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对待文化因素的两种态度

2011-08-15 00:53温育仙
关键词:源语译语归化

温育仙,孟 沛

(太原科技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华科学院,太原 030024)

翻译中对待文化因素的两种态度

温育仙a,孟 沛b

(太原科技大学 a.外国语学院;b.华科学院,太原 030024)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就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一客观事实。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成了热门话题。对翻译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态度: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相应地,就是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文化移植;文化翻译;文化转向;宏观文化;微观文化

翻译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窄及宽,由单一到多元的走向。翻译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翻译行为本身的特殊性、翻译过程的复杂性、翻译所涉及学科的广泛性。同时,也意识到影响翻译的因素是如此之多,诸如译者主体因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译学、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以及大的文化因素等等。因此,翻译研究领域被逐渐拓宽和深化。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更是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视角。以往的研究只是将语篇看作孤立的存在,因此翻译也就是单纯的语言系统之间的转换,完全脱离了与外界的联系,忽视了语篇也是世界实有的组成部分。翻译的文化转向是将语篇首先置于其赖以存在的大宏观语境,即文化背景中去考察。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鉴于各国文化之差异性,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究竟是将其翻译过来以适应译语文化传统及行文规范,使之易被译语读者所接受;还是将其以原来面貌移植进译语文化系统中,传递异国风土人情和风格,以为译入语增添新的表达形式为目的,并且可为译语读者提供了解他者文化的媒介呢?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及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成了热门话题。

一、翻译的文化转向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当代翻译研究发生了一大转向,即“文化转向”,就是把翻译放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因素。但最终关注的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一方面考察翻译对于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文化对于翻译的制约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则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广义的翻译,还是狭义的翻译,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一个文本就是作者在其所处历史条件下,以及特定文化语境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的文化因素必然有别于译语文化。对于翻译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译者该如何处理,这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面对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态度。而态度和立场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在“异”与“我”之间,该采取怎样的文化立场?是打着读者的口号将原文改造一番还是将其引入译语中?笔者认为,鉴于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不同层次上,与之相应地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二、文化及其分类

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否则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捕捉文化的痕迹。什么是文化呢?普遍认为,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Edward Tylor)。他在1871年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他的这个定义几乎是所有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所遵循的。但是其中也不乏偏颇,如只包含了文化的精神方面。文化的定义在我国也有许多种。现以辞海的解释作为代表:“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尽管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概念作出了形形色色的界说,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但无论怎样定义,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3]既然文化具有地域和时代的特性,各族文化沟通就需要一定的载体,而翻译正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展现外族异域的政治宗教、人文地理和民族习俗的瑰丽画卷。

各民族所具有的特点源自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既然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了方便对翻译的方法作出区分,现特对文化加以分类。在翻译中遇到的文化问题实际上可以分为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翻译中的宏观文化就是文本整体所反映的或蕴涵的文化,这个文化植根于某个民族、某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之中。而微观文化就是指蕴涵在语言各个层面的文化因素。拿众人皆知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来说,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以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景象和矛盾。这就是《红楼梦》这个文本所反映的整体文化,其背景是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就是这部巨著的宏观文化。微观文化就是蕴涵在词语和表达法中的文化因素,如《红楼梦》中有一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米和粥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西方人虽有米,但很少吃粥。即使是英语中的“porridge”这个词,其含义也不同于中国的粥。因此,米和粥在这里就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在文本中就是所谓的微观文化。再如,“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红楼梦》)佛教在我国有深远的影响,“阿弥陀佛”是经常挂在老百信嘴边的一句话,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而在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因此,这也是蕴涵在文字层面的微观文化。

