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华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婚恋节目语境中的男女两性形象
——以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为例
孙 华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在《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中,两性嘉宾所认同的异性形象折射出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前传媒作用下两性角色的建构依然是传统媒介作用下以女性为主要观照对象的性别形象。构建新型的媒介性别形象,可以通过提升女性媒介素养和挖掘男性多元化角色两方面入手,来改变传统传媒作用下的两性角色导向。
婚恋节目;男性形象;女性形象;媒介形象
媒介与社会性别形象研究一直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议题。在有关性别议题的讨论中,男性常被认为是传统媒介文化下的受益者。因此,大量的大众传播与性别研究多数是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很少涉及男性形象问题。本文试图把男性与女性放在婚恋节目这样一个共同的语境下,对两者的形象平均着墨进行分析,进而对建构良性的两性形象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设性建议。
婚恋交友类的电视节目在国内最早的婚恋节目是山西电视台1988年开播的《电视红娘》,2003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火爆时,国内各电视台已设先后开过30多档婚恋节目,如今又有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恋爱亮起来》、《为爱向前冲》、《缘来是你》、《爱情来敲门》等活跃在荧屏上。2010年5月9日25期的《非诚勿扰》更是以4.15%的收视率创下了综艺节目的新记录。【1】
婚恋节目身兼三职:服务单身的男女青年,承担红娘的角色,促成高成功率的有质量的牵手。作为市场经营者,婚恋节目必须有不错的收视率;作为地道的新闻节目,它又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然而,同时婚恋节目又是一个带有很强性别差异的节目,除了有一般媒体的专业职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传播职能,其中应该体现出男女平等的角色意识,因此建构平等的男女两性形象必然是婚恋节目的主要职责之一。从形式上看,婚恋节目由于电视真人秀的身份以及男女选择对象的对应等特殊性,比较真实全面折射出了社会认同的男女两性形象。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特殊功能。“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不是自然本质的特征,而是大众传播作为嵌入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的制度化力量,其对个体的社会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通过媒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对话,媒介悄悄传递了无数男人和女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相貌、行为和作为的信息。【2】电视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的表现方式,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环境营造的重要工具之一。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到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构成的环境,是一种人为的信息环境,即当某类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该时期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点和潮流。③
电视婚恋节目作为“服务节目”,在促成牵手的同时,具有消费导向的功能,而作为“地道的电视节目”,它蕴含着多层面的信息,对营造媒介信息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通过窥视《非诚勿扰》来分析两性嘉宾所认同的异性形象。
1.对男性形象的定位:以财取人
通过婚恋节目的平台,女嘉宾向大众传递了一种对男性的选择标准:忽视年龄,以财取人。节目中有很多女嘉宾因男嘉宾的“海归派”“宝马”“百万存款”等因素进行抉择的例子。节目中,女性看重的是男方的金钱和地位,以财取人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个21岁的男大学生,兼职平面模特,1米86,身材和长相都非常好,但由于是学生没有收入,所有的灯都灭了(节目以亮灯的方式表示对异性的支持,灭灯则表示拒绝)。一个56岁男人,有多一半的女嘉宾都选择为其亮灯,之后的当资料进一步介绍这个老同志是搞科研的,月薪3000块钱时,剩下的灯迅速灭掉了。一个37岁长相一般的男人,几乎所有的灯全部为其亮着,在介绍完他自己有一家公司、爸爸还有一家公司在美国时,女嘉宾更加跃跃欲试地表现自己。有个女嘉宾还说:“我会每年到美国去,很适应那里,以后可以一起定居美国。”
