洁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讲学五四罗素

吕洁宇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五四”改革春天里的昙花一现
——论讲学社对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吕洁宇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作为一个社团机构,讲学社存在的时间并不久,但就在它短暂的生命里,它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体现了一种敢于改变的精神。四大名哲的演讲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思想,给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借着“五四”的浪潮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的文化同时通过演讲者得到了传播和发扬。讲学社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学习的契机,在学习中我们的民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讲学社;四大名哲;演讲;改革

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时期,在思想纷争的非常年代,报刊与演说层出不穷的冲击着整个精神市场,广大的革命者用最赤诚的呐喊与最激情的文字唤醒国人,挽救危难的民族。在这改革的浪潮中,思想启蒙者用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将思想诉于笔端,实践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族精神。讲学社是其中的一个很小,但成就非凡的团体,通过梁启超等人的努力,他将外国智者请到中国,将先进的思想引入国内,让新文化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更广泛的领域,让中国的教育、科学、政治、文学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革新。同时,四位哲人对中国现状及文化的反思,也在创作中得以表现,其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讲学社的五年如昙花一现,但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却画下了美丽的一笔,它对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一 讲学社的始终

讲学社的建立与梁启超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他是讲学社的发起者。在五四狂潮席卷大地的时候,他放眼世界,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于是讲学社从一出生便承担了文化交流的重任。但讲学社由于经济,组织分散等各方面原因,在短短五年之后便解散了,昙花一现,但却美丽非凡。

(一)梁启超与讲学社

在20世纪初期这个破旧立新的年代里,梁启超是最早觉醒的中国人之一,他一直锲而不舍的寻找强国之路。一战之后,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欧洲之旅,在这其中,他积极关注西方最新学术思想,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推崇使得他开始试想着用中国文化对西方科学与文明进行调和,改良中国的政治与学术[1]。梁启超认识到:提高中国思想文化的水平,迫切需要大力开展中外交流;而输入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方式,莫过于邀请西方著名学者来华讲授他们的学说,此思想直接引发了梁启超建讲学社的愿望。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来与传统文化进行中和,渴望这种混合的文化可以有利于他的改良思想的传播,从而彻底的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被凌辱的现状。1920年9月5日,讲学社在北京成立,梁启超将其宗旨确定为“将现代高尚精辟之学说,介绍于国中,使国民发扬健实”[2]。它是从一开始就担任了传播文化的重任,事实证明,在以后的五年里,讲学社确实是按这个轨道发展的。

(二)昙花一现

梁启超的号召得到了很多革命者和知识分子的赞同,他邀请了一大群社会名流加入,比如蔡元培、林长民,蒋百里,张謇,胡汝麟等,讲学社主要依靠梁启超及其门生故交来运作,他们以梁启超为核心,以其共同目标为纽带,全力而又自觉地维系着讲学社。讲学社的建立和发展也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经过其门生和故友的集资,社会名流的捐赠,商务印书馆的报酬等多方渠道,讲学社终于能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运作了。不过,后来由于组织的分散,梁启超所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反对者的指责,还有经济等多方原因,讲学社经历了四五年之后便不了了之,解散而终。

二 讲学社的主要成就

讲学社自成立之后,其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邀请国外学术界著名人士来华讲学,进行文化交流。以讲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学界先后请了杜威,罗素,杜里舒,泰戈尔等人来华讲学,他们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进行了多次演讲,演讲涉及物理、数学、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引起了一大群知识分子的狂热追求。通过演讲,他们进入了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激励了一大批人勇敢的变革。

(一)四大名哲的中国之行

从1919年到1924年,讲学社先后请了杜威、罗素、杜里舒、泰戈尔等人来华讲学。

约翰·杜威是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1919年4月30日,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这位被近代中国知识界誉为“美国教育大家”、“世界思想领袖”的教育名家应邀来华讲学。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华讲演多达两百余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五大演讲《美国之民治的发展》、《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伦理演讲》、《现代的三大哲学家》。杜威的演讲将“实用主义”、“民治”带到了中国,特别是他的“教育救国论”,给当时教育还很贫瘠的中国大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的演讲得到一致好评,书籍一版再版,渴望知识的革命者从他那里获得了灵感和力量。

罗素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在数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思想和知识领域都有建树,他于1920年10月12日来到中国,开始了将近一年的讲学。他对西方国家侵略的残暴感到失望,希望借中西文化精华的中和来实现社会的真正文明,他带着改造文化的愿望而来,先后发表了著名的“五大演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社会结构学》和《数学逻辑》。罗素的“自由主义教育观”对宗教迷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给予了鼓励和支持,这对当时的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泰戈尔是一位与中国交情甚深的大家,两次来华,他的1924年访华是中国近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件,他对东方文明有着特别的偏爱。在演讲中,他极力强调东方文明胜过西方文明,希望借助这种的力量来超越西方,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印度宗教主义情怀。其演讲在当时知识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社会对他的演讲褒贬不一,使得文化交流混入了政治的洪流中。

哲学家杜里舒应讲学会的邀请,于1922年10月来上海访问。他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发表讲演,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以生物学为出发点,强调通过试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坚持生机主义,反对生物学上的机械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3]他强调实践,鼓励中国用自己本土的文化来改造自身。他的影响虽比不上另外三人,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演讲的突出作用

