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EFL学习者语用意识培养探析

2011-08-15 00:53黄婉童
关键词:模因母语语境

黄婉童

(河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2)

模因论视角下EFL学习者语用意识培养探析

黄婉童

(河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2)

研究表明语用能力具有可培养性,依据模因论,探讨语用能力教学的语用模因输入方式,以此说明语用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给EFL学习者语言形式和语用知识,更要施行有效的语用模因输入方式,以期帮助EFL学习者增强对语用现象和语用规则的注意和理解,达至提升语用意识、进而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

语用模因;模因输入;语用意识;语用能力

Chomsky把人的交际能力分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并把语用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的语境中恰适地运用语言形式的能力”[1]。目前,我国外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文作为外国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因语用失误而产生交际失败,尤其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际时这类现象更为突显,这显然是外语教学值得关注的问题。Thomas指出,当说话者犯了语法错误时,受话者一般认为是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予以谅解。但如果出现语用失误时,就很可能被认为不礼貌或不友好,因此,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对交际的另一方造成的伤害比单纯的语法错误更为严重[2]。语用失误源于语用能力不足,是学习者语用能力低的一种表现。国内有关各层次EFL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成正比,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语用能力不一定强,高水平的学生有时也无法理解或者误用一些语用知识[3-4]。而且,刘建达有关大学英语老师课堂讲授语用知识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报告说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语用知识[5]。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帮助EFL学习者提高语用能力呢?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语用知识教学不仅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探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所起作用的研究也表明显性教学比隐性教学更有效[6]。Kasper从教学语用能力的必要性、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语用教学步骤和相关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依据,证实了语用能力具有可培养性。此外,他还提出了与语用能力教学相关的两类活动:提升学习者语用意识的活动和锻炼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活动[7]。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讲授语用知识、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培养其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课堂显性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语用教学以提升EFL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呢?本文拟以模因论为依托,从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两种形式出发,讨论语用模因输入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显性教学中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的可行性实施途径。

一、语用失误归因分析

语用失误归因宏观视角分析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中国的外语语言环境造成的,主要包括以语法为主的考试设计、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的语用能力不足等因素。微观视角分析认为语用失误是由学习者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心理表征与目标语的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8]、学习者个体语境意识的缺乏[9]、学习者母语的迁移、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等造成的。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失误归因于母语迁移。

语用知识有一部分具有普遍性,其他的部分是每种语言所特有。学习者是不是会误以为所有的语用知识都是有普遍性的,把母语的语用知识迁移到二语或者外语的使用中呢?Kasper发现,学习者在使用母语时会经常性地使用礼貌标记语,但是在使用二语或者外语时常常不使用或者较少地使用礼貌标记语。Fukushima和Tanaka在对比学习者在母语和二语或者外语使用中语用策略的选择差异时发现,尽管学习者在选择母语语用策略时对语境极为敏感,但在使用二语或者外语时却很少区别语境参数,如社会距离、社会权利和地位差异等。上述研究表明学习者并没有把母语的语用知识迁移到二语或者外语的理解和使用中,因此语用失误是母语迁移造成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另外,对语用失误的归因分析多数是基于单个例子来推断语用失误的成因,因此很难具有普遍地说服力,即便有系统的实证性数据作为依据,数据的效度仍值得商榷,张建华建议建立全面系统的语用失误语料库,以便能够准确地分析语用失误的成因[10]。由此可见,对语用失误的归因分析并不能揭示其产生的根源,归因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如何减少语用失误的启示收效甚微。如何以课堂教学为途径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是语用能力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模因与EFL学习者语用意识培养

(一)语言与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1]。“模因(meme)”是指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复制因子,它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为文化进化提供机制,人类可以利用模因概念阐释文化进化规律[12]。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模仿是模因复制的基本特征,模因正是通过模仿得以复制、传播,作为文化的传递单位,模因的表现形式繁多,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陶罐制作方式、房屋建筑样式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13]。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我们广义而言的模仿过程而得到拷贝,那么它就可算作是一个模因。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14]。事实上,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断丰富,就是因为历代语言使用者不断模仿、复制与创新。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使用和模仿,那么它必然走向消亡。所以人只要说话,就在传播模因,复制模因。语言的功效就在于传播模因,语言模因是模因的主要存在形式[13]。

(二)语用模因与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

意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对零碎的个别现象的注意”和“对规约性规则的理解”[15]。因此,以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为目标的课堂显性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增强对话语交际中零碎的个别现象注意的敏感性,又要引导学生有效理解规约性规则。

1.语用模因的输入

Schmidt认为注意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即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只有在被注意的情况下才能内化,内化后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语言能力。对“语言形式、功能性意义和相关语境特征”的注意是语用学习的必要条件[15]。Kasper列举了语用知识习得的3个条件:“(1)要有相关的输入;(2)输入要被注意到;(3)学习者要有充分的机会发展高层次的控制。”[7]由此可见,被注意到的相关输入是习得语用知识的必要条件,是进而将其内化转化为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言语交际中一系列被交际者惯常使用的言语、方式和策略,即言语交际中经过不断复制和传播成为语用模因的部分就是EFL学习者需要输入的内容。语用模因的输入,不仅能够帮助EFL学习者有意识地习得语用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对话语交际场合中言语使用因情景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更加敏感,意识到在交际中依据情景恰当使用语言的重要性。

