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妙婵,孙雅坤
论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廖妙婵,孙雅坤
介绍了近些年在我国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及极端天气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分析了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原因。认为人类须养成科学环保的生活习惯,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自然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环境保护;生活习惯
极端气候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气候。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如果某个(些)气候要素的时、日、月、年值达到25年以上一遇,或者与其相应的30年平均值的“差”超过了二倍均方差时,这个(些)气候要素值就属于异常气候值。出现异常气候值的气候就称为极端气候。近年来,极端天气频频袭击我国,对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表现为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往往造成山体滑坡、倒塌房屋。2010年,我国南方就出现了10多次暴雨天气。暴雨导致山体滑坡,一列由上海开往桂林的列车于5月23日凌晨在江西境内脱轨。强对流天气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同时,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
(二)冰冻灾害
2008年初的席卷全国的寒潮,让整个华南和华中地区猝不及防。高速公路冰封,电网被压坏,城市断电,物流中断,上亿农民工被滞留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几个车站,南方的几个省的日常生活和运作几乎被冻住了。2009年华北的特大暴雪,阻断了很多春运人的回家之路。
(三)大面积干旱
我国西南地区从2009年8月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5省市区遭受了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这次西南地区干旱发生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在西南地区历史同期少有,城乡居民饮水困难,给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春耕生产造成极大威胁,损失十分严重。
(四)高温天气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因为“发烧”引起了很多极端天气事件。例如:印度和南欧每年的创纪录的热浪,希腊、澳洲和美国加州的恐怖的森林大火,非洲的大面积干旱,都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大媒体报道高温天气的时候,人民听到最多的是“史无前例”“破历史记录”。
(五)台风频繁登陆
近年来,登陆我国的华东、华南和北部湾的台风比较多。在 2009年,就先后有“莲花”、“浪卡”和“苏迪罗”3次台风登陆中国,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近些年在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呈频发多发态势。极端天气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农作物失收。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指出:“极端天气的成本达到世界每年GDP的0.5%~1%。如果世界继续变暖,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上升。”
(一)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温的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原的冰川和积雪融化,北极震荡致冷空气持续南下,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活跃,春汛提前。2010年的汛情尤其严重。据报道,5月份以来,广西、贵州、四川等十多省市遭受强降雨袭击,293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00人,转移人口171万人。农作物受灾3720千公顷,倒塌房屋33.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665亿元。两极的冰川融化,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生物种类的灭绝速度加快。森林面积的减小也影响深远,地质灾害频发。而且由于森林的消失,很多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在中国已经几乎找不到老虎等野生动物的踪迹,很多动物只能在动物园才能看到了。另外,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会阻碍其生长。总的来说气候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负面的,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我国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就会以减产为主,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会使杂草丛生,病虫害加重,农药化肥的效力减弱。三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了巨大的挑战。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模式正在主动或被动的进行着改变,以适应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高使海岸洪水造成的损失加大。每年,我国的南方地区都要经历洪水的“洗礼”。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北海、广州等地区的人口面临着被淹的风险。海平面上升会加剧洪水、风暴潮、侵蚀以及其它海岸带灾害,进而危及那些支撑小岛屿社区生计的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气候的变化加大了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增加了预测的难度,给人类的生活秩序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极高的重建、迁徙代价。
极端气候还影响了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缺水的地区更加缺水,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华北缺水,人们不得不努力寻找水源,但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却发生洪涝灾害,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局面。
(四)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的健康,尤其是抵抗能力比较弱的人群,如小孩、老人。
全球变暖使热浪事件发生得更加频繁,在欧洲的希腊、西班牙等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森林大火,几乎每年都有市民热死。高温状况下,病毒和病菌更加活跃,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每到农历的三伏天,各大医院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发达城市的热岛效应也不可忽视,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温度往往比其他地方高,因为各栋大厦都排出大量的热气,同时高楼又阻挡了热气的挥发。
极端天气也为登革热、霍乱等传染病提供了滋生的环境。气候变热,大气中污染物质和导致过敏的物质含量增加,使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造成恶性循环。
有于环境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往往使人会变得烦躁,容易患抑郁症。
人们把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厄尔尼诺现象及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即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的现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带走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极端天气的出现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相关。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指出:“自工业化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其中在1970年至2004年期间增加了70%。”“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过去50年以来,各大陆(南极除外)平均可能出现了显著的人为变暖。”。在工业的发展中,人类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利用效率不高。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制造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很多都是直接排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在广州,汽车尾气的污染已经取代工业污染,成为首要的污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和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森林的破坏,使得二氧化碳得不到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大,现在的地球就像常年盖着一张厚厚的棉被。
为了对抗极端天气,除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有关预测和防范,人类还得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养成科学环保的生活习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P467
A
1673-1999(2011)03-0059-02
廖妙婵,女,广东佛山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经管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公共管理;孙雅坤,女,河南许昌人,广西师范学院经管学院2009级旅游管理研究生。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