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大学区域特色发展的实践案例

2011-08-15 00:51李化树黄媛媛
关键词:师范大学办学特色

李化树 黄媛媛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既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更应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人力资源的需求、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区域文化传统的驱动,对地方师范大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提出了空前迫切的要求。地方师范大学应统筹区域,扎根本土,服务地方,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成为区域学术、文化示范、指导中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轴心机构。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应创新大学制度,突出区域性特色,走应用型之路,以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推进开放化、现代化、国际化。

一、背景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教师教育处在一个深刻转型期。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是地方师范大学迎接挑战、寻找出路、谋求发展的战略选择。

1.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大,拉动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区域人口、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变革,要求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提升层次,调整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层次。地方师范大学坐落在一定区域内,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并参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建设,全方位开展与地方相关部门管理、技术、资金合作,不断获取地方政府在经费、政策上的支持,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区域人力资源的需求

以地市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市经济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智力支持和科技资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职能的拓展,学科专业的拓宽,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同时成为区域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培训中心与教育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作用。

3.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

教师教育面临一体化、综合化发展的崭新形势,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大学开放,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和主导地位日益受到冲击。地方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转型,统筹区域,扎根本土,服务地方,整合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填补地区高等教育布局上的不足,进而带动区域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更加全面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区域文化传统的驱动

区域高校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区域文化是区域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地方师范大学独特的区域位置与文化资源(比如巴蜀文化、三国文化、边疆文化、嘉陵江文化、将帅文化、丝绸文化),其鲜明的地域性与地方性特色,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三国文化、巴蜀文化、边疆文化、嘉陵江民俗等研究方向的系统整合,形成师范大学的区域文化品牌。

二、目标定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近年来,我校深刻把握社会形势,坚持科学定位,创新区域特色,走出了一条“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师教育区域办学特色发展之路。该特色发展目标涵括如下内容。

1.办学总体定位

立足四川,面向西部,经过长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

突出师范专业的品牌性,非师范专业的特色性,高职专科专业的应用性,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好社会亟需的高职专科。

3.办学特色定位

积极培育教师教育、区域文化、基础研究、服务发展四大方向的办学特色,并将其贯穿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走出一条地方师范大学区域特色发展之路。

4.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师范大学应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其中,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的优秀中小学骨干教师。

5.学科专业定位

建设一流的文科,具特色的理科,有选择的工科,抓好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建设出国内知名的学科和品牌专业。

6.服务功能定位

统筹区域,扎根本土,服务地方,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成为区域学术、文化示范、指导中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轴心机构。

三、实践操作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体系为平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管理,努力办出特色,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是地方师范大学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

1.改革思路

(1)内涵建设

我校内涵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协调发展培育人才。在工作目标上,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重点放在三大规划与建设方面。通过强化优势,提高质量,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

(2)学科支撑

学科建设是我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支撑作用。我们坚持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重点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六结合”,积极发挥其创建学校鲜明区域办学特色的基础作用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3)特色发展

学校全面实施教育教学创新,有效推进科学创新,积极实践管理创新,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创建区域文化特色、培育基础研究特色、突出服务社会特色,走出了一条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4)开放办学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进交流,促进合作,谋求发展。

①向高校开放。包括向高师院校在内的全国高校开放,与全国地方师范大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全国60余所师范院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在密切关注高师院校发展动态的同时,高度关注一些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动态,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有益经验。

②向社会开放。重点加强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基层学校的联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争取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近年来,学校以科研为纽带,积极开展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学校建立了“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西华师范大学培训中心”,以全省4所中师学校为基础,建立了4个初等教育学院。先后多次举行四川省的新课程改革、小教大专毕业生和小学、幼儿教师培训,提升了教师培训的档次。以国家重点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为龙头,在川、黔、滇三省15个县(市、区)200余所中小学进行教师培训和校本研究,培训基础教育教师2500余人次。

③向国际开放。主要是向国际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紧跟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把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引进来,同时加强与国外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并将学校的杰出人才和成果推向国际平台。在派出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的同时,还承办多次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

2.工作中心

学校采取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同行的策略,与基础教育保持良性互动,通过培养培训师资,创新科技成果,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