Bardovi-Harlig 和 Bardovi-Harlig et al.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习者语用意识的主要目的在于:(1)在社交语用方面,提高学习者对会话语境,会话双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造成损伤等与会话相关的社会变量的准确判断;(2)在语用语言方面,提高学习者充分利用策略和语言资源完成言语交际行为的能力,包括对交际语域、会话双方所使用语言正式程度等语言变量的判断[16-17]。

2.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与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

对学习者语用意识的对比研究表明与目的语接触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学习者语用意识的发展,这就暗示了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增加学习者与目的语的接触,为发展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提供机会。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依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这两种方式,可以设计旨在帮助EFL学习者有意识地主动注意目的语语用模因的课堂输入模式,以此提升EFL学习者的语用意识。

模因基因型传播是指同一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话语交际中,同一话语信息在不同的话语交际场合中可有多重呈现形式,即说话人可随会话语境、会话双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社交变量以及交际语域和语言正式程度等语言变量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几乎每一个人都掌握着适合在不同社会场合(诸如工作、家庭、同龄朋友、同性朋友、公共场所等)适用的不同语域。”[18]EFL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不同的语域,更要增强依据情景的社交变量和语言变量恰当使用语言的语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多模态教学载体使EFL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感知同一话语信息如何因社交语用变量不同而最终呈现不同的话语表达,教师应辅以详细讲解以便帮助EFL学习者提高对目的语交际中语用规则和语用特征的注意程度和理解程度。在帮助EFL学习者以“基因型”模式输入目的语语用模因的同时,也可采用对比方式,让EFL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母语和目的语在相似交际情境中传递同一或相似交际意向的不同表达形式,主动感知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语用差异。由此亦可增强EFL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意识,为目的语语用模因成为目的语交际中的强模因,进行恰当的复制和传播创造便利条件。

同一语言模因也可在目的语的不同具体语境中或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传播和复制,产生不同的交际效力,这是模因的“表现型”传播方式。在课堂语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载体呈现给学生同一语言表达及其在同一文化中使用的不同语境,引导EFL学习者分析该语言模因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因情境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表达含意,让EFL学习者主动感悟和领会目的语言语交际中动态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力量。亦可采用传达母语和目的语的同一表达形式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形的方式,帮助EFL学习者通过对比了解和熟知跨文化语境下母语与目的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Kasper的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语用意识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种是教师讲解,另一种是学生自我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向学生呈现语用模因;另一方面,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敦促EFL学习者成为语用教学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和整理同一话语信息在不同的话语交际场合中的多重呈现形式,以及常见的交际主题中的语言模因在同一文化不同语境以及跨文化语境下的使用情形,这一主动参与课堂的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在对比中接触目的语语用知识、发现目的语的语用特征。

总之,语用模因输入的语用课堂教学的作用不在于传授具体的语用知识,而在于使EFL学习者对语言使用因情境中交际变量不同而需要选择不同言语方式的注意更加敏感和自觉。这一以培养和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其意义在于帮助EFL学习者获取习得语用知识进而将之转化为语用能力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不仅能反映客观现实,而且通过实践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发挥一定的能动作用。如果学习者不仅知道语用原则,而且对这些原则有着相当的意识和敏感性,其语用能力可得到更好的发展[19]。语用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EFL学习者语言形式和语用知识,更要探索有效的语用模因输入方式,帮助EFL学习者增强对语用现象和语用规则的注意和理解,达至培养和提升语用意识、进而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

[1]Chomsky N.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M].[S.l.]:North Holland,1977.

[2]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 -112.

[3]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52 -57.

[4]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56-60.

[5]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259-265.

[6]杨满珍.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102-105.

[7]Kasper G.Ca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 taught?[EB/OL].http://www.nflrc.hawaii.edu/NetWorks/NW06/2007-12-18.

[8]孙亚.从认知角度看语用失误[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9 -61.

[9]韩倩.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在英语教学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2):397-399.

[10]张建华.提升EFL学习者语用意识:从语用失误到语用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70-71.

11]谢睿玲.模因论视角下诗歌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145.

[12]Darwin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192.

[13]Blackmore M.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1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69.

[15]Schmidt,R.Consciousness,learning and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C]//G.Kasper& S.Blum-Kulka(Ed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1 -42.

[16]Bardovi-Harlig,K.Pragma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Bringing pragmatics and pedagogy together[C]//L.F.Bouton(Ed.),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Vol.7,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96:21-39.

[17]Bardovi-Harlig K,Hartford B A S,Mahan-Taylor R,et al.Developing pragmatic awareness:Closing the conversation[J].ELT Journal,1991(45):4 -15.

[18]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39.

[19]胡美馨.言语行为语用意识在培养在综合英语教材中的实现[J].外语研究,2007(4):65 -69.

An Explorative Study on EFL Learners’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Awareness from Memetics

HUANG Wan-t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Based on Memetics,the present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input of pragmatic memes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input of pragmatic memes for pragmatic teaching in hopes of raising EFL learners’awareness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ir 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memes;meme input;pragmatic awareness;pragmatic competence

G420

A

1674-8425(2011)06-0129-04

2011-01-10

黄婉童(1983—),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模因母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母语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母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跟踪导练(三)2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