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磊, 李羽飞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借鉴“格物致知”理念管窥企业管理的规律性
郑 磊, 李羽飞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借鉴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来研究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从企业管理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格物致知是对事物的认识、探究和积累的过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稳固地保持自己的位置不变,核心能力的拥有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格物致知;管理规律;企业核心能力
国内外有人预言: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时代。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以其著作的宏富,思想的完备,受到后世儒学的景仰和尊崇,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其发扬光大的宋明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因此,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构造和趋向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思想是最具有独特性、最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朱子理学作为儒家学说系统化,具有其无法替代的独特之处。
朱子思想经久传承到至今,一方面,在于它对人文教育和知识的重视以及创立了相当系统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在于它所提出的知行观,特别是格物致知的理念,所引发的对管理思想理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语出《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家学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其中,南宋朱熹学说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认为“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格”就是“研究和界定”。研究和界定社会关系中的各种事物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格物”。朱熹说:“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也就是说,广泛研究外部事物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朱熹认为,所谓“致者,推致之谓……推之而止于尽也”。“致”,就是归纳、推及、扩充。“扩而充之,便是致”。致知于在通过考究事物的道理,使人们认识的知识不断地得到扩展。并且认为每个人是有知识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不能达到通明达理,所以,必须进行后天的有目的学习方能达到。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知,格物指努力穷究事物之理。朱熹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
朱熹通过他的格物致知论,在学术上为科学争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还身体力行研究自然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这之前,科学是被排斥在学术之外的。因此,朱嘉无疑是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还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朱熹的思想后来曾被当作官方学术思想,在从南宋后期到晚清的700年间占主导地位,他的格物致知理念对后世的社会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亦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存在基本原理而获得知识,并且不断地加以总结,以便类推。格物就能致知,格物就是逐物而格,致知就是逐类旁通,以共性知个性。由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管理的事务也繁多,因此要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并且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及时地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有规律的总结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企业管理规律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把握和运用好管理规律,不仅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而且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形象的关键。清晰地认识管理规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管理作为人类有史以来进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种属性都是规律组合的必然趋势[2]。
管理规律是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管理规律虽然有普遍性和经常性的特点,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管理对象和管理作用方式的不同,形成的管理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具体特点,从管理现象和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中去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规律性。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快速的发展,更使得管理工具和管理方式发生新的变化,人们进一步探索和把握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简而言之,格物致知是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格物致知是核心能力的基石,核心能力是格物致知的“晴雨表”。企业所具有核心能力的强弱是反映格物致知实施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格物致知过程应该还包含着归纳、积累、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刚刚开始,同时也处于初步理论研究阶段。目前,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多种多样,其中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是,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由于以往的长期的学习行为所累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体现了企业的特长与专长,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本行业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是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人力、技术、社会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这种独特的资源或者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者不可复制的[3]。企业要想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资源反映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从企业的知识和资源两个方面以及两者的整合来培养。企业的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决定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无形资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本积累。朱子认为,“格物致知”的目标是“知其理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格物”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理之所当然”是“格物”的基本层次,包括员工的素质、学历、经验、获取整合方式以及人员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而“理之所以然”是“格物”的高层次,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学习、信息获得以及内在素质的提高等。留住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之一,也是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挖掘员工的最大工作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是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者,对人力资源进行可行性开发与投资可以带来企业财富增值。人力资本的核心是知识与技能,包括管理者与员工的竞争力及其能力,具体体现为核心员工的洞察力与执行力。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某项重大发明所能造就,而相应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创造良好企业环境起到巨大作用。
