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幸福教育的实现

2011-08-15 00:51:03汪念念毕月华
关键词:情绪情感家长

汪念念 毕月华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一、如何理解幼儿幸福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幼儿眼中的幸福是单纯而具体的。对幼儿来说,幸福“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开心,是得到一个早就想要的玩具,是有好吃的好玩的,是快乐,是过年放鞭炮,是快快乐乐地生活,是有钱,是跟爸爸妈妈拉拉手,是与妈妈一起坐在阳台上读一本有趣的童话书,是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是一个人为别人做很多别人不会做的事,是全家人在一起,是别人给你买很多东西,是过生日时有很多人为自己庆祝,帮助别人时会感到幸福……”[1]。

虽然幼儿对幸福的理解是粗浅的、感性的,但他们的理解己经触及了幸福的本质:有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二、当前幼儿幸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注重未来忽视现在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对儿童来讲,幸福既是快乐的现在,又是美好的未来,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活动把幼儿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幼儿教育,我们立即会想起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钢琴、舞蹈、美术、围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思考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长,一旦发现孩子对什么有一点兴趣,便立即去报名参加相应的辅导班,使儿童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所谓的艺术训练,似乎强迫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是幼儿教育唯一正确的模式。于是,孩子便背着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书包,随父母辗转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也许孩子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只是一时的新奇,但家长却把这种兴趣看成了孩子艺术天赋闪现的火花,并节衣缩食购买昂贵的艺术设施,竭尽全力去开发孩子所谓的“艺术潜能”。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

当前的幼儿教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把幼儿的当前幸福和未来幸福做了二元对立的区分,认为要想将来享“福中福”,整个儿童期都要吃“苦中苦”,要想孩子的未来是光明的,孩子的现在就必须是痛苦的。于是,我们便看到疲惫不堪的孩子终日随父母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努力成为“多位一体”的全才,忙着为未来的幸福准备筹码。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

2.注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感受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出生后是心理胚胎与生理胚胎同时发育的时期,无论是仅关注其生理需要还是仅有心理的呵护都是不够的,都不能使儿童享有全面的幸福。这里的心理需要和生理呵护分别对应于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感受。

如今,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孩子从一出生就被送到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身边,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所受的教育都由祖辈负责,家长们认为自己只需在物质方面多多给予孩子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对孩子极其不妥。这些家长认为给孩子丰裕的物质生活就会使孩子幸福,殊不知,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是缺失的。现在的祖辈和父辈童年时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物质条件的缺乏所带来的艰辛,所以不忍心自己的孩子继续忍受那种痛苦。于是给孩子创造了比以往好得多的物质条件,并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其实是溺爱。

3.注重灌输忽略主体性的培养

近年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普遍共识。孩子的主体性能否在幼儿生活中得到实现,也是影响幼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幼儿教育实践层面来看,幼儿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如今的幼儿园中,教师和家长普遍对孩子重视灌输而忽视对孩子主体性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家长和教师们让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父母或者老师教过的思路展开,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譬如,当老师让孩子画画的时候,问及孩子们认为画的最好的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和老师画的一样的就是最好的。这说明学习和思维的刻板和固定成了幼儿创造性的最大障碍。其次,孩子在幼儿园畏惧教师权威,缺乏主动性。再次,孩子们普遍的缺乏独立性,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孩子们一旦离开了家长和教师,就无从适应,他们缺乏独立性和生活的智慧。这些对孩子的幸福感的影响是极大的。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教师和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他们没有把孩子看做一个主体,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所有孩子们在处理问题对待事情的时候总是难以跳出父母和老师的思路,导致他们难以跳出思维的框框。其次,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总是机械地、填鸭式地对幼儿灌输知识,幼儿机械地被动地听和看,绝对服从地接受练习和记忆。教师以追求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一节课必须教会幼儿某些预想的知识,所以,幼儿会相信和畏惧教师的权威,在教学活动中不会自己思考,在游戏中不会也不敢自己动手探究。再次,传统的幼儿教育将较多精力放在对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开发上面,忽视了其社会性的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加之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个共同误区就是对孩子过度的服务,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导致许多孩子四体不勤,所以孩子的生存独立性和生活智慧严重缺乏,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就无所适从。

