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

2011-08-15 00:51喻柯力
关键词:素养职业大学生

陈 静 王 繁 喻柯力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它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更涉及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乏是造成其就业难的突出原因之一。怎样充分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高等学校往往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察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校的声誉,同时也影响着该校的招生及人才培养。但是,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去考察,大量企业又在感慨难以招到合适人才。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有关。既然社会需要的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那么高等教育就自然应当将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作为重要目标来抓,构建起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组成

我们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看作一座冰山:冰山浮于水面之上的部分只有1/8,主要代表了大学生的形象、资质及职业技能等,这是大家都能看见的显性职业素养,这些可通过多种学历证书或职业证书来证明,而冰山隐藏于水面以下占整体的7/8部分所代表的是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这是人们难以看见的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加上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全部职业素养。可见,大部分职业素养是大家难以看见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能够决定外在显性职业素养。所以,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当将目光放在整座冰山上,并从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出发点,着力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这一培养过程并不是学校、学生或企业的任何一方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三方共同协作。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

部分高等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觉得应当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法律及道德教育等课程来开展教育,也有部分教师习惯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手段来教授职业素养理念。因为方法的不当与针对性的不强,从某种意义上影响到了人们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应当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它是一个学习、体验与内化的过程,无法急于求成。职业素养教育要贯穿在大学生发展的始终。由于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已经有了较大的拓展空间,自我调控与自我内化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所以,大学生对职业素养教学的内容上有较强的选择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并非是在消极而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一个能动积极的过程。当外部教育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时,他们身上所有的知识、观念、兴趣等就会充分被激活,并对外部影响作出评价与选择,从而吸取符合自身社会理想的信息,从而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再加之家庭环境与中小学教育等的局限性,造成大学生在具备自信和勇于追求的同时,也会表现出自负、盲目与追求物质享受等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注意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放弃内容空洞的灌输式教学法,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当从大学生成才及未来发展出发,吸引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塑造健全而完善的人格,全力开发大学生的多元智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心理素质,最终培养起大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2.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还没有将素养教育真正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整体计划与安排。即使一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受到学制与体制等的局限,职业素养没有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即使有所体现,也只是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素养教育,也由于职业素养培养针对性不够强,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热情,因而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另辟蹊径。职业素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劳动者素养虽然和专门职业素养没有直接的联系,或者说超越了职业的范畴,但是,它们都是从事任何职业劳动都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一素养对劳动者将来的发展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当职业发生转换或劳动组织变化之后,这一综合性职业素养仍旧会有用武之地,并能在变化了的职业与环境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也体现在社会交往之中。高等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绝不能简单化地认识,不应当用简单的课程设置敷衍了事,而是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其认真开展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让大学生了解到所要从事的职业,并养成规范的职业习惯。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新思路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如今,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上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也是我国社会文明的重要传承者。所以,只有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能力,从而克服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二是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虽然强调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注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是也不完全是随心所欲的,不是一切都由自己的兴趣来决定的。在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进程中,不仅应当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还要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与责任。由于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职业生活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选择只有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目标,体现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三是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一个人的根基之所在,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唯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更加积极地做事,才有可能取得事业成功。可见,强化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与诚信教育,才能使其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对工作尽心,对自身尽严,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

2.实施职业指导全程跟踪服务

一是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要结合入学教育,指导大学新生怎样才能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帮助其接触与了解就业市场现状,在二年级时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大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在三年级时帮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标准及市场需求,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招聘会,从而有效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在四年级时要注重择业技巧和角色的转换指导,辅导大学生撰写自荐材料,认真参加面试,帮助大学毕业生真正了解需求信息,从而实现正确择业。二是加强面试与求职技巧培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可尽量邀请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来校,通过授课、讲座、就业咨询、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传授自荐的技巧、面试的技巧等求职要求,并在求职细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形成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新机制。高等学校决不能只依靠就业指导部门这一个部门或有限的几个人去开展职业指导,而是要将职业指导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各种活动中去,让广大高校教职员工在日常学习与工作等各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影响,用自身过硬的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开展言传身教,教给大学生完成职业任务过程中需要的职业能力。只有这样,将教书育人与服务育人等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科学高效的高校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氛围。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

大学并不仅仅是要教会大学生掌握一些具体专业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与迎接社会挑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新生活的主人。一是要开展适应能力教育。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过程中,高校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趋势也变得日益明显,由于社会在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变得愈来愈重要。当前,很多大学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比如,开展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都已成为很多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二是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在高校教育中,企业所需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实习与实训等都极为缺乏,导致很多大学生到了企业之后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所以,要努力增加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农村、工厂、机关等处,开展一些调查研究,尝试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以此来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熟悉和了解,使其在活动中增长见识与才干。三是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日益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要积极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将知识本位变为能力本位,逐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从而注重激发大学生的特长,让其个性得到最好的展示。

4.强化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完全相同,它们虽联系十分紧密,但是却并非是一个概念。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生在将来择业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具体心理问题,比如,职业角色意识、抗挫折能力、交往能力、成功心理等,以上素养在大学生今后工作的过程中与个人职业发展直接相关。可以说,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培育体系。应当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全面系统地讲授职业心理素质基本知识,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从理论上来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特点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切实形成职业素养概念,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而且要在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大学领导层与辅导员应当系统地掌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并在制度上入手,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1] 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的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

[3] 马冬卉,李毅.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导[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猜你喜欢
素养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