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宗维
(重庆市电力公司安监保卫部,重庆 400014)
排油注氮装置是专门用于油浸变压器防护和灭火的一种新型消防设施。它具有自动探侧变压器火灾、自动(或手动)启动、控制排油阀开启排油泄压,同时断流阀能有效阻止储油柜至油箱的油路,并控制氮气释放阀开启向变压器内注入氮气等功能。该装置的应用,弥补了水喷雾灭火系统及其他灭火系统不能预防变压器火灾的不足,并具有经济、有效、方便、适用等突出特点,已成为替代其他灭火设施的重要装置,在供电企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在供电企业里面,由于排油注氮装置的排油、注氮管路和动作信号都与变压器直接相关联。因此,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变压器的安全运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装置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从而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形成了安全隐患。因此,加强该装置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监督管理,确保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控制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势在必行。
使用单位一直把该装置当成一般消防设施划给安监保卫部门负责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责。多数单位技术部门和运行部门的有关人员,因不熟悉该装置的结构和原理,不清楚装置的运行规程,对装置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经常采取与己无关的态度,认为这是安监保卫部门的事。而安监保卫部门只能处置装置出现的如氮气瓶、高压软管漏气等一般问题,对于连接变压器本体的管道漏油、渗油,电气原件老化、线路绝缘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都无法处置,因此就很难及时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彻底消除存在的隐患。
一是在变压器每年例行的安全检查测试中,多数单位并没有对该装置进行全面检查及模拟试验,对二次连线松动、部分原器件老化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二是有的单位安装和使用的是几个厂家的装置,型号不同、构造各异,而厂家又未在当地设置售后服务和维保机构,其它社会消防工程公司也没有专门的技术力量,因此维保工作不到位。长此以往,装置出现部分设备严重锈蚀是在所难免的;三是生产厂家远地外地,出了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有时在消除缺陷的过程中,因配件不符或引发其它部件出问题,还需要空运材料,这既耽误了时间,又增大了维护管理上的成本。特别是因产品质量出现安全问题而被使用单位逐出供应商名单的厂家,不可能再入围供货,对该装置存在的问题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质保期一过更是撒手不管,使用单位对此束手无策;四是从发展的眼光看,目前该装置的生产厂家较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加之使用单位对该装置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有的厂家很可能会因为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而破产或转产,要寄希望他们来维保,也是很不现实的。
据调查,各使用单位通常只是在装置验收合格投运前组织了培训,由厂家的安装调试人员按照装置使用说明书,对变电站值班人员简单讲解了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正常的操作程序和定期检查的一般常识;而对装置运行中应注意的事项、常见故障有哪些、如何排除或临时控制都没有进行介绍,更没有讲解装置的控制电路及工作原理。该装置投入运行后,多数变电站都将其运行方式开关打在手动位置,值班人员既不敢摸也不敢碰;即使变压器发生了火灾,装置报警及发出动作信号,值班人员也要跑到现场确认后,才能按下手启动开关,启动装置进行灭火。这既不能确保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扑救变压器火灾。
一些单位不从工作大局出发,不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频繁地更换消防管理人员。新上岗的人员既不具备消防专业知识,也不懂消防安全管理,对该装置出现的问题,找不到有效的处置途径;一些变电站值班人员变动后,也没有组织接替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得他们完全不了解该装置功能特性和运行维护的一般常识,无法正常操作该装置。
多数使用单位在装置现场运行规程中都没有明确变电站值班人员应急处置的职责和措施,当装置在运行中出现异常或发生误动作时,值班人员也不敢采取应急措施(比如切断控制电源等),只能是逐级上报,这样就延误了处置的时间,使事故蔓延和扩大。试举一例,2010年10月31日某500kV变电站装置运行中,16时32分电控柜发出“探头超温”、“故障告警”、“氮气压力低”信号,值班人员检查变压器正常后,只是将装置异常情况逐级上报,而没有采取应急措施;16时44分因装置手动开关接触器线圈绝缘降低,造成直流两点接地装置动作,引发变压器跳闸事故。
一是招投标只认低价格,谁价格低谁就中标。这就导致一些厂家为求中标,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做法来降低成本,完全不顾产品质量,从而造成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故障层出、问题不断、难以根治。如某220kV变电站1#主变自2007年8月投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装置控制柜显示故障、系统误报现象时有发生,厂家维修人员进行过多次调试,但是隐患一直无法消除,致使该装置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装置甚至还在验收时就暴露出严重问题,如某220kV变电站1#主变装置,在投运前排油阀的功能试验中,因支撑排油重锤的支撑杆与电磁铁的阀芯直接相连,受重锤压力影响电磁铁需要的拉力很大,出现了电磁铁烧损现象,这样的产品根本就不能投入运行。二是相关部门在选定产品时,不注意收集基层单位和职能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凭主观意向选定产品。这就导致一些厂家只把心思放在所谓的公关上,而不是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提高服务质量上。
