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以成都市城乡“农家书屋”建设为例

2011-08-15 00:43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黄 杉 唐 芳

(成都大学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106)

城乡统筹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以成都市城乡“农家书屋”建设为例

黄 杉 唐 芳

(成都大学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106)

论文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和实地考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域内城乡统筹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调研,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城乡统筹;图书馆 ;“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要在城乡充分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受到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法规建设、经济条件、科技水平、文献基础、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必须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才能建成城乡共享的图书信息文化产业体系,进而为全域成都公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并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平台。

本课题组针对城乡统筹条件下图书信息资源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成都市市域内作了一个较为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和社会发展规划讨论图书信息资源的未来发展道路。

一 调研方法及结果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成都市域内市级、区级公共图书馆,社区、乡镇基层图书馆的筹建、运行状况进行调研,顺带调研了部分大中小学 (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学校图书馆,力求在整个体系上把握全面情况。接受调查的单位计有30余家。

成都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1家,社区、乡镇图书室若干,农家书屋2937家,全市1162所大中专、高中、小学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 。从2010年3月中旬到9月底,调研组工作历时半年,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和实地考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较全面地了解了成都市域内各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包括馆舍面积 、藏书数量、期刊订阅 、经费来源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公益服务情况(包括开放服务时间保证、图书借阅人次、读者服务人次、读者活动开展、共享工程网点服务等),同时还向管理人员征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意见与建议,以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

课题组在对成都市域内九区四市六县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使用情况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自2009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农家书屋”建设以来,城乡居民得到了很多的文化实惠,很多社区、乡镇的图书馆建设搞得非常好,尤其是一些乡镇地方政府很重视,投入多,办法多,确实为基层读者提供了较好的阅读条件。但是,在图书信息资源充分实现共享的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公共图书馆 (室)图书信息资源使用不够充分,急需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

全市共21个公共图书馆。在各级公共图书馆中,市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是最好的,目前有6万名读者办卡 (约1000个市民中有5个人办市图书馆的借阅证),每年入馆人流量大约150万人次 (以一年作为计算单位,全市平均100个人中大约有13人次去图书馆借阅)。

社区、乡镇图书馆遍布成都市街道、乡镇,和成都图书馆的“火爆”相比,社区、乡镇图书室则显得比较冷清。如:东光社区图书室,设施设备较好,7台液晶电脑、2台柜式空调、6组双人沙发、20张宽大的老板椅,但是30个阅览座位,每天去借阅的读者也不过四五个人;金牛区金科苑社区 (农家)书屋120平米 (远远超出标准配置20-30平米),8000多册书、5台计算机、3名工作人员,室内窗明几净,但是读者同样较少,同时,用以阅读电子图书的电脑,更多被居民们用来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锦江区滨江路社区图书室、武侯区玉林街道图书室、跳伞塔社区图书室也很冷清。在温江区永宁镇,全镇图书室 (含农家书屋)建筑面积1000平米,藏书量约4万余册 (全镇人口约2.1万人,人均约2册图书,较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高出1倍),图书馆阅览室座位350个,其隆兴场社区图书室存书15000余册,其他6个社区的图书室 (书屋)藏书分别达到3000余册,创新成立的流动图书室藏书量约8000余册,电子阅览室电脑70余台,用于图书馆方面的支出每年达220万元,采购图书经费40万元,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图书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读者依然很少。

(二)公共图书馆 (室)的图书信息资源服务点已实现全域成都全覆盖,但资源分布不均

市域内面积较大、藏书较多的公共图书馆基本为每区(市、县)各一个,主要位于各区(市、县)人口密集的地方。与此同时,社区图书室已遍布各社区、各乡镇,全市“农家书屋”2837家,是全国普及农家书屋最好的城市,实现了全域成都全覆盖。然而,馆藏图书信息资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采购经费的充足与否、采购图书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城乡差别在图书信息资源的馆藏上依然存在,很明显,地处城市中心地带的图书信息资源较基层社区、乡镇图书室的图书信息资源内容丰富、藏量较大、更新较快,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

