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游记》的大众传播

2011-08-15 00:49雷陈生
关键词:书坊戏班西游记

雷陈生

明清时期《西游记》的大众传播

雷陈生

明清时期,《西游记》故事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有书籍传播和戏剧演出传播。分析了明清时期书坊、戏班的产业化运作以及印刷术和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对《西游记》大众传播的作用。

《西游记》;明清时期;大众传播;书坊;戏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在文学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大众传播媒介很少,传播力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真正称得上大众传播的有书籍、戏剧等途径。

一、媒介组织

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即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考察明清时期的媒介组织,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游记》大众传播系统中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了解《西游记》大众传播活动的本质及规律。

(一)书坊

书籍传播是明清时期《西游记》大众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媒介组织即书坊。书坊是中国古代民间以刊印销售书籍为业的手工业作坊,也称“书棚”、“书肆”。明清时期社会出版业大抵分为官刻、书坊、私刻三大部分。当时,小说、戏曲之类的“小说淫词”为官刻、私刻所不齿,故小说的出版销售多集中在书坊。明清时期书坊林立,坊刻盛极一时,书坊成为当时小说流通最重要的传播组织。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经籍会通四”云:“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临安也。”此四地书坊聚集,其中金陵出版业在当时可说是首屈一指,印售了大量小说、传奇、戏曲类书籍,世德堂本《西游记》便出于此。

书坊主人是书坊的核心人物,对小说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从约集甄选书稿、删减校订、营销策划、刻印出版到最后的发行销售等一系列运营过程中,书坊主人都起着“把关人”的重要作用。像《西游记》这种奇书,书坊主人一旦得之必定如获珍宝。世德堂主人唐光禄购得《西游记》书稿后,“奇之,益律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1]225。世德堂本《西游记》因此问世,并广为流传。世德堂本《西游记》作为最早的刻本,开创了《西游记》大众传播的先河,对《西游记》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万历三十一年刊刻的杨闽斋本《西游记》和稍后的《唐僧西游记》,都是据世德堂本删节翻刻而成。还有文人以世德堂本《西游记》为底本加以评点,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还远传至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在《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职业戏班

戏剧演出传播也是明清时期《西游记》大众传播的重要方式,其媒介组织主要是职业戏班。职业戏班的大规模发展始于明中后期。明中期以后,扮演不同角色的艺人纷纷组合形成以营利为目的职业戏班,这种艺人搭台组班的形式很快发展为主流[2]150。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鼎盛期,各地戏班云集,看戏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士子、商贾、百姓各个社会阶层重要的娱乐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康熙时期,据说仅苏州一地戏班就数以千记,苏州城内城外遍开戏园,演出昼夜不绝[3]。明中叶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问世后,即被改编成戏剧在民间演出,此后的“西游戏”基本以小说《西游记》为主要线索框架进行改编。《西谛书目》中收录有《无底洞传奇》一卷(清抄本一册),《西游记杂剧》五种五卷(莲勺庐抄本一册)[4]421,傅惜华从清宫耿太监手中购得的《耿藏剧丛》中也收录了不少西游剧目,如《西游记》《盘丝洞》等[4]422-423。这些剧目的故事情节基本与小说一致。乾隆初,清廷以小说《西游记》为蓝本改编而成的戏剧《升平宝筏》,以10本240回的宏大篇幅,尽可能地涵盖了原著中的绝大多数情节,九九八十一难基本都得到了演绎。看过演出的观众便能对西游故事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印象。明清时期以小说《西游记》为蓝本改编的“西游戏”大量出现,经由职业戏班各地搬演,对《西游记》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是指信息传输过程中传播者运用传播媒介的技能。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技术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传播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

