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贵东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孔孟儒学修身和入世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林贵东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孔孟儒学的“修身”和“入世”思想,最直接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上,并且“修身”与“入世”思想有一种内在和谐的统一关系。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充分体现了孔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即人的价值实现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在当今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教育等方面,仍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孔孟儒学;修身;入世思想;价值观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行儒道的始作俑者。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不仅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对儒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展。纵观孔孟儒学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修身”和“入世”精神,并且“修身”与“入世”思想有一种内在和谐的统一关系。这种内在和谐统一关系最直接体现在《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内在和谐统一关系最典型体现在《左传·襄公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此即后来所谓的“三不朽”。不朽,指长久的价值。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有无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因为:“立德”,人具有崇高品德,便能人格不朽;“立功”,有辉煌的业绩,便能事业不朽;而“立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永存的文字,便能思想不朽〔1〕。这种内在和谐统一关系最集中体现在《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治天下的基础在于治国,治国的基础在于齐家,齐家的基础在于个人修身。
孔孟儒学这种“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把“修身”和“入世”相统一的思想,既充分体现了孔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又是孔孟儒学所倡导的理想人生尊崇的信条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途径。
“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之间,联系紧密,但又不完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有主次之分。其中“立德”是其他二“立”的基石和根本。儒家崇尚人生在世,要立言、立功从而立名。当然,前提是“立德”,无德之人谈不上立言、立功,更谈不上立名(英名)〔2〕。因此,确立了以立德为核心价值,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的价值,以道德伦理衡量个人价值,并把立德作为人的价值的基石。
“修身”伦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的“修身”和“立德”说,内容丰富。首先,德乃人之本。孔子认为,拥有美好的品德,是为人之本,“德之不修……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其次,“立德”在于修身。孔子十分强调道德修行主体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论语·颜渊》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他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还对学生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再次,“仁”是立德之核心。就个人修养而言,“爱亲谓之仁”(《国语·晋语》)。孔子论述的“仁”,就是“爱人”,而且还要“泛爱众”、“博施于民”,就是说仁爱的对象是芸芸众生。最后,德者不朽。孔子曾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3〕262齐景公既死,民无德而称,可以说是朽了;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民到于今仍称之,谓之不朽。总而言之,德者不朽也。
孟子关于人生修养的理论十分丰富,他在继承孔子“仁”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说”的主张。《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四端之心”乃人兽之别,《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只有做仁、义、礼、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才能获得做人的资格,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大写的“人”。所以,在孟子看来,从本质上说,“人是道德的动物”。
孟子不仅提出人修身的必要性,还确立人修身的具体目标是:立志成为“大丈夫”。何谓“大丈夫”?他指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所塑造的“大丈夫”的道德形象,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所推崇的道德目标和遵循的行为准则〔4〕。
“立功”,有辉煌的业绩,便能事业不朽。以有所“立”为不朽。所谓有所“立”,即对国家对他人有所贡献,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衡量人的价值〔5〕。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追求,人生在世在于“立功”,“立功”乃是人的价值实现也。
孔子很注重求不朽,积极倡导以“立”为核心的入世思想。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3〕219积极入世的孔子,用周游列国,博施济众方式,以求实现其“大一统”的理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前半生操劳奔波,不辞辛劳,满怀治国、平天下和济世安民的热情和雄心壮志,周游列国,游说各诸侯国君,宣传以儒道治国平天下;但事与愿违,各国国君们非但没有采纳他的学说,而且孔子有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他悲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无奈之中只有以另一种建功的方式——办学授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积极入世的孔子还提出了富国而后强兵的治国理政思想。儒家的政治伦理观的集中点:一是为个人,二是为国家,所以重视富国强兵。孔子把“足食足兵”看作取信于民的重要决策。富国强兵,首先是富国,《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认为“富而后教”,富国与强兵互为因果。
孟子3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然流传至今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掌故,说明孟母从小教诲孟子要在困境中立志成才。现在这些掌故,也成为很多父母教育和激励子女立志成才的经典教材。孟子刻苦好学,发奋图强,学成后,以儒道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意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建功立业。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出“仁政”学说,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民掠地,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如此一来,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怀才不遇、抱负未展的孟子,最后退居讲学。从孟子的游说经历,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一样,抱有积极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和“立功”的抱负,并努力去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和思想的大一统。就如梁襄王曾问过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6〕即天下能归于一统,百姓就会像“水之就下”一样引领归附。只有天下大一统了才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发展和思想统一。
“立言”——著书立说、办学授业,可以使思想不朽。孔子在周游列国,宣扬儒道屡屡受挫后,返回故里,办学授业,辛勤育人,希望通过弟子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孔子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传世伟业。正如他所期待的,在他去世几百年后,儒家学说成了统治阶级独尊的治国理念,成就思想的大一统,传承了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为圣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第一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所坚信的:孔子儒家能促进世界和平,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能促进中国统一。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的话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警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8〕236汤恩佳博士曾提到:“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8〕75
