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近代工业化的差异

2011-08-15 00:49
关键词:工业化资本主义日本

蔡 禹

中日两国近代工业化的差异

蔡 禹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在19世纪现代化成果的一次大检验。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并在之后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而中国则进一步深陷半殖民地的泥潭中,并在之后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洋务运动;官督商办;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一、中日承载工业化的土壤

现代化是指从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现代世界发生的大变革,即在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方式突破原来的农业社会形态,向某种形式的工业社会形态转变,或发生某种适应性的变化[1]。因此,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工业化,但凡现代国家无不都是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中日两国的工业化发端自各自的国家,这犹如在不同的土壤上种植作物一样,肯定会收到各自土壤构成的影响。

(一)19世纪中期之前中日两国的历史

首先就历史而言,中日两国同属于东方范畴的传统国家,这一点是共性,但是,中日两国又有各自的特性在其中。中国是一个传统宗法专制的社会,从公元前221年起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央集权的政权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全面的干涉,不能容许地方自主,不会给予人民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更不用说西方那样的市民社会自治权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君主政教合一,不仅掌握着全部的公权力,而且包揽了对人民的教化之权。传统的中国社会不能容许权力的分享和制约,好不容易有点权力制约意思的君权和相权之争一直都被上纲上线到伦常道德的高度,最终宰相制度还在明朝被废除,君主权力膨胀到最大。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顶峰。日本虽然传统,但是并非一个宗法专制的社会,天皇从未建立过统一四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到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其后历经市町幕府和德川幕府,日本在近七百年的幕府时代中更像是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天皇没有实质权力,幕府将军是最大的封建领主,其他各个藩国是小的封建领主,各个封建领主拥有各自领地范围内的土地、人口、税收,建立各自的官职进行管理,豢养着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军队。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传统日本相对于传统中国更加符合为封建制,公权力并不被最高统治者独享,而是像切蛋糕一样分享给了各个封建领主,权力之间必然因为分权产生制约和限制。

(二)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现实

就当时的现实而言,相同的是,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对亚洲的入侵,使中日两国都处于不平等条约中,面临着半殖民地的危险。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幅员辽阔、市场广大、资源丰富的中国相对于领土狭小、市场狭窄、资源贫乏的日本,显然更加容易吸引欧美列强的眼光。其二,相对于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堪一击,日本由于部分藩主引进西方枪炮舰船而显然更加难以对付。其三,中国的清政府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之后,继续维持着宗法专制的统治,但是中央集权有所衰弱。各地督抚因剿匪而有了比过去大得多的实权。总体而言,中国对内是个半封建的传统国家。清政府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而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可以说对外是个半殖民地。虽然日本明治维新政府是以封建集团中的改革派为主构成的,资产阶级的因素薄弱,但由于自下而上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成长的压力,使得日本明治维新政府有可能转化为资本主义性的政权[2]。

二、中日对待民间资本的态度

(一)中国死守官办与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量具备现代化意义的工业企业纷纷建立,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等,其中不乏在当时世界上都能称得上先进的现代化企业,一时间洋务运动红红火火、好不风光。但是,在洋务运动风光大办厂矿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洋务运动中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官办,至多是官督商办,没有任何民间私人资本独立经营的企业。这势必会造成:其一,新兴的洋务企业不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不能盈利,变成只能依靠官方投资的无底洞,成为官方财政的巨大负担。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要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市场,也只有市场,才能教会人们怎样经营自己的企业[3]。而洋务运动的工业企业受政府全权控制,不能自主生产自主研发,只能按照官方的指示机械地生产,时间一长必然丧失活力陷入僵化。其二,新兴的洋务企业迅速地被腐化毒瘤吞噬,沦为新的封建衙门,成为贪污腐败的新财路。腐败问题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是由于晚清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才造成晚清贪腐在传统宗法社会中也算是最为严重的。而洋务企业植根于这样肮脏的土壤中,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没有任何现代的会计审计制度的保护,更不要谈什么现代企业制度,他们建立的只是拥有先进机器设备的封建衙门。可以说,洋务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只是晚清整个社会腐败的缩影,是采用官办形式所不能避免的。

清政府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采取的是打压私人资本、建立官办和官督商办的政策。即便是官办与官督商办弊病丛生,也不容许私人资本介入,因为官督商办的本质就是限制民间资本的活动。这样势必阻碍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成长,使得中国的工业毫无生机活力可言,难以继续推进工业化。

