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重庆 401331)
体验,在心理学中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体验式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投入和亲自感悟,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1]它具有主体亲历性、情感丰富性、反思再现性、意义生成性的特征。《大学语文》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它承载了更多人文情感,因此,它天生就与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熹曾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差异;面对文本,又会因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态度的不同而对文本产生不同的体验。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则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差异,面对文本,又会因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态度的不同而对文本产生不同的体验。无论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若没有经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那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学生认清自身的主体地位的“切己体验”,客体才会进入主体的内心结构,在主体内心扎根、繁殖并与主体产生融合,进而内化为己有,成为自身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情感与观念要靠学生自己去生成,只有当学生自身参与其中,他们才会深刻体会课程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让他们把能够引起自身情感体验和感悟的事物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更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经历为背景,通过移情实现课文情感和作者情感的内化,实现自己对课文情感和作者情感的独特体验,并在这一体验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感悟人生的真谛。
“读”是学生直面文本的最优方式,“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是将学生与文本直接沟通起来的桥梁,“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2],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以诵读为载体获得独特体验。在学生初步涉及文本的时候,范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阶梯。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也可以运用名家吟咏的音频帮助学生体验文本的妙处。在学生理解文本的阶段,必要的齐读则能起到增加文章气势,营造热烈气氛等功效。但齐读应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进入文章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次数不可太多、时间不可太长,一般重点段落可以进行齐读。在学生感悟文本的阶段,个性化的自读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高潮。学生在这个阶段把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其次,朗读时学生要情真意切,不矫揉造作。学生应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种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听到、看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再现现实,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另外,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会聆听。聆听者要辨析哪位同学读的准、读得好,无形地在聆听中揣摩了一遍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听读的熏陶借助于声音、口吻、停顿等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对文章的体验油然而生。
20世纪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对话其实就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平等对话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诉说,实现人格平等的心灵交汇,实现以情生情的情感交流,以思引思的思维碰撞,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
《大学语文》正是要将广阔的对话环境、愉悦的对话氛围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发展广泛的对话关系,从中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实现生命建构与人格成长。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话者,而是与教师、教材、同学完全平等的对话者。在课前预习阶段,要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让学生多角度地体悟作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学生在敞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的同时,要去聆听、揣摩、评价、接纳老师与同学对作品的理解,实现心理和情感资源的互补。在课后复习阶段,要注重学生与自我的对话,通过对文本的重新领悟、体验,让学生对某些细节、形象、场景得以重现,并且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随时查漏补缺,以此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强烈的心理体验。
“教学的全部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传递的,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3]就《大学语文》而言,“情感体验的发生带有极强的情境性。任何一种情感体验的发生取决于一定情境下,语文情感教育本身的魅力以及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决于学生对情感教育本身的感情投入和行为反应。”[4]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感情投入,丰富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比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仿佛进入到了课文特定的情景之中,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也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课本剧也能创设情境,表演强调学生的参与、投入和亲自感悟,关注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利用换位思考,充分联想来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和作品角色进行换位联想,使学生站在事件发生的背景之中,以文中人物的身份来体验情感、思想及心理活动。
反思是自我再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实现反思再现呢?首先,引导学生回到当初的体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对作品重新领悟、体验,让某些细节、形象、场景得以重现,重新对教材反刍,对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和形象重新咀嚼,从而强化原有的记忆和收获,或许有意外的发现,学生可以通过向别人描述等方式来回到当初的体验。
其次,提醒学生注意到与体验相关的感觉。学习者的感觉有时也许会影响他对事件的反应。一个负面的感觉会破坏对事件的反应,而导致不太有效或是不够灵活的反应。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跳出作品之外,以相对客观的状态进行把握或以理性的眼光细细梳理当初体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去再感受、再认知、再经验,回到文本本身,以“旁观者”的观点看待所发生的事情。
再次,让学生重新评价已获得的经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对自身的初体验进行再次评价,使原来被激情和喜悦掩盖的规律凸现出来,使语文的人文性凸现出来,反思总结,尤其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反思中不断的认清自我,体验出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认同感以及自己将来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等。
古人曾云:凡事只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方晓其中滋味。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善于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语文;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到语文的价值。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亲身实践,走进文本、贴近文本,广泛对话、批判交流,换位思考、进入情境,反刍检验、再现感知,融合生活、深入社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大学语文》的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升华,才能增强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和对是非的明辨力。
[1] 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2] 金业文.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汪艳波.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