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学位课程中口译课程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2011-11-04 13:27付江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口译学分课程

付江涛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翻译硕士学位课程中口译课程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付江涛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时下翻译学科的发展异常迅猛,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翻译硕士学位培养项目。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国内翻译硕士学位口译课程综合分析,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完成了关于MTI口译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为进一步完善翻译硕士学位口译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翻译硕士;口译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前言

本课题中心研究对象的层次基础是建立在对翻译硕士学位课程的层面上的。翻译硕士,即MTI①MTI:是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的缩写,对应中文专有名称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由教育部授权全国MTI教育指导委员会管理招生、学位文凭授予等。,属于比较近期提出的新生理念。翻译硕士的设立主要是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近年来尤其是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每年仅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达12万人左右,但所受到的教育多为通识教育②通识教育即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十九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赫钦斯在30年代极力倡导大学通识教育。和基础的学术性研究,所以很难直接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教育部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外语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世界学位教育的主要趋势(发达国家超过2∕3比例的学位教育属专业学位③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教育)。目前在中国大陆,教育部已经设立专业学位达20多个,其中MTI于2007年9月设立,首批共有15家单位进行试点。后经教育部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委员投票表决,新增25家,目前共有40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翻译硕士学位又分成口译和笔译两个培养方向。目前各个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为早日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MTI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着有益的尝试。鉴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实践性、职业化等特点,培养翻译硕士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师素质均有特别的要求。为确保翻译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充分考虑到目前现存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整合、利用,是解决培养机制问题的关键。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考虑MTI学位课程中的口译课程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这样的课题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在口译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研究探索与实践,并以此来推动翻译硕士学员培训课程与模式改革,用更为新颖、科学、高效的方法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口译技能运用型人才。

早在1999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Jack Lonergan教授就曾指出,口译员需求量增加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大量高层次的口译人才需求更显迫切。在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科技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口译作为一门内涵深广的人文学科,在最近二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高校的学口译、教口译、研究口译和从事口译职业的实践,已经成为与对外开放同步前行的社会文化热点之一。然而,口译教学一直是我国翻译界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口译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与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口译教学设施仍较欠缺和简陋;口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各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因此,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MTI口译课程,系统有序地培养MTI口译人才,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内开设MTI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以及各知名外语类高校(设立有高级翻译学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重点院校在MTI教学研发层面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这首先是由于其口译教学历史沿革所决定的;其次在于所在院校或学科属国内领先,上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配套有充足人力、物力支持;再次是其学员入学经过严格挑选,专业素质较高。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开设有联合国医院培训班;到了90年代初期,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就开设了口译专业方向班,从此出现了口译本科专业的培养;2002年之后,各重点外语院校相继设立高翻学院,为高级译员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MTI(翻译硕士)正式出现在大学,面向高校及社会招考硕士层次的翻译人才,为高水平、高学历口译人才的培养打开了良好的局面。由此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口译教师并研发出一系列口译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MTI层次口译教学的核心还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和Consecutive Interpreting(连续传译)。所有的教学理念主要集中在译员的知识结构培养方面,即业内均认可的KI=KL+EK+S(P+AP)模式①这个公式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仲伟合教授提出来的。它依照著名口译专家Daniel Gile的口译理解公式“C=KL+ELK+A”【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以及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等提出的公式“I=S+C+P”【成功的口译(Interpreting)=口译技巧(Interprting Skills)+理解(Comprehension)+职业准则的运用(Production)】推导得出。。也就是说,译员知识结构的培养涵盖了语言知识(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 及技能②这里的技能主要指口译员的职业技能,包括诸如听力理解、公开演讲技巧、记笔记、信息重组、翻译前期准备等等。(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这三个重要板块、环节[1]。其关系为互补,相辅相成。在这种框架下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较为过关,应变能力强。实用或研发类似教学方式,目前已经成型并较为广泛地得以推广的有厦大模式③厦门大学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及英国西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Westminster)的Jack Lonergan教授带领的“中英英语项目合作小组”根据吉尔的模式进一步提出的适合口译训练的模式。(Xia Da Model)。模式图如下所示:

