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

2011-08-15 00:51刘玉良
关键词:中医理论基础理论中医学

刘玉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学生进入中医药大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中医课程。也就是说,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学是从《中基》开始的。《中基》作为整个中医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只有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扎实掌握,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医疗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和运用自如。

一、学生接受和学习中医学的不利因素

第一,从小受到现代科学教育,形成了以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较为具体的思维认知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知之甚少。他们从幼儿园教学范式的小班开始,接受的就是数理逻辑为智力特征的思维训练,将近二十年的现代科技实证教学,积年累月的逻辑推理刺激,形成了面对外在实证结构世界操作启动的惯性驱动力。带着这样的思辩还原论分析法去读解中医的经典理论、阴平阳秘、以平为期、万物以土为本等等,实在是难以理解。

第二,对中医学学习并非第一自愿,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兴趣。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未能录取后,被动地进入中医大学的。他们内心并无主动的愿望和兴趣学习中医。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兴趣不浓厚。相当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转向西医,将数年学成的中医理法方药部分或完全抛弃,造成中医临床日渐萎缩。原因之一,是中医教学未能培养出他们对中医的兴趣。

第三,对中医如何诊治疾病以及其疗效到底如何心中充满疑惑,缺乏基本的临证运用中医理论的思辨能力,缺乏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足够信心。

因此,《中基》课的教学不仅需要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讲授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认识并接受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思维方式,进而自觉地按此思维规律进行今后中医课程的学习、研究以及临床诊疗;注重培养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容易接受新知识,也更有利于其能力的提高;另外,要注重介绍中医学在历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的重大贡献,使学生对中医学建立初步的信任。介绍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例如现在国际上掀起的中医、中药、针灸热潮,中医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禽流感等新发疾病方面的优势等,使学生树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心。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现状

有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如吕爱平[1]认为若巧妙地将中医思维方法融汇在《中基》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柏[2]认为由于中医学基础教材内容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现代知识联系不多,初入校新生的古代哲学思想、古代汉语基本知识较少,致使在学习本课程时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应将提高兴趣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切入点。孙超[3]指出增强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认识,让学生自觉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主动转变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体悟。陈涤平[4]通过对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障碍和影响中医信念与中医思维的不利因素分析,提出高等中医教育要培养“铁杆”杏林学子,首先必须确立和坚守中医思维。王长松等[5]认为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提高中医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中医思维方式的科学认识是巩固专业思想的前提,培养中医思维方式,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赵瑛[6]认为学生对中医思维的认识不足和不接受,极大地影响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和信任程度。林永富[7]从教育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出发,提出在中医早期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着力培养中医思维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严灿等[8]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式、拓宽知识层面、启迪研讨思路、初塑中医素质”的《中基》教学理念,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所以,正是由于以上中医学的特殊性和初学中医的学生具备这些特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一直不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具备中医思维和中医临证思辨能力的中医人才,而大多中医院校毕业生均不会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去辩治疾病,而是在西医学的指导下运用中药。这是一个现实的、普遍的而且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笔者主张必须扭转和改变这种局面,那么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在学生刚刚接触中医学的《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尽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方式、激发起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及使其树立起对中医学的信心。笔者认为这些素质的培养比传授中医理论还要重要。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法

中医学教改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教学法在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也灌输给学生以还原分析的思路,执这种思路审视中医,非但无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非但无助于中医学的发展,反而徒增对中医学的怀疑甚至以“伪科学”、“不科学”视之。因为实验方法使学生们坚信:只有可重复、可检测的才是科学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并体现中医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理论的整体性(宏观性、模糊性)、动态性(过程性)、非特异性、综合性、信息性,表述的古典性,思维的演绎性等。《中基》教学要改变或强化学生对中医思维方式特点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实现由困惑到接受最终投入的转变,从而成为中医后续课程学习的良好开端。中医思维方式是通过经验直观和抽象思辩,整体把握人体综合功能状态特征和变化。其思维模式中的核心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有机结合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思维体系。形象思维在中医观察过程、思维过程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总结,提出一定的形象思维动态方法,去引导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所以《中基》教学教改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培养学生对中医兴趣;树立学生对中医学的信心。在讲授方式的改革方面应注重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PBL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在讲授内容的改革方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多选择合适的能体现中医思维方式的文学典故、历史典故;②精心选择体现中医学取类比象等意象思维特点并具有趣味性的图片、照片等;③选择能够体现中医学临证思辨过程和思维特点的医案案例。以上选择内容均遵循能够传达中医理论知识基本内涵的前提,引导学生理解中医理论的同时培养中医思维和兴趣,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听典故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中医基础知识要点予以理解,产生兴趣,通过对病案的思辨规律的了解,树立对中医学的信心。

关于具体实施方法,笔者结合参考众多学者的观点,简要陈述于下:

1.历史文学典故教学法

旨在介绍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在课堂讲授中,适当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历史以及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如在讲授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中医养生原则时,适时介绍中国道教和佛教文化;或穿插介绍一些唐诗和宋词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思维来体悟意境。实践证明,让学生自觉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主动转变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体悟。

2.“取象比类”思维教学法

“取象”思维是古今中医临证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之一,正如宋·张杲《医说》云:“古今论病,多取象比类。”笔者在藏象教学中体会到,立足中医文化背景,运用“取象比类”思维,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及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可有效提高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如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等等,均是取象比类思维的典型例证。

3.医案教学法

以病案导入课程内容。首先导入一两个简单病例,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并促其思考。医案是中医临床的实录,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以典型医案的分析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在典型分析的基础上,病案类型力求多样化、形象化、趣味化。

各典故和医案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①精:案例应是经过文字处理,颇具条理,典型性的范例;②近:案例应贴近所授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能用本章节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以加强感触。③常:案例应为常见的易理解的知识,让学生过目不忘,便于理解和分析。

4.引导、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析得出中医诊断,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给出治法、方药,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断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深化并作最后点评。实践证明,虽然辨证、治法、方药都属于“超纲”内容,但通过主动学习、查阅资料及教师点评,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整个辨证论治过程,有利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启发讨论式教学可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从而形成中医思维,产生兴趣和信心。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5.幻灯片形象教学法

对于幻灯片教学,笔者不主张出现过多大段的文字性内容,而应以简洁、形象的图片、图像、照片和视频为主。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中医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素材、制作课件,准备得越充分、越细致、越周到,效果越好。课件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避免大段文字的简单堆砌,令听者索然无味,也要避免过于繁杂,动画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1] 吕爱平.论中医思维方法及其在《中医基础理论》“三基”教学中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90~191.

[2] 李柏.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教学.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6):643~644.

[3] 孙超.谈中医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58~59.

[4] 陈涤平.用中医思维培养“铁杆”杏林学子.江苏中医药,2008,40(11):9~11.

[5] 王长松,等.中医教育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教育,1999,18(2):56~57.

[6] 赵瑛.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中医教育,2001,20(6):50~52.

[7] 林永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医思维方法刍议.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4):1725~1726.

[8] 严灿,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1):52~53.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基础理论中医学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