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对理想男性的“角色期待”变得越来越迫切,电视节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种实现人们焦灼期待的载体。女嘉宾的选择不仅使人们对男性的“角色期待”具象化,而且通过不断重复以及“批量化生产”,使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男性模式被大众反复确认。
2.对女性形象的定位:以貌取人
传统性别角色不仅规范着男性本身以及女性内心的审美倾向,也表现出对传统媒介性别角色的认同。男嘉宾在行使自己的权利,选择心仪女孩的时候,也向大众传递了一种信号,那就是:以貌取人,忽视一切。节目中的女嘉宾在化妆造型、灯光闪耀的作用下显得异常美丽,男嘉宾常发生以貌取人的行为:心仪对象的选择外貌是第一要素。有男嘉宾在陈述自己的择偶标准时甚至会对女性的外貌描述进行到非常细致入微的程度,诸如瓜子脸型,高鼻梁,丹凤眼。甚至有女嘉宾不断从亮灯台后面走出来,摆出各种造型让男嘉宾对自己的身材进行评判。
在男嘉宾容貌第一的引导之下,容貌资本以及在容貌支撑下的语言利器便成为节目中女嘉宾取得主动的两个支点。“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对男嘉宾的各种点评,都是“毒舌不止”。甚至在电视里坦言自己喜欢奔驰和宝马,交过的男友“七、八个仅是零头”。某条件不优秀的男嘉宾出场后,女嘉宾对他评头论足,如2010年年初某期电视节目里,一男嘉宾职业是外景主持,他想表现自己的口才好,某女嘉宾马上评论:“他说话特别招女孩子讨厌,我特想拿鞭子抽他。”甚至有长相漂亮的女嘉宾说自己爱好丁字裤头而仍然会被男嘉宾选择。但这些都好似无所谓,姣好的容貌让这些带点粗鲁甚至没有教养的言辞带来的失礼化为乌有。作为具有广泛覆盖和庞大受众规模的现代传媒,电视以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生活,潜在地将“具象化”了的女性角色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大众传播中的两性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既是现在式的,契合了现代人的认知,又是历史式的,有着根深蒂固的积淀。传统的媒介文化和媒介传播是影响婚恋节目建构两性形象的两大因素。
1.媒介文化奠定根基
婚恋节目作为在现代化传播语境下的一档节目,对男性角色的塑造实质上仍旧没有摆脱“男权中心”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众多“成功人士”的大众传媒版本中,男性形象塑造的根基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化意识,婚恋节目也不例外。《非诚勿扰》的“爱之终决选”环节中许多男性理所当然地对女性进行标尺性的量化。例如有男嘉宾在描绘自己的另一半时,认为对方首先应该任劳任怨,在他累的时候可以递一杯水,在家里的老人做家务的时候要搭一把手。如果自己心仪的女孩与自己身处两地,很多男嘉宾会要求对方舍弃自己的事业,而且这样的要求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包括在场的女嘉宾、主持人以及点评员和现场观众。同样,在传统的媒体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是美丽当家。女性的美丽总是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因此,婚恋节目中,给予女嘉宾最多的修饰词就是美丽温柔。美丽的女性被男嘉宾选择为心仪对象的频率会更高,美丽的女嘉宾择偶条件会更苛刻,而且苛刻得理直气壮。
2.媒介传播推波助澜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N4.E·麦库姆斯和D.L.肖于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判断和认知。大众媒介传播的男性形象多是被褒扬的、美化的。大众媒介所促成和宣扬的男性形象是一种“成功人士”的理想人物模式,他们不仅以技术和专业操纵着现代世界,而且以智者、导师、权威的身份给人们以多种启蒙。在这种充斥着“成功人士”的媒介氛围中,婚恋节目中从事社会性和竞争开拓性的工作、收入丰厚的成功男士都会受到热捧。如节目中一位年收入40万元的“励志男”受到众多女嘉宾的青睐,也得到了主持人和点评员的大力追捧。一位叱咤金融界的美籍华人男嘉宾成为节目中最牛的男嘉宾之一。纵观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多源于女性时尚杂志。近十几年来,女性时尚杂志以时尚精美的图片拼贴构成其视觉化的叙事风格,以“时装”、“美容”、“娱乐”、“情感”等女性话题,勾勒出一个追求丰裕物质生活的繁华世界,着力打造物质化美女。以电视为主力军的其他大众媒介也在其后跟风,它们通过娱乐性节目、广告、新闻等各种传播形式,为广大受众塑造出一个片面的,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在这种大众媒介传播氛围的影响下,婚恋题材的选秀节目也不例外甚至更出格,《非诚勿扰》中,24位女嘉宾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头戴夸张的发饰,身穿非主流的衣服,脚蹬夸张的高跟鞋。大众媒介热衷塑造美丽柔弱时尚的女性形象,把女性作为重要的消费与被消费 (观赏)的对象,使其逐渐失去人的本质特征。
总之,节目中将男性定位为成功人士,女性定位为物质美女,并不单纯是题材、内容与形式上的雷同,除了媒介文化认同的因素,更多的是一种大众传媒本身的推波助澜。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4】同样男人也是在社会和媒体的渐变过程中背负上了金钱、地位和成功等枷锁的。因此,通过大众传播而产生的媒介形象,包括被呈现的频率、再现方式和象征意义等,它不仅表现、传播既有的社会性别差异观念,同时参与社会性别差异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大众是通过传媒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来体味它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5】
