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特殊方向。从类别看,它属于高级汉语学习阶段的专业语言能力范畴;从内容看,它又可以隶属于中医专业教学。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细致的社会分化系统,当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时,专门用途英语(ESP),比如科学技术英语、军事英语、体育英语、商贸英语和旅游英语等学习和使用的范围也在扩大。汉语的情况也大体类似,但是中国传统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一般生活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它还不同于西医,在英语中找不到等价的内容,其鲜明的文学性和医哲交融的特点让不少向往中国传统文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望而生畏,成为学习中医专业的“硬骨头”,也阻碍了我们用源语言直接进行的文化输出。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在所有专业的学习中,留学生申请中医专业对语言的要求是最高的,现行的汉语水平考试要求测试成绩达到6级以上的留学生才有资格申请中医专业的学历教育,即便如此,学生也只能够接受中级以上的普通汉语教学,对于他们所接受的纯中文的中医教育,到底能够吸收消化多少还有待调查论证。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近100名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一、二、三年级本科境外留学生和少部分研究生进行了“日常汉语交流”、“专业课学习”和“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调查,发现留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较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稍弱,而大部分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前,几乎从未接触过中医药方面的内容,因此上专业课时“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缺乏”具有较强的共性[1]。尽管结果显示在“你能听懂多少专业课内容”的选项上,选择“都能听懂”和“能听懂一大半”的有74人,占75%。被问到“在口头表达专业内容时,你的困难主要是什么”时,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选择了“知道意思但不知道怎么说”,其它的选择有“不知道说什么”、“不好意思说”等。这说明大部分留学生能理解专业知识,但口头表达能力需要切实加强。
阅读教材及专业书时,影响留学生阅读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读得太慢”,这反映出阅读能力的薄弱;客观上则是“生词太多”,其中既有汉语的基础词汇,也包括专业词汇。
在做书面作业时,近三分之二(60人,占61%)留学生“很多字不会写”或者“字大多会写但句子不通”。除了常用汉字外,还跟专业词汇有关[2]。
受其启发,笔者设计了类似问题,调查对象为教中医专业课的教师(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同堂上课,教师完全用中文授课)。在完成问卷的10名教师中,调查对象在回答是否“经常跟教师交流”时,选择“经常交流”或“交流比较多”的有8人,占80%,其余的选择“很少交流”和“几乎没有交流”。而跟留学生进行交流时,觉得“很顺利”或“比较顺利”的有7人,占70%,其他的则感觉“有点困难”。从前面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因为汉语水平较高,大部分中医专业留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日常沟通交流方面没有太大问题。
在回答“留学生能听懂多少专业课内容”时。选择“都能听懂”和“能听懂一大半”的有4人,占40%。这一点和上述日常汉语交流差距是很大的。同时和从学生反馈来的结果(“都能听懂”和“能听懂一大半”的有74人,占75%)差距也很大,说明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理解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留学生专业课学习存在很大困难。另有5人认为“基本上听不懂”,可能跟学生汉语基础太差有关,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学生虽然具有一定汉语基础,但是严重缺乏专业词汇和知识,因此不可能给教师积极的回应。在完成作业方面,选择“能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仅有1人次,占10%,选择“回答可以接受,但是很多语言不够准确,内容也不大准确”的有5人,选择“只能用汉语做出简单的回答但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有3人。这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就是说教师普遍觉得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时有很大困难,他们只能够勉强做到符合要求而已。
笔者还设计了“您认为留学生学习中医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发现选择备选答案“对于中医语言特殊的表达和形式不能完全掌握,严重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中西方文化和中西医哲学差异,使得学生无法接受比较抽象的中医理念”的各占50%,而在“您认为有没有必要为留学生专门开设中医汉语方面的课程,使他们在熟知相关概念术语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的学习”这一问题上,所有教师选择的答案均是“非常必要”。
如何评价目前中医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呢?对照两组问卷,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那就是留学生出于就业、家庭影响、自我保健和爱好等各种目的,在具备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前提下学习中医专业,这体现了传统医学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使留学生们不远万里,愿意花大力气钻研,也愿意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他们比中国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另一方面他们却受到专业语言的困扰,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医药专业词汇给留学生的听、说、读、写均造成一定的困难”[3]。随着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语言能力和教学实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在培养合格的国际中医人才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有必要在现有模式下深入探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语言课程。张旺熹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几项基础研究工作》中说:“对重点行业、职业的专业词汇、特殊句法结构、常用固定表达、语体风格等进行调查,无疑会有助于我们中高级阶段汉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向专业领域语言学习的拓展。”[4]笔者认为,中医汉语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设置和规范:
1.中医词汇
包括重要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词组,这是入门的基础,也即是“重点行业、职业专业词汇”,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它们又有别于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词汇,因为在专业文章的具体语境中,词汇的具体含义随时会改变,这既是中文的特点,又是中医最重要的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因时因地而异”。但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我们要注意的是教给学生它们相对固定的中医学含义,这样学生首先有一定基础,明白这些常见的概念意义,将它们变成“熟人”,专业教师再向他们解释具体的含义以及变化时就简单多了。
2.固定结构
大部分外国人觉得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难度最大的就是成语,因为它们相当于学习英语的固定短语,因其意义多变,含义和字面意思差距很大,即便是英语高手也难以应对。中医很多典籍来自于古代医家,所以多带有文言的痕迹或者说就是文言文,留学生觉得和现代汉语差距太大,不理解特定的语用,往往过不了固定结构这一关。作为语言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学者,教师既要熟悉中医的相关概念和知识,还要注意从语言角度总结出常见结构和搭配,比如大量的四字格短语、文言虚字结构等,要使学生熟悉短语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要举一反三,懂得其内在规律,会解说还要能灵活的表述。这不仅需要语法知识,还需要古代汉语知识,在教学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可以向医古文的教师请教,共同将这一部分内容整理总结,帮助留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3.常见句型
这里主要是文言常用的一些表达和句型,如上所述,由于其本身的年代久远,所以文言或者说是文言语言是中医汉语的最重要特征。留学生缺乏相关语法知识,往往不能够对专业学习中的句子进行分析,自然理解不了语段的特定含义。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把中医材料中有代表性的句子挑选出来,按类别和所反映的语法特征加以梳理,之后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对中医文本的理解力,理解力增强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4.经典范本段落选读
该部分应该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也就是说应该和教授医古文的教师合作,将语言和内容具有代表性的典范文章节选一部分作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综合提高留学生对中医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文献的能力。其中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加以匡正,相信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即“在语言中学习专业,在专业中提高语言能力”。
[1][2][3]周延松,金瑛.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水平现状浅析[J].南方医学教育,2009,4:19-20
[4] 张旺熹.对外汉语教学的几项基础研究工作[J].世界汉语教学,199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