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林
重庆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分析
蒋华林
以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为例,剖析重庆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已经取得的突出成绩,分析总结其基本经验。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经济调控、建立组织机构、加强中介建设及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深入推进重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重庆;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重庆高校普遍重视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重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重庆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使产学研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主要以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为例,剖析重庆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分析其基本经验,并提出进一步推进重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共建研发平台,产学研联合科研攻关
通过产学研合作,重庆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研发中心。如先后与攀枝花钢铁集团共建了“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与重钢集团共建了“模糊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南铝业集团共建了“重庆大学-西南铝高性能轻合金材料联合研究中心”,与长安汽车集团联合建立了“长安汽车—重庆大学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等。这些共建实体,既有效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又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解决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多年来,重庆大学通过这些科研平台,先后与董事单位企业进行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合作项目700余项,经费累计超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批成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依托学科优势,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产学研合作,重庆大学依托学科综合优势,与企业在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成人学历教育、职工岗前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科技与管理干部高层次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为攀枝花钢铁集团举办在职全脱产的高级研修班、为重庆啤酒集团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为电信重庆分公司举办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为建行重庆分行举办业务经理履岗能力培训班、与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联合开办研究生分院,等。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学仅为校董会成员企业就先后输送了本专科毕业生1万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培养工程硕士800余人、MBA 200余人。其中,与长安汽车公司合作开展的工程硕士培养项目于2006年6月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之一。同时,学校积极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金资源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目前已共建了199个实习基地。
(三)加强人才交流,校企共享人才资源
一方面,重庆大学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到企业任职或兼职,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先后派出3名博士、教授到长安公司兼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技管处副处长和分厂副总工程师等职务;2名博士、副教授被四联集团、建设工业集团聘为总经理助理;多名博士被推荐到五粮液集团、建设工业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聘任了多个企业的管理、技术专家为学校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通过这种人才互聘形式,既共享了人才资源,又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创办大学科技园,促进产学研合作全面发展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科技园大力促进入园科技型企业与学校开展全方位合作,成为重庆大学产学研合作的“高地”,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2003-2007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9.23亿元,年均增长44%;实现增加值25.75亿元,年均增长52%;入库税收5.55亿元,年均增长89%。其中,2007年实现总收入31.9亿元,实现增加值9.13亿元,实现入库税金2.29亿元,有效加强了学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大学先后与重庆市渝中区、涪陵区、长寿区、双桥区、合川区、大渡口区、渝北、九龙坡区、忠县、奉节县等多个区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城乡统筹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为区县的开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与渝中区共建“创意产业研发中心”,成立“重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长寿区共建“重庆长寿化工产业研发中心”,与涪陵区共建“产业研发中心”。此外,重庆大学与重庆市发改委、国资委、科委等签署协议,在科技咨询与战略研究、共建行业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与高层次论坛、城乡统筹课题研究、重点学科与实验室建设、共建专家咨询智库、人才联合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1]。
(一)推进院所合作,构建科技资源聚集开发平台
重庆邮电大学积极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进高水平科技资源,着力构建集国家级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和高等院校于一体的科技资源聚集开发平台[2]。如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立“中科院-重庆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组建“国家信息安全应用基地”和“理论创新基地”,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26、44研究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主动服务产业园区,构建产学研互动创新平台
重庆邮电大学发挥在信息学科领域的优势,主动服务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茶园工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积极寻找学校科技和人才资源与产业园区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构建学校、产业园区相结合的互动创新平台,实现学校与产业园区的人才互动、资源共享。先后将重邮信科、重邮东电等校办企业迁入北部新区,并设立了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与园区内的四联、东电、禾兴江源等企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项目,转化研发成果;与入驻西永微电园区的惠普公司共建“惠普软件学院”;参与打造茶园新区西部3G产业高地和千亿级TD产业集群。
(三)打造校企联盟,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
重庆邮电大学按照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要求,紧密围绕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帮助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构建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技术创新平台,实现共同发展。一方面,继续加强与中国邮政、中国电信、大唐电信、华为技术等企业的紧密合作,使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得以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大服务面向,注重拓展与区域内大型骨干企业的合作,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得以不断扩展。先后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方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已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
(四)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推进校地战略合作
重庆邮电大学围绕重庆市重大发展战略构建服务地方的有效机制,主动寻求与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合作,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承担了重庆市信息化建设规划、网络示范工程、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通信网建设工程等300余项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和科研项目,有效推动了重庆信息化进程。与綦江县、垫江县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文化、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助推区县加快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重庆邮电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实现优势互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共承担横向项目622项,申报并公开发明专利1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有200余项成果转化或为企业采用,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近5亿元[3]。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
1993年,重庆理工大学与数十家西南兵工企业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1994年6月,与“西南兵器工业车辆工程技术教育基金会”联合组建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成为重庆市“两车”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支柱“三院两所”之一。1995年与西南兵工局所属的重庆万友旅业集团合作创办了 “重工万友商贸旅游学院”。1995年4月,与重庆市国土局及三峡库区10余个县市国土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西南地区土地管理人才教育基金会”和“重工西南土地管理学院”。2000年,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共同组建了“重工九龙学院”。2004年,在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成立了“重庆汽车学院”,为重庆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4]。