1.两性形象重构的关键:消除媒体固有的误区
电视节目是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化”现象的制造者之一。“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并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生活环境,即便个人没有使用大众传媒,人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和各种现代媒介已广为使用的社会之中。”【6】因此,人们通常把“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本身看待,而且渐渐依赖这个环境。
在电视节目所传达的文化理念的宣传和倡导下,人们对传统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认同得到强化。婚恋节目中,类型化的男性形象满足了许多人对理想男性的倾慕,并使众多男性从中找到了榜样;精装细琢的女性则暗示女性用更抢眼的外表来修饰自己,因此女嘉宾的打扮每一期都像是时装盛会。这一现象是电视建构两性形象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994-1995)课题小组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兰州五地,1994年8月至12月中的每月3日至4日晚。6:00-10:00,黄金时段的1127条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电视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歧视,有性别歧视广告的比率达33.7%,占三分之一。在554个与性别有关的广告 (即有角色的广告)里,性别歧视广告的比重大大增加,占62.1%,将近三分之二。【7】(图1)
2005年,通过对原样本区内10个电视台2005年8-11月,每月3日或4日下午,6:00-10:00,的全部电视节目中的4935个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如果将外观的指标包括相貌和身材做分析:在电视广告中,26.4%的女主角衣着突出了身体的性特征,男主角此比例为4.1%。从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来看:14.7%的男主角出现时,强调了他们的高社会经济地位;女主角的这一比例只有5.8%。【8】(图2)
传播的过程就是与外在文化环境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过程。因此,它的内容与表现应呈现出与社会文化理念、社会大众现实认识的同步性。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在某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已经是事实,但是这一事实在媒介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婚恋节目中对男女角色的展现依然是一种传统的怀旧。节目仍旧不停地体现、暗示或突出物质化美女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男性,这是对女性做出的社会贡献的否定,也是要求男性自身不断强化和实践这种“男挣女花”的传统观念,更是对男女平等的违背。大众传媒向往并为之努力许久的是平权主义,而不是强权主义。
2.女性形象的重构:提升女性媒介素养
重构女性形象,媒介不只是针对解决女性形象的误读而采取一些客观的措施,更重要的在于从女性自身做起,切实提升女性的媒介素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改变媒介“嫌贫爱富,扬美抑丑”的现状,突破现有的传播格局分配。如电视节目《张越访谈》,以表现女性对家庭、对社会的奉献与责任为主题,一直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这样的荧屏女性形象才是完整真实的,也是最能感化人心的,它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也说明人们更需要反映女性励志、成功、奋斗、成长的题材。2009年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篇》,首轮播出创造了平均收视7.5的好成绩。《闯关东中篇》是一部年代戏,但剧中豪气直爽的女主角有着时代女性的顽强气息和当代女性的独立风情。有观众说自己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就为了等着看女主角敢想敢做的独立劲儿。剧中对女性审美标准的革新——独立女性更动人,保证了此剧全程稳坐同时段北京地区收视冠军宝座。
女性美应该是多元和个性化的,社会应该更强调女性内在的气质、才智和品格。现代女性要正确地看待自己,要从“女为悦己者容”等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摈弃传统规范强加于女性的标准,自觉走出过分强调外表美的审美误区。女性追求外表美,修饰打扮自己,是一种社会文明与礼貌修养,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但是女性自身的个人素质、能力、文化品位及内在修养更为重要,也更能体现女性的内在美,女性应注重自主、自立精神与女性主体性的培养。人格的魅力比美丽容颜的魅力更有深度、有内涵,更持久、更具生命力,也更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培育多元的、健康的审美氛围,进一步使消费时代的女性成为有主见、有个性、有追求,独立自主、内外兼修的新女性。
