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字命名新探

2011-08-15 00:49:04郭洪义
关键词:小洲俗字异体

郭洪义

“猪”字命名新探

郭洪义

在古代,“豕”指野猪,“彘”指被饲养用来祭祀的野猪,“豬”指饲养而供食用的家猪。“豬”字,从豕者声。从“者”声的字往往有“止”义。猪所以得名为“豬”,是因为驯养的家猪爱睡不爱动。由于偏旁“豕”和“犭”可以互换,“豬”就逐渐被“猪”取代。

猪的命名;豕;彘;豬;猪

猪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猪”字也因此逐渐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人们对其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在文化热日益兴起的今天,探讨我国猪文化的专著、论文不断涌现,但对“猪”字命名的探索还少有人提及。了解“猪”字命名的缘由,理清“猪”字的发展脉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的猪文化。

在我国古代,猪最初并不叫“猪”,而被称为“豕”或“彘”。“豕”指野猪,甲骨文作,为象形字,是一头野猪的形象。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已经开始捕杀野猪为食。到了殷商时期,“豕”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大量的甲骨卜辞中可以得到证明。如《甲骨文合集》10230:“癸丑卜,王其逐豕,获允获豕。”《英国所藏甲骨集》1891:“戊寅卜,燎自豕,卯牛于妣庚。”《甲骨文合集》32674:“丁巳卜,有燎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甲骨文合集》33273:“癸酉卜,有燎于六云五豕,卯百牛。”

通过以上甲骨卜辞可以看出,人们常常将捕获的豕用来祭祀祖先。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捕获的豕有了剩余,人们便开始驯化野猪,进行圈养。于是,人们将驯养的豕称为“彘”。后来“彘”逐渐发展成为家养猪的专称。这在大量的先秦两汉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如《甲骨文合集》21566:“甲子卜,丁呼犬彘五往若。”《甲骨文合集》22322:“丙戌卜,侑于父丁惟彘。”《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方言》第八:“豬……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牛千足,羊彘千双。”《汉书·食货志》:“鸡豚狗彘,毋失其时。”颜师古注:“彘即豕。”黄金贵先生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考辨》一书中对“彘”字有专门的考辨,认为认为“彘”是由捕获的野猪驯化而来。他说,“彘”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平肚之豕贯箭状,既无肥耸的肚腹,也靠箭捕获,显为野猪。但捕获为驯养,故至周秦文献中,彘成为家养猪的专称。 ”[1]429“汉魏晋期间,“‘彘’成为猪的通称,它可以用于家猪,也可以泛指用于野猪。”[2]23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彘”被饲养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食肉,而主要是用来祭祀。

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饲养而供食用的家猪,人们给其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称为“豬”,这便是“猪”字的正字。

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考察,发现“豬”字的最早用例是在战国时期的包山楚简中,其字形作或。在睡虎地秦简和汉印中也有用例,字形作,汉印字形作或。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猪”字。目前发现的最早用例是在北魏时期,北魏蔡氏等造像記作。“猪”字是作为“豬”的俗字出现的。《字彙·犬部》:“,俗字。”(关于“猪”作为“豬”的俗字以及“豕”和“犭”旁互换的的例证,引用的各异体字图片出自台湾国语教育推行委员会编《异体字字典》2000年版)《正字通.犬部》:“,俗字”。《康熙字典·犬部》:“,《廣韻》:‘俗字’”。而、二字正分别是“猪”与“豬”的异体。一般来说,偏旁“豕”和“犭”可以互换。“‘豬’字会有一个俗字‘猪’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豕’的‘豬’和从‘犬’的‘猪’之所以形成异体,是因为古代‘豕’字和‘犬’字写法很像,只是‘豕’尾巴下垂,身子更肥,‘犬’尾巴向上卷起,身子瘦一些。”[3]113“豕”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犬”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二者的古文字形非常相近。“古文字传抄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从‘犬’的‘猪’字。 ”[3]113此外,我们发现其他汉字中“豕”和“犭”旁互换的例子是很多的。如“豚”字的异体可以写作或,“豟”字的异体可以写作或,“豨”字的异体可以写作或。这样看来,“豬”字写作后来的“猪”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人们将家猪命名为“猪”呢?以往对“猪”字命名的解释主要是袭用许慎的观点。《說文·豕部》:“豬,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后代学者多从许说,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及今人李海霞先生专著《汉语动物命名研究》有关解释等。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猪”的命名,主要是由于身上长满了密集的鬃毛。但是,身上长满密集的鬃毛的动物比比皆是,为什么偏偏将它取名为“猪”呢?或许可以用“约定俗成”的理论来搪塞,然而事物的命名恐怕并非都是“约定俗成”而来。

家猪之所以得名为“猪”,是人们长期观察家猪的生活习性后,根据其特点为其命名的。家猪爱吃爱睡不好动,人们就根据其安静、不爱动的特点为其命名。“驯养的家猪爱睡不爱动,家猪所以名之曰猪,当由止得名。 ”[2]25

“猪”字从者声,而从“者”声的字往往有“止”义。例如“渚”字,《说文》:“渚,水。 在常山中丘逢山,东入湡。从水,者声。《尔雅》曰:‘小洲曰渚’。”《诗经·召南·江有氾》:“江有渚。”毛传:“渚,小洲也。”又如“陼”字,《说文》:“陼,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从,者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郭璞注:“陼,当为渚。”《汉书·司马相如传》:“且齐东陼巨海,南有琅琊。”颜师古注:“苏林曰:‘小州曰陼。’东陼钜海,东有大海之陼。字与渚同也。”“渚”与“陼”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一方面起着阻碍水流,使水流放缓、停止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为行水路之人停下来休息提供场所。由此可以看出,“渚”与“陼”都暗含有“止”义。再如“绪”字,《说文》:“绪,丝耑也。从糸,者声。”“绪”为丝线的末端,有“终止”义。又如“暑”字,杨桓《六书统》:“暑,热甚也。从日,者声。”“暑”是天气十分炎热的时候,一般到了“暑”期,天气也基本热到了尽头,热劲也就要停止了。因此,“暑”字也暗含有“止”义。再如“躇”字。 《玉篇·足部》:“躇,踌躇。 ”《集韵·御韵》:“躇,躊躇,不进貌。 ”《龙龛手镜·足部》:“躇,踌躇,犹豫,踟蹰也。”《楚辞·九思·逢尤》:“世既卓兮远眇眇,握佩玖兮中路躇。”王逸注:“怀宝不舒,怅仿偟也。”由此可见,“躇”字也有“止”义。陆忠发在《现代训诂学探论》一书中也举了部分例子说明家猪命名应从“止”义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聚集”义是由“止”义引申发展而来。事物因“阻滞、停止”才会逐渐“聚集”,是由“止”义引申出“聚集”等义,而非倒过来。因此,许慎以“聚集”义来解释“猪”字,恐误;后人多从许说,也并误。“止”义才是“猪”字命名的根本缘由。

总之,猪得名“猪”,主要是由“止”义而来,可能并非许慎所描绘的那样由“三毛丛居者”而来。

[1]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29.

[2]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3-25.

[3]赵红玲.“猪”字源流及其文化含义[J].绥化学院学报,2007(6).

H139

1673-1999(2011)03-0121-02

郭洪义(1985-),男,河北保定人,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汉语词汇和碑刻语言文字。

2010-11-19

猜你喜欢
小洲俗字异体
理发师的境界
意林(2023年10期)2023-07-10 16:45:39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雨后
雨后
异体备查
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36
异体备查
中国篆刻(2017年8期)2017-09-05 09: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