I(Interpreting)代表口译交流的最终结果,其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箭头左边几个大圆中的过程进行情况。C(SL+K)代表对原语及原语言外知识的理解,即(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Knowledge);R(TL+K)代表口译员在对原语的语言与知识进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做了分析之后,应用口译技巧对原语的信息在目的语中进行重组,进而完成整项口译工作,即(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knowledge);A(D+CC)则代表着对语篇(discourse)与跨文化交际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而S+P则是在口译过程当中,口译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准则与应用的口译技巧。通过对厦大模式和广外口译公式④即仲伟合教授的KI=KL+EK+S(P+AP)公式。的分析了解,不难看出,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得益或借鉴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语言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吉尔(DanielGile)的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针对“同声传译”与“连续传译”[2]口译模式阐述。总结起来也是以公式形式呈现:

同声传译模式为:SI=L+M+P+C;⑤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

连续传译模式分为两个阶段:Phase I:CI=L+N+M+C;

Phase II:CI=Rem+Read+P;①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当然口译建构的经典理论还有许多②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较为深远的口译理论还有原巴黎高等翻译学校 (ESIT)的校长Seleskovitch创立的释意理论 (theorie du sens)、Daniel 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s)以及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控制模式(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又称ACT理论)。,无法一一罗列陈述。但是纵观上述公式、模式,他们解决的要么是口译过程中的阶段或程序问题,要么就是理解问题。虽然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是其基本工作原理及核心环节是比较近似或一致的。这些专家们宝贵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给我们的拓展研究开辟了空间。如若能够将这些相互交织的理论指导思想融入到MTI口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前人和同行们的宝贵经验,全面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针对外语教学及翻译教学的具体情况、教师队伍的实际构成以及目前生源的客观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具有河南省某些高校独特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对于课程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一定能够将MTI层次上的口译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化。

二 建构机制的分析

(一)预设

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授课同时,充分考虑如何具体实行机制构建,这势必要求我们先有个框架思路。鉴于翻译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要训练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又考虑到招生对象“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③摘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我们认为可以将MTI培养模式归类为近似“能力本位教育(CBE)”④即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进行培养。。鉴于CBE的特性,我们可以将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任务理解为强调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单单是知识水平,以全面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实际能力(Practical Skills)。当然,这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不是初级能力(Entry Level),它应该符合硕士层面的高度和要求,故此是一种成熟的培训—产出机制。这就要求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做好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应根据专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课程的需要;教材必须是成熟的;训练和实习应以学员毕业后能胜任的岗位为基础等等。

具体地说,我们打算从以下三个层面建构:

第一,课程/教学环节。在这个层次中,除了规划制定必要的授课手段之外,需要借助跨文化交流中的模式来进行理论分析,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有效口译交流(亦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第二,教材/运用环节。在这个环节应根据我们实际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具体情况量体裁衣,设定相应措施。初期预想于项目结项前完成河南大学高级口译教材的编订和出版工作。教材及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训练室)的使用应做好具体规划。

第三,实习/就业环节。既然突出能力本位教育,就要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实习安排以及指导教师调配,学员就业情况分析等应在此环节完成。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环节:可操作性强。

因为本课题将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把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为改革重点,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注重内涵发展、推进MTI口译教学改革。师资力量方面的人员配备比较到位,除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专职教师外(博导1人、硕导4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博士4人、硕士3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近百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及本科教学人员均能为本项目教学提供必要的人力与教学支持。跨文化理论及口译理论研究也在稳步进行当中,个别模式已经初具雏形。

第二环节:可操作性强。

在授课材料选取以及筹划编撰教材上,我们具备较强的实力。我校拥有的校内实训室包括语音实验室、同传训练室、示范室、微格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计算机室。实训室大部分通用性强,利用率高,且配置的仪器设备先进、维护效果好。外语学院图书资料室资料以外语、教育为主,兼顾管理及人文学科,共有各类藏书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万册,电子图书1万种;报刊200多种。另外,引进《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开通“中国数字图书馆”。为了配合外语类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还专门购置了“英语在线辅助教学系统”。音像资料采编室有音频资料800张、录音资料10000小时、录像资料7000小时。

