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凡
(广州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艺术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06)
临川民歌
——盘歌的艺术魅力
吴 凡
(广州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艺术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06)
盘歌,是临川民歌——山歌母系中的一个子系,它的产生是与临川区域的自然环境、亘古以来的农耕经济息息相关,而它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娱乐性、赛歌性使得盘歌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临川这片沃土,是临川农民非常喜爱和乐于流传的艺术珍品。文章对临川盘歌的产生、发展、流传,歌词的结构形式,音乐的曲式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展现出临川盘歌这一古老山歌的艺术魅力,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去深入探究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临川文化。
盘歌;歌词特点;曲式结构;艺术魅力
临川区域多山,东部以武夷山脉为介,与福建省接壤,南部和西部分别与赣州地区、吉安地区为邻、北部是平原丘陵地带,一直延伸至鄱阳湖,与南昌市和东北的上饶地区连接。因此,三面群山环抱,山恋重迭,土地分布在山窪窪里。隔山望去,不见人影,但闻其声。若要走近,则要绕个大弯,少则三、五里,多则十几里。人们长期在这种深山老林里生活着、劳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对山外生活的渴望,对娱乐生活的渴求中,创作出山野中的民歌——盘歌。
“盘歌”是一种山歌体裁的问答形式,农民在打柴、采茶、摘茶籽等劳动间隙中都会唱盘歌。通过一个盘问一个应答,叙述有关自然生产知识、风俗乡里和传奇典故等知识性内容。
盘歌的形式,首先是一个人自娱的独唱,歌唱内容带有明显的挑歌性,以引起对方的兴趣,对方歌兴点燃后,不管认识不认识,可用歌声对答起来,然后一问一答,用歌声相互盘问。有四问四答、八问八答,长短不限,只有答对分出胜负歌声才会终止。若是挑歌者盘问不清,或应歌者回答不出,可临时即兴编歌挖苦,甚至讥笑对方。因此盘歌具有明显的赛歌性质。
临川区域的山歌在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数量上仅次于小调。山歌母系中品种繁多,按其内容来分,爱情类有:打鸳鸯、打雁弓、打招联、打刁腔、禾杠歌等;劳动类有:犁田歌、栽禾歌、耘禾歌、割禾歌、牛歌、排歌、长工歌等。按其形式结构来分则有:盘歌、四六歌、四句短、对歌等。
“盘歌”属于临川山歌系统内的一个子系,在资溪县的畲族居住地把这种形式叫锁歌、猜谜歌,乐安县叫“猜调”。盘歌在临川区域内分布很广,独树一帜,究其原因有四:
(1)从歌词内容上来看,其它种类山歌,内容单一,或抒发男女爱情,或歌唱某件事物,或渲泄个人情绪,一般容量小,而盘歌内容丰富,容量大。天上人间、神仙鬼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农民身边的五谷杂粮都是他们即兴编排的内容。生活面广,歌词妙趣横生。
(2)从演唱形式来看,其它种类山歌多为独唱、对唱,人数较少,大多抒发个人情感。盘歌虽然也属于对唱,但具有“歌会”比赛性质,这种山歌擂台多半是在集体劳动的间隙,秋后农闲或节日期间进行。由当地歌手摆下“擂台”,用挑歌的语气,挑逗起对方歌兴,然后盘歌。除歌者本人外,会有一大群听众围观助乐,因此更具有娱乐性、观赏性[1]。
(3)从歌腔风格上看,盘歌节奏较自由,擅长于抒情叙事,旋律起伏不大,容易上口,便于口头传唱。
(4)盘歌不受地理位置、劳动环境的影响,只要农闲有空余时间,在人群集中的地方随口就可以演唱。
正是由于盘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才能在山歌母系中枝繁叶茂,四处开花,成为自古以来从事繁重劳作的农民非常喜爱的口头创作。在生产非常落后的年代,生活的困苦,娱乐的贫乏,农民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山外世界的美好向往,促使他们用盘歌的形式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情感的交流和知识的交流。这种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属性,造就它独特的发展形式;作为情感的载体,“对歌”的形式使他们结交了朋友,得到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渲泄,情感的满足。而作为知识的载体,生活、生产知识,天上人间传说,历史民间典故得以集思广益,交流延展,丰富了知识和想象力。