(2)技术资本积累。在朱子看来,“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如果有了格物的经验,自然便会体会其中丰富的内容。即“格物”需要彻底和完整。技术资本的积累是企业生命力的积累,是一项很复杂、很彻底、很漫长的积累。因此,在把握好上述各种资本积累的同时,注重树立企业内在内容,让企业员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发挥好的团队精神,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技术积累的能力。技术是指一种在生产、工艺和支持领域内可再生产的能力,对产品或服务有直接支持作用。技术的拥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硬件发展状况。技术也是企业硬件的组成部分之一,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社会资本积累。“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之耳”。朱子把自我以及同外界联系的能力拓展到极致。现代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当然也不例外,社会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必经环节,对经营过程、对企业价值发生影响的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述知识资本的概念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由人力、技术、社会三大资本构成的能力要件及其整合即形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企业的三大资本积累形成相应的核心能力,即人力资本积累形成核心员工能力;技术资本积累形成核心创新能力;社会资本积累形成核心关系能力。一项能力如果仅仅具备了较高的“价值创造性”,那只是具备了基本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了积累性、独创性、自主学习性和难以模仿性才能成为核心能力。任何企业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只能靠自身的不断学习、积累、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练才能建立和强化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对企业的一般管理活动都会有重大意义,其中,质量管理是管理活动规律的典型。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问题,对企业质量的关注也在不断的提高。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更引起了各个部门对企业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自身也在努力地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监管,尽力消除一切质量隐患。质量管理被企业视为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是理所当然。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4]。核心能力的加强与提高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使企业的自身专长能力提升,不断地挖掘出企业的最大潜力,不断地对企业进行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本进行长期的积累,才能够使企业生产一流的产品与服务。俗话说:“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的具体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永无止境”是质量管理的基本信念[5]。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通过加强对质量改进工作的管理,遵循一定的改进规律,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建立一个良好的改进环境,有利于顺利地进行包括质量改进在内的一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质量改进效果,就必须加强质量改进的管理活动。其中,组织协调,组织控制,组织实施等紧密结合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实现企业的远大目标。在企业改进过程中,总结一些程序性的改进活动并且以书面文件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为以后有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可以节约人员工作时间和企业成本。只有不断地改进质量管理形成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不断提高,使本组织获得更好的效率与效益。
(2)质量检验活动。质量检验是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可以剔除不合格产品,以保证满足客户的要求。只有进行严格而有序的检验活动才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而又称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信誉。质量检验涉及很多部门,是一项较为复杂、乏味和重复单一的工作。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加强质量检验的效率:一方面,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一切事情。另一方面,及时地给予员工必要的工作指导,帮助他们把工作中的一些有用的经验加以提炼、归纳和推广。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检验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指导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质量控制活动。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达到规定要求。质量控制不同于质量检验,质量控制活动包括质量检验活动。质量控制是对质量管理活动过程某一项目具体的实施或措施,主要有制定质量检验计划,编制检验指导书等等。质量检验主要是指实施的过程或结果。质量控制应该贯穿产品形成和体系运行的全过程,输入、输出和转换三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使有可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各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同时,对于对产品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的环节和过程,根据过程规律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控制方法。发现和利用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对提高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可减少企业无形成本的支出并提高效率。
借鉴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来研究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从企业管理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到企业的质量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稳固的保持自己的位置不变,核心能力的拥有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企业管理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密切相关的活动所构成,把握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率。从“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挖掘出管理的精髓,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引导企业向更好的未来发展。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474.
[2]臧有良,暴丽燕.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3]江长江,顾波军.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9.
[4]李钧.质量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0.
[5]胡铭.现代质量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88.
Using the“New-confucianism”Concept for Reference to Study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gularity
ZHENG Lei,LI Yu-fei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The paper aims to use the thought of the new-Confucianism for reference to study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from accumulated core competence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o the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The new-Confucianism is the process of knowing,probing and accumulating things.In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to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We can say that if an enterprise wants to maintain their position stably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the possess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is a necessary basic condition.
new-Confucianism;management regularity;the core competence of enterprise
F272
A
1674-3512(2011)03-0226-04
2011-05-2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招标项目《宋明理学人文管理思想研究》(JD1061)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宋明理学理治社会管理研究》(SH1101)的阶段性成果。
郑 磊(1986—),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