第三环节:可操作性良好。

MTI学员培养除配备专业外文教员之外,实行双/多导师制,即聘请其他科技、医药、艺术、旅游等行业的高职称专家作为合作导师,共同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翻译能力。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能够配备完整。积极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三)完成情况

第一环节:已完成。

课程编排设置(详情请参照第三章3.2.2部分的“课程实施”)已经敲定并在稳步运行当中。授课效果良好。理论机制已经建立(详情请参照第三章3.1部分的“口译综合译能模式”,即“IPRSA Model”)。

第二环节:已完成。

河南大学自用、省统编教材[3]编撰已由课题组成员完成并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第三环节:基本完成。

首届MTI学员学习、实习基本完成,由于结项时间早于学员毕业、就业时间,具体就业信息尚无法提供。

三 具体操作实施情况及成果

(一)理论构架

口译是一种口头交流的形式,亦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借鉴我们已有跨文化交流理论模式可以帮助构建口译交流能力模式。如果我们将Dodd的“跨文化能力”[4]概念做变形调整为口译概念,并也将其视为广义的“混合体”,把“能力”归属于“效力”,这样就得到我们需要的概念:完成口译任务的效能(Efficency,即翻译的成功与否),传递口译信息时的效感(Inductiveness, 即翻译时的语言运用是否得当),应急机制(Emergency- Solving Mechanism,即处理口译现场突发情况的能力)等等。有了这些意义或内涵的扩展做框架支撑,便可以建立口译交流模式了。在建立“模式”这个系统结构时,我们发现,几个有机要素之间无形之中穿插着必然联系。这个联系媒介物即是相互作用因素(也称“互动因素”)。有了互动因素的参与,口译过程里的主客体之间便有机联系在一起了。若用IP(Interpreting Process)①即“口译过程”来做概括层面的口译过程,那么IP将对IS(Interpreting Skills)②即“口译技能”和 IA(Interpreting Awareness)③即“口译认知”两个层面做分别性的指导,并最终推进得到IR(Interpreting Result)④即“口译结果”。

机制示意图如下:

如上图所示,IP(即“口译过程”,原本为贯穿全局的动态过程,此处为了方便阐述,将其以静态形式标示出来)直接与IR(即“口译结果”相辅相成,互为牵制)。图例中的“→”(无论指向)均为IF⑤即Interactive Factor(代表联系关系符,即“互动因素”,起到粘合作用)。IS(即“口译技能”)属技巧能力层面的处理,主要蕴涵与所有“互动”过程之中,助于IP与IR之间的顺利转化完成。IA(即“口译认知”)属于意识形态层面,是具体口译员文化认知意识的无形能力,归为译者主体特性,因此也具有渗透性。图示中所有黑色阴影部分即为译员主体IA特征作用效果。从形式上看,“口译”这个大的动态概念是从IP向IR逐步完成的,中间可能会出现“回译”或补充、修改等现象,故此会有IR继续向IP推进的情况出现⑥此为中间层图示,即IP→→→IR→→→IP。从IR出发,向下箭头(“↓”)走向分别朝两边IP推进,意味着由口译效果影响口译过程,从而做出调整,完善技能及意识。这也是可以从教学、训练角度来进行提升的,对课程建构修改有积极探索意义⑦此为下间层图示,即↑←←←↓→→→↑。从两边的IP为出发点,分别导向中央IR的IF箭头指代着口译过程的重要性,即其对于结果或效果(IR)的影响,故此对于;理论层面分析具有积极意义⑧此为上间层图示,即↑→→→↓←←←↑。以上模式在整体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的进行中,对各个层面及具体环节均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的MTI口译教学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故此将其命名为“IPRSAModel”①中文为“口译综合译能模式”,即通过对口译的译介过程、技巧、(文化)意识、因素互动的综合考量来确保口译译介效果。其中的IP、IA、IS、IF均决定了最终IR,其重要性均等,没有主次之分。,以便于日后完善与运用。