汉代韩婴说:“劳者歌其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所唱的歌都是以他们的劳动生活为内容。诚然,山区人民劳作是极其简单的,但思想感情是丰富的,深刻的。在我们搜集、研究的这些原始“盘歌”中可以看出,长期滞留在农业劳作的临川农民,他们生活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他们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劳作中熟悉的,耳闻目睹的经历,用情感生动的唱词去传唱直观的体验,使“盘歌”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得以代代传承。
综观盘歌的歌词,内容极其广泛,简直就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百科全书。歌词风格简朴、直白、生动形象。如:
太阳救得天上星,
药王救得凡间人,
蓝天救得山中雀,
石岩救得海中珍。
韭菜一出蓬打蓬,
豆角一出两条龙,
茄俚一出倒栽葱,
苋菜一出叶通红。
尽管这些歌词(本文歌词取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加入了大量方言俗语,却显得非常生动可爱,给人以直观形象感受,能带给人愉悦。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歌词中深切感受到贫苦农民在困境中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盘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唱起歌来开开心,管它明朝冇米油。”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财富,在歌声中繁衍生息。正是这种不畏艰苦的民族性格,才能把这些原始的山歌保留至今,使我们触摸到早己消逝的历史原装生活给我们留下的陈迹,让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无不为之震撼和动容。
在这些生动形象的歌词中,还夹着大量的衬词、衬句,对于丰富盘歌的特定情感和节奏动力具有一定的意义。“无歌不衬、无衬不歌”几乎成为中国民歌的共生现象[2]。这些衬词填充与衬句扩充等手法多种多样。
(1)填充性的衬词。如:
一么多(哟哟嗬)天上星,
二(呀)么(个)多(嗬哟嗬)凡间人。
括符中的衬词夹在主词中间作为填充,使主词音节密度增强,动感加大,显得活泼。
(2)强调语气的衬词。如:
山歌好唱口难开(哎),
林檎好吃树难(啰)栽,
白米饭好吃田难作(呵呵呵呵),
鲜鱼好吃网难(啰)开。
括符内的衬词属语气助词类,多用在句尾,起到强调语气、延续情感的作用。
(3)引句、尾句呼唤性的衬词。如:
哎呀嘞!
牛角生得(你就)尖对尖(啰),
牛脚(就)生得弯对弯(啊),
牛尾生得(那就)拂帚(呃)样(啊),
牛嘴生得(就)割草镰(呃)。
唷嗬!
正词前面有一个呼唤性的引句“哎呀嘞”,这是江西兴国山歌俚语中用得最多的具有招牌性的引句[3],也是临川区域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常用的感叹语。它有三种用途: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向对方说声“哎呀嘞”,是表示有话要说;二是看到或碰到新鲜、奇怪的事会大声说声“哎呀嘞”,则表示惊讶;三是向远方的人拖长语调大喊一声“哎呀嘞”,是一种招呼式的呼唤语,为的是唤起对方的注意。显然,上首歌词引句的用途属于后者。
尾句“唷嗬”既表示山歌唱完,也有提醒、招呼对方接下去唱的意思。
(4)称呼性的衬词。如:
有什个生在高山顶(哎)?
有什个生在半(呀)山排(呀)?
(我的妹。)
妹妹头发生在(那)高山顶,
妹妹(个)额门生在(那)半山排,
(我的哥。)
这种亲密的称呼性衬词“我的妹”、“我的哥”多出现在乐句的中间或段落间,是情感交流的纽带,倍感亲切动人。
(5)扩充乐句的衬句。如:
枫树生来直上天(啰嗬哎),
枫枝生来掸两边(啰),
枫叶生来鸭脚样,
(十七八干情哥也!)
枫籽生来结团圆(啰)。
主词四句,第一、四句歌词由三小节曲调构成,而笫二、三句歌词每句只有两小节曲调,加衬句“十七八干情哥”除了增加情感交流外,主要起到扩充曲调、平衡乐句的作用。
(6)与主词毫无关联的衬句。如:
石榴开花叶又青,
福建出有(个)孽龙精,
打得江西成大海,
留得军峰做海神。
衬句“石榴开花叶又青”与后面的歌词几乎毫无关联,但是它能起到:(1)带韵的作用。(2)歌词结构均衡、对偶作用。(3)既保持旋律结构的饱满又能起烘托情绪的作用。所以虽无关联而又必须使用。
从歌词的结构来看,盘歌主要包括“盘问”和“解答”两个部分。盘歌中的“盘”,顾名思义,是反复问的意思,必然带来反复解答,这样才能形成盘歌。严格的说,没有多次盘问的山歌不能叫做盘歌。
盘问是盘歌歌词的核心,必然有一个核心疑问词,盘歌核心疑问词分两种。
(1)泛指疑问词——什么?什俚?