3.教育理念

在长期的办学治校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是树立新的人才观,将专才和通才、精英人才与大众人才、科学研究型人才与实践工程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努力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的各类专门人才。二是树立学生主体观,努力实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理念。三是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四是树立终身教育观,重点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五是树立质量生命观,以抓好本科教学质量为重点和关键,切实做到教学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全员抓。

4.教学改革

(1)确立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实现“二位一体”,即融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科专业培养为一体、融从教能力培养与面向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素养培养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面、重应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2)构建“平台+模块”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体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发展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建立并拓宽了通识教育平台,构建了厚基础、多层次的专业教育平台,平台上的课程安排采用模块结构。

(3)推进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培育特色专业。按照“确立目标、分级建设、择重支持、滚动进出”的原则,积极建设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机构,搭建新课改研究平台,积极开展新课改师资培训工作。加强与中学的联系,巩固与实习基地共建的成果,发展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到中学任职、任教,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5.学科建设

在进一步加强对新专业教师师资建设和设备投入的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是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学校发展定位和专业建设规划,在学校己有51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2007年新申报了一个运动训练学本科专业。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条件,进一步突出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教育科学学院和教育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培育特色专业。学校现有1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3个本科专业荣获首批“四川省品牌专业称号”。2007年我校有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有4个专业获准省级特色专业,使我校省级特色专业达到了10个,位列全省省属高校第三位。

6.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梯队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坚持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工作思路,抓规模,重点是抓结构、抓学术水准,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努力营造聚人气、干事业、谋发展和出人才、出大师的和谐环境,为创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供了有力师资保障。

7.科学研究

(1)构建跨学科学术平台,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学校建设了两类跨学科平台:一是集中文、史、哲等学科的学术骨干,组建了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了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跨学科平台。二是整合了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各主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骨干力量,组建了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构建了面向基础教育发挥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平台。

(2)建设重点优势学科,带动全面跨越式发展。我校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学原理、政治学、理论物理、有机化学等6个学科确定了优势科研方向,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学校整体综合实力。

(3)重视基础研究,强化精品意识。先后启动了“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博士基金项目计划”、“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同时,通过实施“培育课题,培养人才”战略,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质量,培育重点学科和实验,不断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8.教育管理

学校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积极实践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

(1)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强化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校构建了课程结构优化体系、多元质量标准体系、严格考纪管理体系、教学工作规范体系、教师教学生学考核评价体系五大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了两类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三大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督导系统)、五种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领导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制度)的质量保障体系。

(2)加强学科平台制度创新,增强科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立平台与学院平行的、以科研为主的独立地位,实行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学院管教学、平台管科研”的矩阵式运行模式。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提升整体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大力推进并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形成职责分明、精简高效、团结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

四、效果评价

1.推进了地方师范大学的整体改革和发展

在先进治校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确保了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推动了鲜明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创建,促进了学校综合发展实力的有效提升,办学思路更加明晰,党建工作成绩斐然,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学校事业跨越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校为四川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教师,毕业生80%以上到基础教育第一线,被用人单位誉为“敬业精神强”,具有“沉得下,用的上,留得住”的吃苦精神;“思想素质好”,具有“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的高尚情操;“育人水平高”,具有“师德好,师风正,师业精”的为师品质,真正做到了“学师范,强师能,敬师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西部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地市区县党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55%以上都是我校校友。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切实增强

依托自身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加大服务社会力度,突显了服务区域发展的特色。承担了南充市城市规划、嘉陵江污染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土壤监测、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多项横向科研项目。承担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学校还积极组织实施“百校千村万户行动计划”,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跟踪帮扶贫困学生480余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外,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成功打造出志愿者服务的特色品牌,连续3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表彰为“全国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

3.形成了地方师范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们通过确立开放办学、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实施教育教学创新,有效推进科学创新,积极实践管理创新,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创建区域文化特色、培育基础研究特色、突出服务社会特色,走出了一条“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色发展之路。

4.发挥了地方师范大学的示范辐射作用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模式的构建,对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等地方新升格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实践产生了一定的现实借鉴价值,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地方师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亦必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办学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完美的特色党建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