(二)具体内容

1.教材建设。目前国内市场关于MTI的口译教材很多,口译实践性的指导资料也不少,结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具体情况以MTI学员的具体情况,课题组成员整合师资,编撰了适合我们教学的口译教材《高级英语口译教程》,已于河南大学出版社于二零一零年十月份出版使用,效果良好。该教材特色主要是突出实用性,做到与时俱进,大量搜集最新社会时事时尚动态,便于把握时代脉搏,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此外还结合教材编著教师的实战经验,总结技能技巧,突出IP过程中的IA和IS因素,避免学生走弯路,强化综合译能,完善IR。为了便于其他兄弟院校口译教学与学生做好学前准备,本书另一特色即是每章节前附的指导性文字,有效地帮助学员及教师把握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效果。鉴于篇幅问题,详情请参阅结项材料中教材《高级英语口译教程》,本报告仅列举教材中一课的课前提示以展示教材的具体指导作用:

Section Four教学建议

博闻强记是学者的优秀素质。良好的记忆力更是学习口译人员的先决条件。译员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预期他所要面临的口译任务语料的特征,如长短、难易等等。所以,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是口译员处理铺天盖地涌来的大量信息的关键。从本章开始,学生们将开始接触记忆力的训练,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口译笔记练习打基础。因此要认真对待。

本章的专题是体育。学生们将接触大量体育赛事、运动等方面的口译练习。其中,有大量专有名词(部分还是英语中的外来语)拗口难记,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

Part A学习指导

人类的大脑机制复杂,捉摸不定。但是,大脑越用越灵活是不变的真理。对于职业的口译员,出色的翻译表现是离不开记忆力的支撑的。本部分将把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短时记忆是瞬间发生的,可能很快消失,不留痕迹,但是应付现场口译是足够的;长时记忆是固定在我们大脑中的一部分,印象深刻,难以磨灭。口译员在口译中的记忆瓶颈突破有赖两种,一是如何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这样在将来口译过程中,译员可以吧信息信手拈来,直接运用;第二就是直接处理短时记忆信息点,有效地、及时地处理信息要借助Memory Trigger(记忆唤醒手段)。对于这部分,请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认真体会。

拓展阅读(Further Reading)部分从理论层面讲解了记忆中的信息处理。可以作为泛读材料来处理。也可以供对口译理论感兴趣的师生细读分析。这个部分也附带了三篇小短文作为辅助练习,供学生进行课堂或课下记忆练习。

建议学时:2-4学时

讲授方式:理论讲解+研讨型授课

PartB 学习指导

课文A是介绍香港业余体育协会和香港奥委会的文章。课文B是介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新闻报道。两文皆与奥运有关,其相关材料丰富,建议教师在课堂提供一些有关奥运的辅助材料,丰富学生知识。同时,两篇文章又分别由各自的特色(香港和大陆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

Exercises(练习部分):

I与II皆是与体育有关的句子或短文口译练习。

UsefulVocabulary(词汇)部分列举了重要体育运动、机构或赛事的英汉译名。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的记忆。

拓展阅读(Further Reading)部分选取了比较有趣的文章一篇,提及了两个体育名星刘翔和姚明,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兴趣;另外一篇选取了不太出名的弗吉尼亚射击运动协会简介,帮助学生处理比较生僻材料的译法。

建议学时:4-8学时

讲授方式:讲授+研讨型授课

全书共分为十三章,且附有附录。基本每章均配有A、B两个部分。A部分用来讲解理论,B部分提供练习材料、文本,并附有相关各类练习题及补充扩展材料。书后附有参考答案。教授方式及学时分配也提出了建议供使用者参考。此外供授课参考使用教材材料还包括教科书①梅德明,《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厦门大学外文系,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吴冰,《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勒代雷,M著,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杨承淑等,《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朱佩芬,《实用英汉口译技巧》,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王斌华,《口译:理论 技巧 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等。、网络音像资料②www.chinadaily.com.cn;www.bjreview.com.cn;www.echiansport.com;www.moe.edu.cn;www.women.org.cn;www.mofcom.gov.cn;www.fmprc.gov.cn 等以及报纸③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先驱报,爱尔兰新闻报,二十一世纪报等。、期刊、杂志④Times,People,Newsweek,《南风窗》等。、词典⑤《牛津英语大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英语大词典》等。等。

2.课程实施。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参加近几年的MTI教学指导及口译与翻译研究等科研会议,积累了不少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授课计划。