(一)印刷术

明清时期《西游记》书籍的传播,有印刷和手抄,成规模的传播主要依赖商业印刷。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印刷术集大成的时期。雕版印刷最迟自唐代末年已发展起来,宋代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出现了镂镌铜版技术,印刷生产地点遍及全国。明代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都有较大的进步,在木活字流行的同时,铜活字的应用使印书速度大为提升,能“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5]83。套版印刷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明末便有了饾版水印和拱花技术,版画技艺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弘治以后,书中无不冠图。插图本小说的封面上往往写着“纂图”、“绘像”等字样。《西游记》插图本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更强烈的感官冲击,这种视觉传播方式更为大众喜闻乐见,更有利于填平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产生更加广泛深远的传播效果。清代的木活字印刷比明代更加盛行,还发明了磁活字印刷,即“泰山磁版”。清后期,铅印术和石印术传入中国。较之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铅印和石印速度更快,印刷品价格低廉,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对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说插图上,石印术采用照相转写法,使插图绣像渐趋精美,从而代替了传统的插图艺术,进一步推动了小说插图绣像的繁荣。

(二)戏剧舞台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诸多元素。音乐、舞美、表演、舞台设计的优劣,影响到剧本内容主旨的传达、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观众的接受心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西游戏”的传播效果。清代戏曲舞台上花雅并茂、诸腔荟萃、八音繁会、色彩纷呈。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条中,这样描述《升平宝筏》的舞台艺术场面:“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6]16如此壮阔的场面、大量的演员、精心的设计,堪称“西游戏”史上舞台艺术集大成者。这样的舞台冲击力和视觉震撼力,无疑会带给受众更强烈的感官满足,使受众对传播内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更能够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使受众产生强烈的认知共识及情感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产业化手段和受众

传播活动的产业化,是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有力保障。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实现其功能和目标的所指对象,又是大众传播活动的积极而强有力的影响者。

(一)书坊的产业化经营

明清时期书籍的出版销售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产业。每个书坊都有一整套的商业经营术略,以保障书坊平稳运营获得利润。有的书坊寻书选本、校勘编辑、刊刻印刷、发行销售集于一体,业务多样,既自行刻书又承接委托刻书;有的以经营销售为主,自行刊刻为辅;有的则成为专门承接委托刻书的专业作坊。产业化的经营传播手段,是《西游记》能快速地、广泛地传播的重要保障,也是《西游记》开始真正意义上大众传播的重要标志。

(二)戏班的产业化经营

明清时期的戏班从产权制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到规章制度,各个方面都日渐成熟、自成体系,成为了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商业组织。这些以赢利为目的的职业戏班,在长期的商业演出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一套有效、科学的经营模式。清代“各种戏班在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它通过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进行有目的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有效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7]正是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保障了明清时期职业戏班的生存和发展,使包括“西游戏”在内的戏剧的大众传播持续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

(三)读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云:“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而古今书籍,小说家独传,何以故哉?……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8]282这段话中隐涵了传者和受众的关系及受众在社会传播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好者”即受众,对书籍传播来说就是读者。在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中,受众的反馈对传者的传播活动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小说的受众反馈和人际传播中,受众又转化为传者,对小说进行再传播,如此连锁循环,以致“好者弥多,传者弥众”。至晚到明代中后期,小说的读者群就已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9]。 当时《西游记》的小说插图、注释评点、续书,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四)观众

戏剧对小说的改编传播也是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而出现的。书籍传播以文字为信息传播载体,传播对象局限于识文认字的受众群体。戏剧综合性、通俗性的表演传播功能,则使其受众范围从皇室贵族到山野村夫,几乎无所不包。于是戏剧便通过对小说的改编,然后各地搬演,直观形象地传播给有文化和无文化的所有受众群体。康熙时,设有专门掌管宫廷演戏的南府,经常将小说改编成戏剧进呈。徐珂《清稗类钞》卷十二“宫闱类”之《孝钦后嗜小说》记载:孝钦皇后曾亲自改编《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成戏剧,教内监扮演。于是,统治者也在无意中成为了其所禁毁小说的受众和传播者。

[1]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萧克,姜义华.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戏曲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J].江海学刊,2002(1).

[4]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G].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6]赵翼.檐曝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梁燕.清末民初北京戏班的经营状况[J].文史知识,2010(1).

[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9]程国赋.明代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刊刻之关系阐析[J].文艺研究,2007(7).

I207.419

A

1673-1999(2011)03-0107-03

雷陈生(1986-),男,河南洛阳人,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11-12

猜你喜欢
书坊戏班西游记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传记书坊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传记书坊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