3.男性形象的重构:挑战传统分工挖掘男性多元化角色
就像七匹狼男装《男人多面篇》所描述的一样:“男人不会只有一面,男人的温柔面,男人的英雄面,男人的孤独面,男人的领袖面……”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男士,注重家庭生活的“新好男人”,个性时尚的“超级男生”等。
美国有一著名品牌的丝袜,用著名男棒球运动员乔·纳米斯作代言,电视画面中出现了脚穿着丝袜身着队服的乔·纳米斯,他微笑着说:“我当然不穿长统女丝袜了,但如果美特女丝袜能使我的腿变得如此美妙,我想它一定能使你的腿也变得更加漂亮。”这则广告利用的不是乔·纳米斯的名气而是乔·纳米斯作为男性所具有的生活化了的亲切感。提起“步步高”,很多人会想到“喂,小莉呀”,想到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着背带裤的的“小男人”许晓力。虽然大明星李连杰和施瓦辛格也同样为之做过广告,但是消费者对“许晓力篇”的认知率与认同率远远高于李连杰篇和施瓦辛格篇。还有电视节目中一些以男性为观赏对象的选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全国观众票选出来的首届冠军折射了受众对传统男性形象的不同解读,好男儿冠军的腼腆颠覆了受众对传统性别的刻板印象。2006年度人气冠军师洋,唱功不佳,有点搞怪,有点疯狂,甚至有点无理取闹,却以73万的选票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欢迎。之后湖南卫视又推出《快乐男声》,此类倡导男色与女权的节目逐渐由单纯的男性美丽鉴赏走向才艺表现。
媒介中多元化的男性角色提出了对男性的“平民消费”和“男色消费”的诉求,参与了社会性别差异的生产和建构,表达了一种对男性形象建构的关注与期待,正是媒介在塑造男性多元化角色中的作用所在。因此,挖掘多元化的男性形象,挑战传统媒介性别形象和观念,体现当今社会对男性的新评判标准,可以促成两性性别角色的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两性之间的性别隔离,对改善两性关系起到一定作用,是媒介重构男性形象应该考虑的切入点。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两性对话方式,促成了媒介性别形象的多元化,为电视节目中的媒介形象塑造与传播做出了有力实践。作为最为直观形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传媒,如何积极构建新型的媒介性别形象,还需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和研究。
[1]数据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 htm
[2]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36页.
[3]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EB/OL].传媒观察网,2002-07-04.
[4]西蒙·波伏娃[法].《第二性》(全译本·Ⅱ)[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5]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6]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第449页.
[7][8]数据来源“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课题组2005: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EB/OL]传播研究网2006-3 -5
Study on theMale and Female Image in the Dating Show——甘 A case study on the TV Show"Fei ChengWu Rao"
Sun Hua
(Southwes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ofLiterature and Arts, Mianyang 621010,China)
In the dating shows like"Fei ChengWu Rao",the image of the opposite sex both the female and male guests accept reveals such a phenomenon:the creation of the male and female image by currentmedia is stil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media culture,that is,to take women as the main contemplate objects.To foster the good image ofmale and female,the media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media-oriented gender roles by promoting media literacy of the female and excavating diversified male images.
D616
A
1004-342(2011)02-77-04
2010-10-23
孙华(1975-)女,西南科技大学新闻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