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维
浅析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王 维
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建设,还包括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即农村文化建设,而且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之所在。农村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农村的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层面,文化贫困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先进文化是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重要推动力,应该使其始终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稳定、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此促进矛盾的和解与社区的和谐,从而促进稳定、凝聚人心、寓教于乐,培养四有新型农民。可见,农村文化既能充实农村的内在底蕴,又能丰富新农村的外在形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六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新农村需要新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现代社会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人文观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这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重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不能仅仅把它看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它本身就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进行的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修养,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正如申端峰所说: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就是重建农民生活方式,恢复农民生活的主体性价值[2]。中央提出的促进“乡风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其实质就是构建以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新农村,不断塑造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手段、目的的关系来看,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手段,本来就是目标。不包含先进文化建设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就不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不应把文化当作一种 “工具”,必须走出文化工具性建设模式,从经济、政治、社会的后台走向前台,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其他方面融为一体,扩展文化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渗透力,展示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显性价值。
经济落后并不可怕,文化的停滞不前才是致命的。没有既根植于悠久的民族传统,又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的文化根基,再庞大的经济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必然有崩溃的一天。在历史上不少强大的帝国由于文化保守而走向衰落,而很少有掌握先进文化的民族处于贫困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走向繁荣,就是因为中国有悠久的良好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根。中国有9亿农民,要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的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的现代公民,实现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这才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先进文化支撑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是持续的、长久的。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毛泽东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关系,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愿望。”[4]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观的侵入,使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农民作为自己生活主体的地位,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而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他们因此有着强烈证明自己人生意义的内在需求[5]。在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任务,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完成这些任务,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因此,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培养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
人是需要文化滋养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气质、能力,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思维,对人的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因此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的、先进的和民族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当今时代,文化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一,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具有经济力,人们的经济行为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经济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形成了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可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文化产品等文化产业,这些完全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力作用,表现在文化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导向。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何发展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生产力都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导向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通过精神的导向作用,文化建设可以发挥经济发展的道德含量,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同时,文化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以强劲的活力与生机,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乡在文化生活方面巨大落差的缩小,有利于人口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这既可能减少一定时期城市的压力,也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稳定。农村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而不能偏向某一方面。以文化建设为侧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是一条不同于现有城市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理念和道路。不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对环境的过分透支为“发展”的体现,而是依据农村相对较好的资源环境生态条件,总结历史经验,走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在世界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文化取向的树立,有助于消除从单一的物质生产与消费中获得满足的生活方式,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环境和谐相处,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农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6]。因此,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高金龙,汪晓莹.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之魂[J].农业考古,2006(3).
[2]申端峰.应慎重考虑新农村建设的方向[J].现代乡镇,2006(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5]贺雪峰.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6]袁红涛,赵萍丽.论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
G127
A
1673-1999(2011)03-0056-03
王维(1973-),男,四川达县人,硕士,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010-11-13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川东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10SB087);四川文理学院科研项目(2009B0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