(二)日本大力扶植民间资本

日本1870年政府的一切政策,在经济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保护并扶植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如发行“太政关扎”等巨额不兑换纸币,就是政府将人民的财富集中于大商人们手中促其转为产业资本家。政府推行地税改革,便是一种资本的原始积累。职业的自由、迁移的自由,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提供自由劳动力[4]。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在国内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也像中国的洋务运动一样以官办或者半官办性质的工厂进行工业化。很快,日本的这种官营和半官半民的企业也陷入了令政府财政难以负担的僵局。但是,认识到官办企业局限性的明治维新政府很快就改弦更张,开始转为引导民间私人资本进入工业化进程,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三菱公司。日本政府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8月开辟了上海航线,同年9月发布了“第一号及第二号命令书”,开始全面扶植三菱。当时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无偿地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交给三菱。“第一号命令书”还答应每年给三菱25万日元的补助金,另外还用81万美元收买了太平洋邮船公司在上海航线上航行的船只和陆上设备,租借给三菱使用[5]。三菱因此而成为日本政府全面扶植资本主义企业的先驱。到了1880年,《抛售官有工厂概则》出台,明治政府以很低的价格陆续把官营以及半官半民的工厂全部出售给民间,日本的工业化走上了资本主义的正式轨道[6]。《抛售官有工厂概则》使得日本的资本主义企业正式得到了官方的扶植,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

三、建立工业体系的策略

(一)中国孤立地发展军事工业

中国的国门是被船坚炮利的英国强行打开的,在当时清廷统治者们的心目中,西方人武器先进,只要中国也装备起了先进的洋枪洋炮和铁甲战舰,就足以与西方列强抗衡。于是,在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的发展明显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殊不知,这正好陷入了孤立发展军事工业的误区。

洋务企业几乎清一色的军事工业,轻工业的数量有如凤毛麟角。到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值6749万银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7万银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只有纺织行业的490万银元,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7]。这样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的工业体系导致的结果是外国商品毫无竞争地占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例如,1871年至1893年间,每年输入的棉布便达2849万至4491万银元,成了除鸦片之外的最大宗进口货。而同一时期输入的棉纱也由37791公担上升至70万公担[8]。轻工业投资较少而盈利较高,本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结果却因为不受重视而白白地将市场和利润让给了外国人。

(二)日本重视工业的协调发展

日本虽然大力扩充军备,建立军事工业,但是并不单一推进工业化。这里也以棉纺业为例,日本在被迫开放港口以前,幕府不能完全控制国内的棉纺业,日本的棉纺业不必向中国那样负担沉重的税务,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开放港口之后,外国棉制品进入日本市场,日本的手工棉纺业也被破坏,市场也被挤占。但是,日本出现机器纺织工厂要比中国早得多,早在1867年,萨摩藩的鹿儿岛纺织厂就已经投产,而民营的机器棉纺工厂也于1872年建成[6]。相比之下,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是1878年申请开办,直到1890年才投产。应该说,在发展以棉纺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这方面,日本确实走在中国的前面。

另外,面对被外来资本主义商品霸占的国内轻工业产品市场,明治维新政府的政策是扶植民间成立轻工业企业,与外国商品竞争。比如1874年日本内务省新设“劝业寮”,由部门长官“劝业头”专司对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给予奖励。1877到1882年之间,明治维新政府建立了官营示范工厂,并且利用纺织机器款分年偿付以及政府垫付的方式建立起了一批民间的纺织工厂。

四、造成差异的原因

笔者认为,中国和日本在19世纪工业化的失败和成功,在于是否建立了资本主义工业,是否形成了资产阶级。日本明治维新政府扶植民间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建立。中国清政府打压民间资本,奉行官办和官督商办的政策,各个工业企业都由政府掌控,民间私人资本的生存和发展收到压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被视为洪水猛兽。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和日本都没有像西方市民社会那样自下而上发展资本主义形成资产阶级的可能,所以各自的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或者顺应当时世界历史的潮流,或者逆潮流而动。最终,中国的清政府因为其对内的半封建性和对外的半殖民地性走上了与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相异的工业化道路。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6.

[2]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136-137.

[3]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445.

[4]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11.

[5]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143.

[6]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1.

[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74.

F120.3

A

1673-1999(2011)12-0026-02

蔡禹(1988-),男,湖南长沙人,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

2011-03-18

猜你喜欢
工业化资本主义日本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黄金时代》日本版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