河南大学MTI课程设置安排分为专业课和非专业选修课两种,并结合有必备实习学分⑥学生修满30学分,方达到毕业要求。。专业课包括:

必修类课程:

1.公共必修课两门,共计4个学分:

(1)政治理论 2学分

(2)中国语言文化 2学分

2.专业必修课四门,共计8个学分:

(1)翻译理论概论 2学分

(2)交替传译 2学分

(3)口译、笔译理论与技巧 2学分

(4)论文写作 2学分

3.方向必修课(口译方向四门,共计8个学分):

(1)口译研究 2学分

(2)同传技能训练 2学分

(3)口译观摩研析 2学分

(4)模拟会议传译 2学分

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1—3门)

(1)口译工作坊 1学分

(2)CAT口译研究 1学分

(3)外事口译 1学分

(4)科技口译 1学分

(5)商务口译 1学分

(6)旅游口译 1学分

非专业选修课包括:

(1)外事研究 1学分

(2)科技研究 1学分

(3)商务研究 1学分

(4)旅游研究 1学分

由于MTI学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承担专业课导师的任务,负责授课、培训;由从开封市旅游局、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外事办公室、开封市商业局以及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经济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聘请来的政府公务员及相关专业教师担任非专业选修课导师,负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前沿信息、知识。

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如下:

?

3.毕业及实习环节实施。首批MTI学员将于本年度5月完成论文答辩或毕业答辩。其中37%学生选择学位论文⑦学位论文写作要求与三年制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求相同,学生可以撰写任何与英汉口译相关题目的科研理论及实践论证论文。撰写及答辩,其余学生选择翻译实践报告⑧翻译实践报告需要学生将自己本人参与的不低于15场公开口译经历(或总时数不低于40小时的正式口译任务)总结归纳,形成文字性报告。突出其实用性及实战经验总结,学术性略低。提交及答辩。

实习由培养单位统一安排,具体分配情况如下:

?

?

四 总结性分析

通过本课题的研发和实践性操作,我们注意到了在MTI口译教学实践和整体布局时,强调语言专业技能课程与学员所从事具体行业专项技能之间的联系,对不同学科、职业提出针对性强的教学理念与手法,尽可能地改变了“重语言轻专业性”的不合理局面。在教材的建设和选取方面,我们突出了实用性、时效性、前沿性,合体调配了教学资源,使得所有学员能切实有效地进行配套练习与实践。在组织管理上,我们注意协调教学与教辅人员的配合密切程度,发挥同传语言实验室及先进语音实验设备的优势,确保教学第一线人员能够熟练操作教学仪器,顺利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局面,鼓励学员与教师开拓思路,科研与实践并行。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实践与理论考察相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教改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顺利实现了课程式交叉的培养模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在主修语言技能类主修课程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科目(文理)的选修课,合理地选修学分,更激励学员积极地拓展知识面,促进学员实际操练能力与应对技巧,并且在综合考评学生时,通过笔试、口试等技能考核结合实践操练完成效果与规定TAPE HOUR(磁带时)等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被测试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实施初期主要在MTI核心课程班级进行。后来伴随良性进展,逐步扩展到MTI所有学员。我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成功地推介MTI口译课程教改项目,扩大受益面至外语学院全体口译专业级方向硕士生学生和本科生,直至在河南大学及兄弟院校内所有选修口译课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省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贡献微薄之力。

[1]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2]Gile,Daniel.Basic Conceptsand Models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 Co,1995.179.

[3]付江涛.高级英语口译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Dodd,Carley 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rded.[M].Dubuque,Iowa:Wm.C.Brown,1991.273.

[责任编辑:雪 豹]

A Study of Teaching Model for MTI Interpreting Courses

FU Jiang-t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is improving rapidly.More and more higher institutions are offering MTI programs for students.The members of this project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TI oral interpreting courses thoroughly,and attempts at establishing an MTI interpreting course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t Henan University.This project functions as a preparation for future MTI interpreting teaching reform.

MTI;oral interpreting courses;model;teaching reform

G643.2

A

1674-3652(2011)02-0136-07

2011-01-14

付江涛(1978- ),男,吉林长春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口译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口译学分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分美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