(二)加强校企技术合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重庆理工大学围绕重庆市、西南兵工企事业单位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咨询服务。近年来,承担了数百项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经费达3000多万元。自主开发的“汽车传动系多功能实验台”在国际招标中战胜日本小野测器等国内外机构,以突出的性价比成功应用于长安汽车集团公司、重庆起重机厂等单位,直接节约外汇近500万美元。
(三)搭建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内容
重庆理工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与重庆地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近年来签订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协议22项,合作内容包含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共建实验室、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实习基地等。如与重庆大学等联合组建科技部“激光快速原形及模具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重庆汽车研究所共建“国家重型汽车检测中心前后视野检测站”,与重庆宗申集团联合成立了“重庆宗申集团-重庆理工大学摩托车传动联合实验室”,增强了重庆地方支柱产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同时,与重庆市璧山县、大足县、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等签订了一系列科技教育项目合作协议。
(一)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
重庆高校普遍重视产学研合作。如重庆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国内率先迈出了探索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办学的步伐。1994年1月,重庆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大学校董会,为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提供了合法的组织保障和实践平台[5]。重庆理工大学于1998年将产学研相结合正式列入办学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内涵。重庆邮电大学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式,作为加强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6]。
(二)成立专门机构协调产学研合作
重庆大学除校董会合作平台外,于2007年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与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合署办公,统筹组织协调全校产学研合作工作。重庆邮电大学也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专责管理全校产学研合作。
(三)形式多样地推进产学研合作
重庆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主要有:(1)通过项目委托或联合攻关开展技术创新。或高校主动为企业培养培训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或通过互派、互聘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2)高校与企业等共建研发实体,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或共建办学实体,开展人才培养;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广泛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城乡统筹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3)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等开展合作。同时,产学研合作内容也非常丰富,在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同时,广泛涉及人才培养、人才共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
(四)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
由于篇幅限制,在案例分析时没有列出国际产学研合作开展情况。事实上,三所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国际产学研合作。重庆大学与德国Siemens、美国Rockwell自动化、IBM、Microsoft、ABB、 利宝集团、纽约人寿国际公司、日本OMRON、FUNUC、电装株式会社、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近20家境外公司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重庆理工大学与香港星照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创办了 “重工星照汽车驾驶学校”。重庆邮电大学与思科公司、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建了“重庆邮电大学-思科公司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合作软环境
首先,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划,建立符合重庆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法规体系,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切实重视研究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引导方式和方法,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其次,完善落实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积极的科技投入政策,对产学研合作活动进行倾斜支持,增强高校、企业等参与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吸引力”和“驱动力”,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动力。第三,建议设立“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奖”,表彰奖励产学研合作成效突出的单位。
(二)强化经济调控,促进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
首先,可在科技计划上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作为重要的目标,在资助机制上向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倾斜,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和资产流动,开展技术转让,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联合开发,联合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其次,充分发挥信贷对企业的调控作用,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进行科技创新。第三,建立产学研结合风险资助基金,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开发和中试提供补贴,分担产学研结合创新风险,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三)建立产学研组织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力度
建议在政府层面成立产学研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产学研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政府部门,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统筹协调全市产学研合作工作。高校等合作主体也要成立专门机构(可以合署)负责本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工作,加强统筹力度。
(四)加强中介机构建设,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
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建立法律契约事务服务机构和技术转让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同时强化管理,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畅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引导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沙龙、专题讲座、项目对接以及高层联谊等活动,促进企业相关负责人与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创造产学研合作机会。逐步建立完善科技成果数据库,让政府、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更好地开发利用科技成果资源。
(五)开拓产学研国际合作渠道,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是生产企业,都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重庆高校要积极联合国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参与到国际性大科学项目中,加强同国外境外公司级学术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合作,以配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开放办学的实践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加强高校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鼓励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掌握最新的产业动态,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增加知识存量,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7]。
[1]重庆大学以80周年校庆为契机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EB/OL].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2009-11-27.
[2]重庆邮电大学五种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2/info1260499582605732.htm,2009-12-10.
[3]重庆邮电大学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N].重庆日报,2008-01-16(A17).
[4]重庆理工大学网站http://www.cqit.edu.cn/cxy/gk.html,2010-06-26.
[5]文若.重庆大学校董会:实践产学研十年磨一剑[N].中国教育报,2004-02-06(A3).
[6]重庆邮电大学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N].重庆日报,2008-01-17.
[7]蒋华林,陈德敏,李华.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G642.0
A
1673-1999(2011)03-0153-04
蒋华林(1972-),男,四川广安人,重庆大学(重庆400044)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