(2)特指疑问词——
人物疑问词:谁人?何个?那个?
地点疑问词:那里?
时间疑问词:几时?
数量疑问词:几多?
盘歌中疑问词的用法也颇有讲究,一般分“顺盘”和“反盘”两种模式。
顺盘句式,如:
“什么上山唏唏嗦?”
“何时何日天开眼?”
“那里出了孽龙精?”
这些疑问词“什么”?“何时”?“那里”?都是放在一句的开头,叫顺盘,这种句法用得最多。
反盘句式,如:“头一多来什么多?”
这里的疑问词“什么”放在歌词的句尾,叫反盘,这种句法也不少。当然,在同一首盘歌中,顺盘和反盘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交叉、综合使用。
歌词整体结构形式有三种:
(1)多盘多答。大都是七言四句式分节歌,盘问四句,应答四句,是盘歌手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如黎川盘歌《什么生来直上天》。
(2)单盘多答。盘问词一句,应答用多句围绕发问展开回答,如南丰盘歌《锁链锁到孽龙精》。
(3)繁盘繁答。这是一种猜谜式的盘歌,七言四句式,盘歌手用四句歌词围绕同一件事物用猜谜的方式提问,答歌手同样用解谜底的方式应答。如畲族盘歌《猜谜歌》。
盘歌的曲式结构是多样的,这是因为:(1)由于歌词字句形式不同,分上、下句(两句式)、四句式、六句式几种,以四句式最为普遍。(2)盘歌是问、答形式的山歌,在相同数量的句子中,也会因为问和答的字数多少而产生变化。(3)歌词中添加呼唤句、衬字、衬词,会使歌词每句字数长短不一,必然会给曲式结构带来变化。
盘歌的曲调结构形式,以四句体结构较为常见,其中多由二句体的各种变化而构成。起承转合结构较少。
临川盘歌的曲式结构形式有如下六种:
(1)单句旋律变化反复的四句体。其结构图式为a、a1、a2、a3。由于四个乐句的前大部分强调了变化,后半部分强调统一,最后又都落在主音上,这种曲调也可以说是重复型四句体。
(2)上、下句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四句体。其结构图式为 a、b、a、b 或 a、b、a1、b1。这种结构往往是一、三乐句形成“换头合尾”结构,二、四乐句变化重复,音乐材料集中简洁、级进、平稳。有时曲调仅用三个音(sol、la、do)或四个音(sol、la、do、re)组成,由于缺少识别调式的大三度,这种民歌往往具有调式的游离性、不确定性[4]。
(3)一上三下四句体。其结构图式为a、b、b1、b2。这种曲调是在上、下句的基础上变化重复下句构成的单乐段四句体。
(4)调式转換(变宫为角)的四句体[4]。
《什么生来直上天》来源于黎川粟塘的盘歌。歌词共四段,八问八答,每段七言四句。第三句歌词后插入称呼句“十七八干情妹(哥)”,显得亲切柔情。
这首民歌的曲调是由G羽音上纯四度的两个三音列构成,第一乐句是由1a、xi、re三音列组成,后面三个乐句由1a、do、re三音列组成,整曲乐曲是由四个不规整乐句加插句组成的调式转換一上三下四句体单乐段曲式结构。第一乐句为“首移”,变宫为角,将宫音移高纯五度,在F调上C徵终止。第二乐句宫音代替了变宫,回到降B调的G羽上终止。笫三乐句和插句的旋律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特别是称呼性的插句,其旋律优美流畅,亲切动人。第四乐句和第三乐句都是在弱拍上,运用“穿眼”手法,使曲调增添动力,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
(5)调式转换(清角为宫)的四句体。
这首盘歌《头一黄来什么黄》来源于南城洪门,歌词七言四句式的反盘反答,分节歌形式,加尾句呼唤“呜喂”。全曲的四个乐句中存在着三种音列:(1)la、do(2)so1、la、do(3)fa、So1、la、do;即由双音列、三音列和四音列混合组成。5/8、6/8混合节拍。
这是一首“尾转”的盘歌,清角为宫,将宫音移高纯四度。笫一乐句由双音1a、do组成,终止在F宫上,调式不确定。第二乐句则由fa、so1、1a、do组成,成为纯五度四音列。由于fa的出现转到降B调c商上终止,第三乐句由so1、1a、do三音组成,又回到F调c徵终止,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是方整式调式转換四句体单乐段曲式结构。显然,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山歌,第一、三乐句分别由双、三音组成,调式游离不确定,第二、四乐句均由四音组成,正是因为fa、la这个大三度的出现,调式非常稳定。这种由双音至四音,三音至四音的递增,由调式游离到调式稳定这种变化,推动了乐曲向前发展,再加上曲尾呼唤句‘呜喂’的运用,使曲调的情绪更加明快、热烈。
(6)重复、变化的三段体。
《锁链锁到孽龙精》
这是一首来自南丰水南的盘歌。歌词描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孽龙精在江西兴风作浪,弄得鄱阳湖一带成了汪洋大海,许真君(即许逊,晋代人,民间传为神话人物)与他斗了几天几夜的大法,最后在观音老母的协助下,终于锁住了孽龙精。歌词的格式是“单盘多答”,即问句为一句歌词,用四句歌词解答。答句中均用了一句“石榴开花叶又青”来作为起兴句,这种托物起兴,既别致又新颖。
