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滁州239000)
《论语》的师生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滁州239000)
孔子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亲如父子、牢不可破的师生关系,是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疏离趋势的一种拷问和嘲讽,《论语》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建设的一个理想样本,对于遏制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疏离趋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论语;师生关系;价值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弟子弥众,“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不朽经典,是记录孔子思想的集成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研究《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之所以弟子众多、名望极高、深受学生仰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亲如父子、牢不可破的师生关系。基于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的现状,研究孔子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师生关系无疑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构建提供了一个理想样本,是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建设的重要参照。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知己知彼是师生关系构建的首要前提。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气质等方面都了如指掌,《论语》中有两段对学生特点的记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2]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3]当然,孔子最想了解的还是每个学生的志向问题,在《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学生畅想志向的对话: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孔子正是在这种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对话中加深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了解,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师生对话中,也使学生对于孔子的为人、性格、思想等方面了然于胸,诚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由此可知,孔子与学生之间可以说是知己知彼,这种知己知彼不是流于师生之间的一种“面熟”,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知”。
孔子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把人从神的笼罩中解放出来,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诚如林语堂指出:“孔子的哲学精义,我觉得是在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6]孔子哲学的主体性精神反映在教育实践中就是要赋予学生以主体资格和主体地位,为此,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极力践行民主平等教育思想,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追求并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人,同时,孔子也是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第一人。孔子的民主平等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孔子不拒绝任何一个求学者,“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7]其次体现在孔子对于学生不按身份高低贵贱或年龄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类,所有学生一律平等,“有教无类”[8]。最后,孔子的民主平等思想体现在教学中,无论是从孔子所开创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9]的启发式教学还是从“生问师答”或“师问生答”的对话式教学来看,孔子都非常注重赋予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对话式教学中,孔子赋予学生以充分的话语权,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正是有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孔子与学生之间才出现了平等的对话、激烈的辩论、学生质问孔子等场景。基于孔子民主平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主体-主体”、“人-人”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情感是制约人与人关系亲疏、远近的最重要因素。孔子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结成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孔子往往把自己和学生看成是父子关系,因此,师生之情还包含着更为可贵的父子亲情。“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0]这就难怪当孔子得知颜渊死去的消息时,痛苦大哭,“颜渊死,子哭之恸。”[11]而且孔子感叹:“噫!天丧予!天丧予!”[12]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时厚重到不离不弃的程度,《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13]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稳固到即使受到别人挑唆也不会离间的程度,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4]正是因为孔子与学生之间这种不离不弃、牢不可破的深厚感情,致使许多学生愿意追随孔子一生而不肯离去。
“和”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人是多样性的,君子应该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基础上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能像小人那样为了表面的和谐而丢弃做人的原则立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孔子把“和而不同”思想运用于师生关系之中,使自己与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感到快乐,“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16]这段描绘的是孔子与学生在一起的和谐场景,当孔子看到了自己的弟子各尽其性时,感到无比快乐。当然,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不是追求表面的一团和气,而是师生在共同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价值理想基础上的一种心和。孔子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但并不是“抱成一团”,孔子有时也会严厉批评学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17]孔子与学生之间有时还会爆发激烈的辩论,甚至带有“火药味”,如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18]但这一切恰恰体现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应有之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所指出:“学校设置上、设备上和建筑上的缺点,大部分可以借助于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创造性的教育学和一般来说,树立新的教育气氛来得到补偿”。然而,在新时期,高校的师生关系却出现了疏离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发生了一些列师生冲突事件,甚至发生了像2009年北工大学生李琦龙持刀伤师案,这是高校师生关系疏离趋势的极端表现,这使得高校师生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论语》的师生关系给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建设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高校师生应该建立平等的“人-人”关系。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一个顽疾。等级化的师生关系不是“人-人”关系结构,这是因为在等级化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并不具有平等的身份和独立的主体资格,学生往往处于“物”的地位,师生关系表现为“人-物”结构。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以主体资格的确认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因此,《论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人”、“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论语》的师生关系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样本,给高校的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启示,高校的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等级观念,赋予大学生以人格平等权和主动话语权,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把大学生从“物”的位置提升到“人”的高度,使师生关系从原来的“人-物”不平等结构向平起平坐的“人-人”结构的回归。
二是高校师生应该培养富有情感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最深层次的存在形式,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亲疏程度。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疏离本质上就是师生之间心理上的疏离,表现为彼此心理距离拉大、心理交流阻隔、心理代沟明显、心理对抗严重等形式。情感是制约师生心理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师生心理关系的疏离是师生之间情感匮乏的直接表现。《论语》中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是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一种嘲讽和拷问,孔子与学生之所以能够形成富有情感的心理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孔子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使得学生从心理认可和尊重。二是孔子具有超强的知识魅力,使得学生从心理仰慕和诚服,三是孔子能够关爱学生,使得学生从心底感到人性的温暖。当前高校教师应该合理借鉴孔子构建师生关系的成功经验,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重“动之以情”,加大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关系在情感交流中得以升华,使师生的心理关系因情感纽带的拉动而变得更近。
三是高校师生应该优化教学关系。高校师生的教学关系是师生之间基础性的关系,是师生之间一种正式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道德关系等都是基于教学关系而产生。当前,高校的“你讲我听”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教学“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不良的教学关系是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厌学心理又会导致厌师心理,“故隐其学而疾其师”[19]因此,优化教学关系对于整个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优化教学关系呢?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启示我们,高校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实际状况而展开,这样的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孔子所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示我们,高校的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之中,达到教、学、思三者合一的目的。孔子所开创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告诉我们,高校教师必须赋予学生主体资格和话语权,鼓励学生从“坐着听”向“站着讲”转变,最终形成一种师生能够围绕有关问题展开讨论、辩论、争论的良好教学局面,这才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关系。
四是高校师生应该构建规范的道德关系。道德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关系是维系师生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道德关系的失序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混乱。当前,高校师生的道德关系还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职业道德水准不高,表现出只教书不育人、只关注科研而不关注教学、只关注个人利益而不关爱学生等职业道德问题。高校的一些学生则表现出厌师、躲师、厌学、厌校等道德问题。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恪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关爱学生”,而学生们则能恪守作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这个道德要求的核心就是“尊师重教、修身习德、学而不厌、不耻下问”,正是因为孔子与学生各自恪守自己的道德要求,师生道德关系才会如此规范有序。孔子与学生所形成的道德关系是对当前高校师生道德关系的一种示范,对于当前高校师生道德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教师只有始终恪守“教书育人、关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要求,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仰慕;高校学生只有始终恪守“尊师重教,追求真理”这一道德要求,才会赢得老师的尊重和喜爱;高校的师生只有都能够认可和遵守自己的道德要求,师生之间才会真正构筑起规范的道德关系。
[1]《史记·孔子世家》.
[2][3][10][11][12][13][16]《论语·先进》.
[4][17]《论语·公冶长》.
[5]《论语·里仁》.
[6]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3.
[7][9]《论语·述而》.
[8]《论语·卫灵公》.
[14]《论语·子张》.
[15][18]《论语·子路》.
[19][礼记·学记].
G715
A
1671-5993(2011)01-0049-03
2011-02-18
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k601)。
胡兆胜(1970-),男,安徽省定远县人,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