三、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面对作为异质文化载体的异语文本,译者该选择一个怎样的立场?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尽可能使其“异质”的身份淡化还是明晰化?换句话说,对于原文中的差异性,译者的任务应该是掩饰之还是保持之?文化要不要翻译,能不能翻译,这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红楼梦》所反映的整体文化及植根于其中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在原语中是以汉语为载体呈现给广大读者的。在翻译时,首先是载体的转换。即汉英翻译中要将其翻译成英语,载体变了,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否也要改变呢?如翻译成英国的文化,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有悖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红楼梦》只是换了载体,要将其反映的文化移植进英语中。“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接触他种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自然肩负着如实介绍‘彼者’,促进‘彼此’交流与了解的任务。”[4]对于他文化所体现出的差异性,译者不能视而不见。事实上,“‘他者’是‘认识自我’的一个参照,是‘丰富自我’的一个源泉,是‘确立自我’的一个途径。”[5]“不能本着‘他者是地狱’的考虑,认为‘他者’难以接受和理解,便试图用本国文化去普遍、同化之。”[4]对于文本所体现的宏观文化更是如此。因此,文本所反映的整体文化及植根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要进行移植或传递,以达到了解本国文化的目的。又如《圣经》虽然已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但其所反映的犹太人的社会文化始终没有变,才足以使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文本中的微观文化,即蕴涵在词语层面的文化则可根据情况进行移植或翻译。对于那些文化色彩浓厚的表达,应该进行移植,以保留其文化意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异化[6]。如上文提到的“阿弥陀佛”,还有“米、粥”等这些属一国文化所特有的,应尽量保留。再如,“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的“阎王”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翻译时要进行传递。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译者要相信读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随着国际社会交往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也日益增多,其经验视野也不断拓宽,接受能力得到增强,他们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以前的译法是“穷得像花子”,而现在大多都采用“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这样的译法。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文化意象,而且也丰富了译语中的文化意象,何乐而不为呢?况且,读者对外来文化也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另一方面,如果原文中的文化色彩浅淡,而且作者的本意也并非突显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主要在其意,则可进行转换,即在译语中找相应的表达法,替代原来的文化意象,即通常所说的归化。比如,“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阿 Q 正传》)译为“Confucius said,‘If the name is not correct,the words will not ring true’”。再如,“这位小姐,德性温良,才貌出众,鲁老先生和夫人因无子息,爱如掌上明珠。”(《儒林外史》第十回)其中的“掌上明珠”被译为“the apple of their eye”(杨宪益译)[7],译文简洁意明,读者也易于接受。总之,文本所反映的整体文化和植根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只能移植或传递,不易翻译;词语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可以翻译,也可以移植或传递。

四、归化与异化

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归化”(adaptation)与“异化”(alienation)。前者主张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对这两种原则和方法,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主张在译文中应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认为,读者阅读外国作品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了解异国文化、异国风情及其语言特点。而且,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像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则认为,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努力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在翻译中,既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又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其实,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杨宪益夫妇采用了异化的方法,因而将文本所根植的中国封建文化很好地传达给英美读者,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而霍克斯的翻译则以归化为主,在传递文化因素方面,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8]。因此,对于文本的整体文化应该以异化的方法进行移植,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而对于文本中涉及的微观文化,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移植或翻译。文化移植有多种方法和模式。“应用翻译的目的论理论,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因素作综合的分析,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9]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异化能让译语读者充分感受到译语文化的‘色’、‘香’、‘味’,而归化能让译语读者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10]因此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五、结语

文化究竟该移植还是翻译,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他所处的文化范式相隔绝。译者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两极之间做出某些选择和取舍。但随着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多,人们逐渐能够正视与外来文化的差距,在强调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向其他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因此,在翻译时进行文化移植,进行适度异化可以保持原文的差异性,从而使读者从中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但同时这种差异性的保持不能过度,不能超出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即以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以及自己翻译的目的决定怎么译,二者并不相斥。翻译中译者掌握基本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适当调变,才能发挥翻译的作用,以达到文化的共生,促进文化间的交流。

[1]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俞佳乐,许钧.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兼评《翻译文化史论》[J].中国翻译,2004(1):39.

[4]吴南松.翻译:寻求文化的共生与融合——也谈翻译中对原文差异性的保持问题[J].中国翻译,2003(3):14.

[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黄信.译学悖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民族文化负载词谈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

[7]周方珠.文学翻译中民族色彩的处理[J].中国翻译,1995(3):8.

[8]朱耕.论译者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英译本文化信息翻译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

[9]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C]//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何谦卫.文化多元化与翻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134.

Two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Element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WEN Yu-xian1,MENG Pe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2.Huake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

One of breakthroughs of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is to put translation into a large cultural context to examine,that is,the culture turn of translation studies.It is an objective fact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existing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Then how to deal with those differences becomes a hot topic.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attitudes towards cultural factors of different layers in translation: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Accordingly,one can employ methods of alienation and adaptation.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cultural translation;cultural turn;macroculture;microculture

H315.9

A

1674-8425(2011)06-0097-04

2011-01-12

温育仙(1979—),女,山西山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

(责任编辑 王烈琦)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归化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