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莉 李 燕 周仕轶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人才培养理念正从实施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实际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突破传统考试方式的不足,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切实提高能力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2010年春季学期启动了25门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突破现有的考试制度,树立科学考试观念
“传统的考试模式”具有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考试方式比较单一,考试功能异化,考试时间的集中性与数量安排的不合理性等诸多弊病,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需突破现有的考试制度,因而必须依赖于全体教师与学生观念的深层次转变,让师生树立科学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为此,在考试改革试点之前,通过对师生进行考试改革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基本方案等大力宣传,使师生进一步认识到考试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测、督导、鉴定与评价功能等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定优劣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原则,形成“全面考核,突出应用;多种方式,注重过程;尊重差异,促进发展”的课程考试新理念,树立科学的考试观,逐渐建立起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过程全程化的“多元型”课程考试新模式,适应新时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增强考核的合理性、科学性,优化考核效果
通过进行考试改革,将单一的终结考试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有利于教与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分阶段目标,有针对性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考核更为科学合理,防止学生考前突击死背的行为。具体措施如下:
⑴考试内容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依据此精神,本次大多数改革试点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重视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表现为试题中以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便能作答的题目减少,增加了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题目量和成绩比重。这样的综合考核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
⑵考试方式的改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遵循学科课程特点,本次改革课程考核实施“多元型”考核模式,所有参与试点的课程均采用了3-6种考核形式,包括课外作业、课堂小组讨论、笔试、口试、论文、调查报告、实验(实践)能力测试、策划方案等,促进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过程性考核,并提高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4],实施考试改革的课程其过程考核成绩占30%—50%,减少了一次性结果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提高考试效度,学生综合成绩普遍提高。
通过更新考试形式,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另一方面减少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有助于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90%以上的学生反映改革考试形式后,考试压力减轻,能更好地更真实地反映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利于自身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⑶改革考试成绩评定办法。一是将课程考试的最终成绩的分数有计划有目的地分配在各个考试环节中,如课堂教学、作业质量、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策划方案、终结考试等[5]。二是将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定办法与答案开放化、个性化相结合,适当增加了主观题的比重,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成绩评定不仅看答题的正确性,同时还看其解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办法是否具有创意。
由于优化了课程考核效果,本次考试改革得到了师生的认同,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对所有参与试点的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在95%以上。
3.实施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考试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保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地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实施考试改革试点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多看、多思、多想的习惯,进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所有参与试点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均为优秀。具体效果表现为:一是激励了学生不断巩固、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从根本上促使了学生由被动地“要我学”向主动、自觉地“我要学”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地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通过过程考核反馈的信息,使教师能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避免了教学评价的滞后性,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遵循学科特点,完善过程考核方案
⑴平衡多种考核方式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遵循不同学科课程特点,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及其讲授的完整性,应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适当增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注重能力、素质的课程,选择开卷考核、实践操作考核或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小论文评价考核等方式。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进一步增加过程考核方式,提供多题目、多方式供学生选择,避免抄袭和同质化倾向;适当增加开放化、个性化相结合的主观题比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
2.建立命题原则,规范成绩评定,完善评价标准
进一步丰富考试的方式,加强试卷命题方案的讨论,使试卷难易度和题量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考核内容更具科学性;完善实践环节考核详细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加大实践环节考核内容和比例;将过程考核中各环节评分细化,适当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降低终结考试成绩的比重,逐步完善评价标准,最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科学合理评价。
3.完善考试规范管理,巩固改革成果,扩大改革范围
科学的考试管理需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考试管理体制应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作相应的改革,使考试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在理念上和技术上对课程考试规范管理,除了监督考试的全过程,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外,还应充分重视考试管理各环节、诸方面的配合和优化,以发挥考试的综合功能效应[6]。
为进一步加大课程考试改革的力度,扩大改革范围,我校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逐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鼓励教学计划较为稳定的课程,将课程考试改革与课程建设及培养目标相结合,制定出进一步推进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方案,经相关专家论证后实施。
4.继续探索考试改革的新途经和新方法
教学管理人员在推进课程考试改革方应启牵头协调作用[7],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申报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改革之中,探索并建立考试改革的新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总之,我校通过对本科试点课程的考试改革,考试改革的理念与方法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大我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力度,学校将启动推进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方案,以期望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探索带动和深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陈绪赣,等.理工科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思路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4-67
[2] 黄燕妮.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65-68
[3][4]彭志琼.改革大学考试培养创新人才[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76-177
[5][7]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1):384-386
[6] 周学元.高效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