使用单位应组织力量,开展对所管辖范围内的装置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弄清装置的运行状况;对装置现有的问题和隐患,督促厂家尽快到场消除和解决。对于一时不能消除的缺陷,应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纳入重点监控,必要时可采取应急处置,严防装置发生误动。对投运时间较长,主要部件锈蚀严重、部分电气元件老化、设备质量差且经常出问题的装置,要逐步淘汰,更换成新型的智能设备。对现有主变压器排油充氮灭火装置的控制回路进行技术改进,增加变压器三侧开关跳闸作为动作条件,并将此信号均接入控制回路中,加大装置动作的可靠性,防止装置在运行中误动作。其具体的改进方案,应与设备厂家进行协商后实施。
要将该装置纳入生产设备管理,以达到职责清楚、管理到位。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议确定各级生产技术部门为该装置的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写、审核装置的技术条件书和现场运行规程;负责装置新安装投运前的现场试验、功能检查和竣工验收的组织工作;负责运行维护检修等技术管理。各级安监保卫部门作为消防管理专业部门,负责提供消防管理专业政策指导、负责装置的运行安全监督和技改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参与审查装置安装工程签订的安全协议和施工单位资质等工作。变电运行人员要定期巡视变压器排油充氮灭火装置设备运行状况,发现缺陷后,要按照缺陷管理流程进行汇报和处理。运行单位负责装置新安装、调试和检修工作的施工协调和现场安全监督,防止误动、误碰运行设备,严防厂家人员误登带电设备。
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涉及管理职能部门的所有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重点是进行可能造成设备异常的原因、检查方式方法、注意事项、临时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等知识的培训;要加强培训管理工作,以防止因人员退休、调离等原因而出现管理断档。二是由参加过培训的职能部门人员分期分批对变电站所有人员进行类似培训,特别是消防安全管理的负责人和专责。新到和换岗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避免因不懂操作、不会处置而发生事故。
建议将该装置纳入变电站运行设备管理,运行中的装置只能选择“手动”或“自动”运行方式,不得随意退出运行,不得将转换开关打到“停用”位置。严禁将装置进行机械闭锁,无人值班变电站装置应在“自动”方式运行,并将信号远传至有人监控的场所。明确变电站值班人员在确认变压器运行正常并无火灾隐患的情况下,而装置运行异常发生误报,值班人员有权切断控制电源,采取应急措施,以防止装置误动引发事故。
建议在今后的招投标中,产品的选择不能单纯考虑价格,而要以质量好、性能优、服务好、安全可靠、价格合理为标准。要选用配有先进实时记录功能、信号报警、开关动作都能准确记录的智能型装置,并具备先进的远程操作与控制功能,型号编制、要求、检验规则要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835-2009《油浸变压器排油注氮灭火装置》的规定。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或遇有火灾,在相距较远的值班室场所的值班人员,也能够有效地启动装置进行灭火,为推行无人值班变电站打下坚实可靠的安全基础。要求厂家制定产品回访制度,定期巡访装置的运行状况,及时处置装置的缺陷。
首先应选定系统内变电检修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组建变压器排油充氮灭火装置维保队伍。落实专人,并到厂家进行专门培训,使其取得对变压器排油充氮灭火装置的维保能力和资质,以承担本系统内排油充氮灭火装置的维保工作。在暂不具备充氮灭火装置维保能力的情况下,选定一家信誉好的厂家作为维保单位,以弥补当前维保缺失的真空,承担起排油充氮灭火装置的维保工作。
在以上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使用单位也可在本地区社会消防工程公司中选择一个消防资质等级高、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作为装置的维保单位。以维保单位为主,运行部门配合,职能部门监管,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和厂家的使用说明书,开展年检、月查和日常的巡视;对检查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对损坏或不合格的部件应立即更换,使之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排油注氮装置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到变压器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大事。随着电力生产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的排油注氮装置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该装置的日常运行安全监督和维护检修技术管理,确保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
[1] 高常发,裘永卫,张胜利.排油注氮式灭火装置的应用与发展[J].变压器,2006,(6).
[2] 安全管理网.浅谈如何做好供电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EB/OL].http://www.hn119.gov.cn/article/show.asp?id=82463,2010-07-29/2011-05-08.
[3] 高兵.供电企业消防工作目标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