一系列的演讲让新的理论注入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心里,不可否认,其演讲内容中有一些观念不符合中国国情,如杜威的“对于现行制度,应该是今天一点,明天一点,从各个方面各个体进步的,是拿人力补救他,修正它,帮助他,使他一步步朝前去”[4]的社会改良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当时显然是不会取得实效的,这与当前的社会形势相差太远。但这四位哲人确实有很多精辟的理论和观念值得借鉴,他们的理论对后来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杜威的实用主义的观念,对进行女子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的宣扬,在当时尤如给知识分子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们看到了教育的作用,大批的优秀教育家如陶行知,胡适等吸取其实用主义的精华,开始着手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教育学体系也正是在这次演讲之后得到了完善。同时新的教育理念的运用,大量学校得以建立,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摆脱了愚昧,给中国未来的改革输入了更多的精英力量。杜里舒哲学观念的传播,在中国引来了众多追随者。而罗素的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建议也为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泰戈尔的文学“泛神论”思想被很多作家吸收,为中国新文学添上了美丽的一笔。

三 讲学社对中外交流所作的贡献

讲学社组织的学者演讲给知识分子展现了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图景,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演讲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致使他们获得了更多学术的灵感,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看法是中肯而真诚的,这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讲学社的独特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对中国的影响

我们不能否认讲学社这次思想的引进所带给我们的福利。学术的五大演讲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包含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学,哲学,数学等多方面,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抛开被束缚的思想,转而一种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的方式来面对教育,面对我们的文化。在动荡的年代里,很多人都对未来迷失了方向,教育等各方面都亟需以一种新的姿态来呈现。他们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破”和“立”的大趋势,同时给那些苦于改革教育无从下手的人一点启示。

同时,讲学社所处的年代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晚期,新文化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深入人心,对文学、文字和人权观念的革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立足的标志,四大名哲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于旧事物的批判推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广泛深入。比如罗素认为儒教对于自由的限制,迷信对科学的拒绝和文字繁琐对于教育普及的阻碍都与新文化运动的观念相吻合。

五四时期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期,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舍弃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争论,“全盘西化”和拒绝西方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时间使得文化的发展前途成为了一个问号,对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我们该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怎样引进,或者引进的优劣比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四大名哲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人一种文化延续的信心,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使得一切的经典文化在一夜之间一文不值,这种过于偏激的态度对于文化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往往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所以对于文化我们必须慎重的改革,有所批判有所保留。罗素等人的演讲都提倡对中西文化的精华进行中和,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保留,同时对于文化中的集体本位,迷信思想都要予以剥离,对于外国先进的科技我们必须学习和引进,讲学社的学术引进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所以这次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于偏激的态度,让我们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以一种开阔的眼界来看待西方文化。

(二)对外国的影响

杜威说:“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当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获得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传递的人也不是不受影响”[5]。讲学社引进学术,对中国的革命发展影响甚大,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启了名哲的智慧,促使他们的学术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四大哲人满怀热情的来到中国,尽管后来泰戈尔和罗素都带着不好的情绪离开,但他们的心里肯定还留存着一种美好的回忆,他们对于中国史难以割舍的,罗素回国之后根据这十个月在中国的见闻,写出了《中国问题》,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徐志摩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罗素这本书,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确实地新立了一块界石”[6],罗素在这本书里对中国的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在中国的所闻所见启迪了罗素的思想。同时《中国问题》的出版,可是使更多人了解中国,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相对于另外几位哲人来说,中国之行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是一次文化的熏陶,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精神大加赞赏,对于未来更是满怀期待和祝福,他们这次的讲学经历不光是一次旅行,更是一种情感的记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创作生涯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促发点。

在讲学社的积极组织下,文化交流与学习达到了一个高峰,梁启超“文化引进”的梦想正在慢慢的实现,讲学社的努力促使中国文学得到了更新,同时也使得中国文化因素慢慢渗透进了外国文化中,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上,讲学社功不可没。

讲学社在那个特定年代里算不上最出色的社团,但是它在短暂五年里所带给中国革命的灵感和指引是不可小觑的,它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为迷惘中的知识分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它带动了中西方更为广泛和长远的文化交流。文化没有国界,讲学社身体力行的将这一观念落到了实处。在今天,我们仍旧感叹梁启超开阔的眼界,钦佩讲学社成员在那个动乱年代顶住压力但坚持梦想的精神。时代在前进,但这种精神仍然被我们所需要,讲学社会因其独特的历史作用被历史永远铭记。

[1]冉维山.梁启超与讲学社[J].沧桑,2006,(6).

[2]讲学社欢迎罗素之盛况[N].晨报,1920-11-10.

[3]王维凯,张益宁.论杜里舒哲学在中国的传播[J].前沿,2009,(5).

[4]张良才.杜威来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6).

[5]王彦力.“中国之行”对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6]沈益洪.罗素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阿 力]

The Contribution of Lecturing&Learning Society to China-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LV Jie-yu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Lecturing&Learning society did not exist for long.But in its short life,it opened up a broader horizon and displayed a daring spirit to make changes.The lectures of four sages brought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new thought and injected new blood into the nation.Borrowing the wave of May 4th movement,it brought China with a broader prospect.Meanwhile,with their lectures,Chinese culture was disseminated and carried forward.Lecturing&Learning Society provided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learning opportunities,an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our nationality underwent tremendous changes.

Lecturing&Learning Society;four sages;lectures;reform

I206.6

A

1674-3652(2011)02-0128-04

2010-12-01

吕洁宇(1987- )女,湖北长阳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讲学五四罗素
罗素悖论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3:46
沐浴涵濡:群玉书院的讲学探索与反思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48
罗素悖论的成因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怒江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暨“怒江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共青团曲靖市委成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表彰座谈会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53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30
习朱会确定“五四”登台
环球时报(2015-04-25)2015-04-25 22: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