(三)公共图书馆(室)读者少,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少

在图书馆,鲜见青少年读者,甚至在寒暑假期间也罕见这些“读书人”,现有读者中老年人占半数以上。如锦江区图书馆馆藏图书22万册,总办证人数却不足4800人,办证率约占全区人口的1%,读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在武侯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500平米,572个阅览座位,图书报刊总藏量14万册,每天去的人数寥寥,且80%是老人。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图书更新慢、上架时间比书店晚 (因为存在制作和采购周期),新书较少,不能满足读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需求;二是不能满足青少年读者已经发生了变化的阅读习惯,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或其他更便捷的电子途径查阅资料。

(四)公共图书馆 (室)的购书经费及人均新增图书数量较少、人均藏书量较少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总量较少。以全市21个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为例,2006年购书经费为786万元,约占当年 GDP的0.000028%;2007年购书经费为1173万元,约占当年 GDP的0.000035%;2008年购书经费为1541万元,约占当年 GDP的0.000039%。除2006年购书经费增加了99万元,最近两年全市购书经费递增近400万元,相较于图书价格上涨及读者的需求仍然是杯水车薪。

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新增图书较少。2006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新增图书 (含电子资源)54万册 (件),人均新增0.05册(件);2007年新增图书(含电子资源)49万册,人均新增0.05册(件);2008年新增图书(含电子资源)304万册 (件),人均新增0.27册(件)。

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较少。2008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是1219万册 (件),总人口数约为1125万,平均到每个人头,人均约为1.09册 (件)。

(五)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重复投资现象

市域内除21个公共图书馆外,若干基层社区、乡镇图书馆(室)、2837家农家书屋、1162所学校 (42所普通高校、65所中专、513所普通中学、31所职业中学、497所小学、14所特殊教育学校)均各有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运转费用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但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通常情况下是各自拿到经费后,对于共同的图书信息资源是“你买你的,我买我的”,存在严重的重复购买的现象。在以纸质图书为主要藏书的传统时代,这或许是一种合理的现象;但是,在网络普及、电子图书普及的时代,各个图书馆均在增量电子图书,而电子图书非常方便资源共享,因此,仍然沿袭传统的“各自为政”的采购就明显是在重复投资、浪费资源。迫切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市、区、乡镇图书馆实行联网共享。

(六)图书馆缺乏高层次的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人才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图书馆又往往成为富裕人员安置点、照顾关系人员收留站,越是基层图书馆 (室),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越低,且多为编制外人员,工作人员队伍极不稳定。但是,图书信息服务早已发展到导航服务、知识管理服务的阶段,很多有图书信息服务需求的读者 (或者潜在读者)使用信息的技能、水平有限,需要大量的有这方面专业技能的高层次服务人才进行“导航”,但是由于上述及其他种种原因,各公共图书馆能胜任专业“导航”的人才匮乏,因此,使得馆藏资源利用率大打折扣,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的要求。

(七)“农家书屋”是成都市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亮点,但是利用情况不理想

成都市在2009年就已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全市2837个行政村 (涉农社区)配置了出版物、阅读设施 (每个书屋1500册书、100盘影像制品、30种报刊、20-30平米的书屋),形成了基本的阅读条件。这些都得益于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大力支持,地方各级政府想办法提升书屋品质,开展个性化图书采购,在如何管好、用好、发挥好农家书屋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蒲江县就投入了350余万建成农家书屋131家。但课题组在实际调查中遗憾地发现,农家书屋的阅读者普遍较少,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够高。

二 调研结论及建议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作为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覆盖到所有居住、工作的人口,是提升真实的城市化水平的途径之一;同时,改善居民文化生活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趋势,对于满足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感在城乡建立统一、方便各层面城乡居民快捷使用信息资源以及尽快在成都全域内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探索、践行图书馆服务创新——服务阅读、引导阅读

网络技术的更新升级、数字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信息市场的扩展和信息咨询公司的兴起,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革命性的课题,图书信息服务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由封闭的、被动的服务走向主动的、开放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服务,即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因馆制宜,结合现实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实际,为读者提供富有成效的文献信息服务,不仅要服务阅读,还要引导阅读。