这首盘歌的曲调建立在五声音阶羽、徵交替调式上,由三个乐段重复变化组成的三段体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的歌词是两个问句,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两句体,也是全曲的核心乐段;第二乐段的歌词是四句词的答句,曲调是笫一乐段乐句的双句重复,是个重复型四句体;第三乐段的歌词也是答句,曲调由三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四句体。这三个乐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两个乐段均由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由于第一、二乐段终止在羽调上,成为五声羽调式;第三乐段在徵音上终止,成为五声徵调式;这种具有终止音的多可性和调式的多可性是我国民族调性中特有的。
综上所述,盘歌主要以徵、羽上的三音列为主,四音列、五音列次之。上、下句以及它们的变化重复是主要结构形式。盘歌的旋律特点具有鲜明的抒情性,这是与级进的旋律及旋律力度较强分不开的。古老、淳朴而又接近口语化的旋律,其进行平稳,成波浪式,表达感情细腻。
在节拍方面,2/4、3/4、5/8是主要节拍,交替节拍较多。
由于盘歌是一种口头创作,每次歌唱都不尽相同,这种随意性和可塑性给记录者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盘歌的节拍形式只能是一种框架。
盘歌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口头相传下来的艺术成果。劳动和生活在临川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劳动群众,用发自内心的音调和生动简洁的语言,不但抒发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遭遇到的凄苦,倾诉经历过的悲伤,而且抱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求态度,用盘歌的形式来传播给后人。这些饱含民族感情、民族智慧和民间气息的口头音乐艺术,不知传唱了多少年,于今有幸从农村的田间地头及山林深处的劳动人民(主要是老年人)口中听到了这种宝贵的声音,记录了这种音调,集拢了这种淳朴而优美,充溢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歌曲遗产,使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得以探究和传承,以便向后人展现民间歌曲——盘歌的艺术魅力。
[1]杨菁.江西宜黄戏曲音乐特点分析与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26-29.
[2]倪淑萍.浙江金华民歌衬词的动能及其表现形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92.
[3]皮晓彩.兴国客家山歌艺术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107.
[4]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42.
Linchuan Folk Songs——The artistic Charm of Duige
WU Fan
(Art Teaching Department,General Education Center,Guangdong Industry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Duige is a subfamily of Linchuan Folk Songs,and its emergenc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Linchuan’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grarian since ancient time.Duige has been rooted in Linchuan due to its knowledge,entertainment and competition,and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adorable art treasure to Lingchuan farmers.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xplains in detail about Linchuan Duige’s emergence,development,handing down,its structure of lyrics and feature of music,and demonstrates the artistic charm of Linchuan Duige.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profound Linchuan culture.
duige;Lyrics feature;music structure;artistic charm
I27
A
1674-3512(2011)03-0217-05
2011-05-20
吴 凡(1973—),女,江西抚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