与孔子有相似游说经历的孟子,最终也是退居讲学,著书立说,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成就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的思想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得到广泛传播。《孟子》一书首先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传入了高丽、日本、越南等国。在西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就把《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诸国刊行。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孟子》一书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孔孟儒学这种“修身”和“入世”相统一的思想,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与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文化心理相合拍,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修身”和“入世”相统一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个人价值实现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即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个体性和社会性,理想性和现实性,手段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思想。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9〕。因此,这种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判断标准教育方面。孔孟儒学认为德乃人之本,确立了以立德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以道德伦理衡量个人价值,把道德上的成就看作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主要不是“成功”而是“取义”、“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以千百年来,历史上很多成功者并不被人传诵,而成“仁”者、成“德”者却流芳百世〔10〕。在立德的基础上再去立功、立言。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评价和判断标准方面主要是以“成功”为标准,而不是“成仁”、“成德”。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是祸害。当前部分大学生为了将来的“成功”,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片面强调人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完善,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技能娴熟而思想道德贫乏,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诸多问题。为此,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坚持“修身”和“入世”相统一,“立德”、“立功”、“立言”相统一,以德为先、德才并重的原则,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既重专业又重人文,既重专业学习又重品德修养,既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又重理想人格的培养和自我修养的完善,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方面。孔孟儒学倡导积极的“入世”思想,强调人生在世在于“立功”,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立功”要以“立德”为基石,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确定价值取向。然而,当代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立功”的标准往往偏向于个人事业的“成功”,高度重视自我价值,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价值内容的物质化,价值目标的短期化。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精神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转向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倾向奉献与索取,理想与物质并重〔11〕。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吸取孔孟儒学“修身”和“入世”相统一的思想瑰宝,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要“立功”先要“立人”;要“立人”先要“立德”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与奉献社会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以及建设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第三,在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教育方面。孔孟儒学认为“立德”在于修身,修身在于立大志,立志成为“大丈夫”。在此基础上积极“入世”,即人生在世在于“立功”、“立言”。“立德”者人格不朽,“立功”者英名不朽,“立言”者思想不朽,即人生追求的“三不朽”,这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哲学〔12〕,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和借鉴价值。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上往往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发展目标,重近期目标轻远期目标,重物质成功轻道德成就。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方面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孔孟儒学所倡导的“三不朽”人生目标的思想精髓,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上要坚持四个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目标和民族命运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事业成功与人格完善的统一。
从对孔孟儒学“修身”和“入世”相统一的思想考察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资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通过扬弃与改造,完全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利于塑造出更多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1〕刘宗贤.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M〕.济南:齐鲁书社,2002:113.
〔2〕翟晓甜.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4.
〔3〕张葆全.论语通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4〕李会钦.试论孟子的修身学说及其现实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0(2):49-52.
〔5〕谭运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价值观体系及当代价值〔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54-57.
〔6〕〔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
〔7〕〔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251.
〔8〕汤恩佳.孔学论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9〕杨辛.德育:价值教育还是价值观教育〔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5(3):150.
〔10〕平海啸.传统义利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刍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7-150.
〔11〕陈新华.试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31-134.
〔12〕姚伟钧.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4):79-84.
(责任编辑 杨朝霞)
The Revelations on the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ought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Entering Secular W orld in Confucianism
LIN Guidong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The thought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entering secular world in Confucianism aremost directly reflected in the thoughts of buildingmoral character,making contributions,standardizing words and conducts.And there exists a certai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entering secular world.This kind of inner unity fully embodies that the idea of"Nei Sheng WaiWang"is just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values.Therefore,these thoughts still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 to the evaluation,orientation and education of lif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anism;thoughtof self-cultivation;thoughtof entering secularworld;values
G641
A
1672-2345(2011)01-0039-04
2010-09-08
2010-12-07
林贵东,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