三、加强对幼儿幸福教育的设想和建议

1.教育要让幼儿过好当下生活

要让幼儿过好当下生活,教育就必须做到让幼儿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些目标无一不体现了“教育为了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如果说中小学教育的课程取材于生活的话,那么幼儿教育的内容就更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可以说完完全全的与幼儿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说:“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受恋爱的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我们最根本的生长家园。生活教育是一种最自然的教育,幼儿在生活实践中自主、能动地生成、建构知识。幼儿园教育新纲要中“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更是多次提到了要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根据幼儿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教育幼儿理解并遵守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则,引导幼儿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激发幼儿探索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兴趣。幼儿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并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差异进行合理的编排,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易于幼儿的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2.教育要关怀幼儿的精神感受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师要想关怀幼儿的精神感受就必须与幼儿多接触多交流。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交流中,认真的倾听儿童,观察儿童,感受儿童传授给自己的一切信息。幼儿园是孩子和老师所共同拥有的一个“生活世界”,只有当老师和孩子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老师和孩子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用真心、真情去感化孩子。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生活,不断地童化自己,稚化自己,用孩子的眼光和思维去看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当孩子们放下心中对老师的“畏惧”,从心底里接受老师时,幼儿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家长而言,在家庭中对待孩子要同样如此。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因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精神感受,与孩子之间都存在“代沟”,这些“代沟”经常阻碍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家长应多与孩子接触,和孩子一起以孩子的方式玩,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所欣赏的、憎恶的,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家长们自己不知道的还应及时充电。比如孩子们喜欢李宇春、周笔畅等“超级女声”的明星,家长有不喜欢的也应去看看这些节目,并分析她们成名的基础和她们付出的艰辛,帮助孩子分析他自己的长处,帮助其树立切合他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保护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3.教育要关怀幼儿的个体生命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特点培养孩子的个性。不能一味的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对幼儿教师而言,首先,应尊重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独特的性情。为孩子提供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经验方法来育其天性,可以防止学习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潜能。近年的研究表明,要求孩子的发展达到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是个双向过程。要让孩子的教育适应其个别特点,促进其身体、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孩子才能达到家长及社会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性,表现为每个孩子在感知、理解和操作、行动等方面的独特方式。教育乃是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孩子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往中获得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其天性。对于教师来说,根据幼儿个体提供互动经验就如一把钥匙对一把锁,合适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能打开每个孩子的天性特点,启动潜能发挥。

作为一名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使孩子体验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生命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家长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琐事,能够自由地探索周围世界,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既宽容又不放任,在树立家长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教育要培养幼儿幸福的品质

1976年Andrews和Withey发现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成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相互抑制的。[2]所以对幼儿来说培养幼儿的幸福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满意度和幼儿的积极情感等等。

(1)培养幼儿的生活满意度

幼儿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来源于幼儿的主观经验。对自己是否幸福的评价主要依赖于个体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综合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幼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以及是否尊重幼儿的个性和良好的兴趣爱好都是儿童对生活是否满意的判断标准。所以,我们在培养幼儿生活满意度时,必须从上面几方面入手。既要满足幼儿的物质生活,关注幼儿精神感受,关怀幼儿个体生命,也要培养他们良好兴趣。

(2)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对于幼儿来说,情感体验是无处不在的。正如发展心理学家所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积极情感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其次,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心理学家曾用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催化剂。第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注重对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经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培养幼儿积极情绪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

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让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之中。良好的生活环境,无压抑感、充满激励的氛围,可以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只有满足幼儿合理的情绪情感需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氛围,才能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教师以自身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且模仿性、受暗示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儿都有影响。教师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幼儿教育活动的观察发现,如果教师的精神状态不佳,没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幼儿也会提不起精神,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反之,如果教师的精神饱满,情绪积极向上,幼儿也会随之表现出积极愉快的情绪,主动投入到活动中,使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排除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始终以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注重用自己的微笑、积极情绪影响感染幼儿,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如今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多数缺乏与他人分享快乐的体验、比较任性、爱发脾气、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在交往和学习中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通过开展活动可以让孩子养成热情、乐观、友爱等良好的性格,也能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愉快,积极投入,身心也可以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是教育好幼儿的重要前提,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 (英)贝特兰·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21.

[2] 郑雪,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3.

猜你喜欢
情绪情感家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