为此,必须组织人力下大工夫研究如何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图书馆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特点的阅读服务,以此来聚集更多的城乡居民热爱图书馆、热爱阅读,进而养成终身与阅读为伴的生存、生活方式。

(二)加快创建优质图书信息资源

针对年轻读者较少的现状,图书馆可以采取适应80后、90后、2000后的“数码宝贝”阅读习惯的服务方式,如大力发展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加强富有时代特色能吸引年轻一代的数据库建设。

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市场势力开始进入图书馆数据库产业,但都是各自为政,以营利为根本目标,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发展的、完全为着城乡居民所需要聚集的文化产品的完整的价值链,因此,需要政府引导各方创建具有优质资源支撑的图书信息资源产业体系,科学、经济地实现图书馆用户与数字产业的双赢,从而推动城乡统筹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事业的发展。

目前,优质的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扩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特色、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健全版权体制、完善产业链、健全完善盈利模式等等。

(三)加快普及绿色出版

绿色出版是在科学的编辑管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以健康文明、节约环保为基本内容,以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出版活动。随着城乡绿色环境的客观要求和数字阅读的日益普及,出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数字出版、电子阅读器普及是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器能不分时间、地点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阅读、查找资料。

普及绿色出版的难点,一是观念的转换,二是经费的投入。这两个难点都不是民众自发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组织、社会花大力气才可能解决的难题。

(四)创建用户乐于应用图书信息资源的环境

对信息资源的普及与使用,成都市委市政府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但是城乡基层很多人不会使用或不习惯使用。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仍然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发挥强大的组织领导力量,加强引导工作:一是在图书馆的建设上,将图书馆建设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如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悉尼大学图书馆等世界顶级名校的图书馆建筑,使人一看就心向往之;二是对图书馆服务观念转变的引导,将图书馆的职能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三是在培育城乡居民读者群体的过程中,可以先易后难,如教会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学会使用、习惯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再由家庭成员中的“知识分子”逐步向掌握使用技能薄弱的基层推广。

(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 (阅读)产业,形成完整配套、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借助成都正在大力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良机,培育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世界一流的书商。在创作者、书商、信息服务商、图书馆、读者群体等各个环节上构建完整配套、良性循环的信息服务(阅读)产业链,把信息资源顺畅地传递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产供需一体的成熟的文化信息资源产业链。

(六)继续建设“休闲之都”、倾力打造“阅读之都”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几件关键实事,还要做好为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的工作,迎来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抓好这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建设统筹城乡、完全实现共享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使城乡居民在成都这个“休闲之都”休闲得更高尚、更有意义,将成都打造成为“阅读之都”。这就要迫使各级政府努力建设一流的阅读环境,要在成都城乡实现读书易、读书乐、乐读书的社会风气,从而使成都成为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较高的文明城市。

结 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成都市在城乡统筹条件下大力推行“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将“休闲之都”打造成为“阅读之都”,通过图书馆传统的“收集”、“储藏”、“存取”服务方式,对接网络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的需求,借以孕育新的阅读方式的革命性突破,是进一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文化全域成都”的有效路径。

在成都市域内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加快建设国际现代田园城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文化支撑平台,是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民生”建设。根据本课题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我们只要加强领导,面向基层,落实措施,通过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高水平建设和充分使用,提升全市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拓展全域文化成都的内涵,就能够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文化城市的建设目标。

[1]2008成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2009成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2009四川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杜玉飞等.成都图书馆冷热不均大馆火爆小馆较冷清[N].成都商报,2010-08-04.

[5]蔡莉静,陈曹维.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M].海洋出版社,2006.

[6]黄长著.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G203

A

1004-342(2011)02-102-04

2011-01-05

2010年成都大学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专项课题“城乡统筹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编号:20804);成都市科技局研究项目“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编号:201001039);成都大学重点招标项目“文化成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成都文化建设”。

黄杉(1970—),女,成都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唐芳 (1971—),女,中共成都市委机关公务员。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