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1-08-15 00:51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伦理班级班主任

龚 舟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龚 舟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微观的层次,其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现实的班级管理却存在诸多管理伦理的缺失。基于教育伦理的视角对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目标的错位、管理主体结构的曲解和管理方式的困境进行审视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期为学校与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小学;班级管理;管理伦理

回顾近几年的教育新闻,其中有让我们温暖和感动的,如“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艰难办学的故事,也有让我们遗憾和愤慨的,如师生冲突处理不当导致的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新闻再一次激起公众对教育管理中“道德”、“良心”的思考,而“良心”、“善”正是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将这一视角带入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班级管理研究中,试图对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形成新的思考。

一、班级管理的伦理特征

班级管理这一概念是随着班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显得相对匮乏,为了使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班级便作为一种相对经济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早期的班级管理自然也是围绕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而随着人们给班级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之后,班级管理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对于班级管理的界定,国内外有很多说法,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班级经营”、“班级建设”,等等。采用劳凯声关于班级管理的定义“班级管理既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又包括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对班级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建立和发展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1〕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班级管理伦理问题,因为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对于中小学生该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界定了班级管理的概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班级管理有着不同于一般教育管理的特点。班级作为中小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班级管理也不同于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而是已经作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活动获得了普遍认可。这一点不仅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得到印证,还可以在近些年来的诸多理论著作中找到支撑。叶澜教授认为,在“班级建设”概念中,“班级”不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来理解,而是作为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单位来理解。这是班级对学校实践而言的组织功能。但是在“班级建设”概念中,班级不只作这一解,更重要的是指学校教育的相对独立、且有目标的实践领域〔2〕294。这里的目标实际上就是指“与教学活动相比,班级管理的目标可以更鲜明、更直接地指向‘育人’,尤其是在培养个体追求主动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3〕

从以上班级管理的特点分析中可知,教育正呼唤着更具有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而其中首先应该关注或说必然会涉及到的就是管理伦理的问题,“与当前的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对于伦理和道德的重视与强调相比,教育管理无疑是更加需要伦理精神关照的一个特殊领域,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和职业领域,必然要求相对于其他职业或领域而言,教育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者应该表现出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4〕结合班级管理的特点及相对独立性,在教育管理这一大的范围中,班级管理又比其他教育管理活动更需要重视管理伦理。其具体表现为:在班级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要关注班级管理本身的伦理基础,要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要以内在的“善”为导向,而不仅仅只关注班级管理外在的有效性。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呼唤形成合乎伦理的共生关系,创造有利于个体德性生成与实践的教育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伦理缺失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教育管理的研究中,通常认为制度的不完善,教育领导者道德修养不够,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等才产生了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这些原因也正是导致了如文中开头提到的各种极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处于教育管理较基础层面的班级管理,似乎不存在所谓“制度不完善”(班级管理似乎不需要严格的制度)的问题,而作为班级管理主心骨的班主任也常常“为人师表”,也似乎不涉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的问题。那么班级管理中是否就不存在伦理缺失的问题了呢?通过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理论研究,发现班级管理中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并不少见,而是以更加隐性的方式存在。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归因分析将有助于改善和提升现有的班级管理水平。

(一)管理目标的错位导致班级管理文化缺乏人文性

前文对核心概念界定中已经提到,班级作为教学组织形式而产生,但在实践的演变中,班级被注入了具体教育意义的学生集体的新内涵。在国外,受个人主义和学分制等制度因素的影响,班级似乎只是延续了其作为教学组织的这层涵义,而班级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则更多的等同于我们所说的“课堂管理”的概念,因此其班级管理的目标确实主要指向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其育人的目标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而实现的。而在我国,班级管理作为独立的教育活动,显然具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内涵。其目标也应该是体现独特的育人价值,直指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有学者将班级管理划分为五层境界,而其中提升精神品质可能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即关注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质量。这种提升,就在于学生不仅有各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更有清晰的自我意识、高尚的追求、远大的志向〔5〕。也就是说,在我国班级管理特别强调其追求的育人目标。但是,在实践中,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目标却明显出现了错位,主要是班级管理目标仍较单一地指向教学,或者仍是以成绩为核心来进行班级管理。这直接导致了管理伦理缺失的种种问题。

从畸形的班级文化中我们便能看到班级管理欠缺人文性。首先,从外显的班级环境文化我们就能直观地发现此类现象。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四壁的名言标语,通常是类似“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号召同学们努力读书以取得良好成绩的口号,抑或是诸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能挤,总是会有的”的间接提醒学生一切都要围绕学习进行的标语。这些当然有其正面价值,但难免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虚假的崇高”,忽视了除学习以外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座位的编排也有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现在不少班级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发明了按分数高低选位子的方法,实际上却有侵犯学生平等权利之嫌,那些因成绩不佳而成为“被冷落的一角”的学生心里,必将承受着不可抹去的心理阴影。其次,班级管理没有摆脱以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目标,这容易导致班级中出现不正常的“苦文化”,从而造成过度竞争,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在进入中小学进行访谈时发现,尽管是在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沿海城市的学校,在现今班级里仍然存在学生由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即成绩导向,在无形中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为了不变成“下等公民”,能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学生们便不惜一切代价提高自己的分数,不少学生因此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苦苦埋在书海里学习,本来具有的孩子作为“人”的最可贵的天性和活力在这样畸形的文化下无形中被慢慢扼杀了,不能不说这是现今班级管理的一大悲哀和问题。

(二)管理主体结构的曲解导致班级管理制度的非伦理化

在我国,班级管理的主体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我们赞同后现代理论提出的主体性理念,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其主体性的发挥都不能以牺牲或阻碍另一方主体性的发挥为代价。而且,在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自我管理已经越来被认为是班级管理中更应居于重要地位的部分。班主任固然要对班级发展承担具体责任,但班主任发挥作用的方式更多在于幕后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学生则更多地走到了前台,自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5〕。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学生并不只是指有些教师和学生片面理解的作为所谓“班主任的小助手”的少数班干部,而是指班级的所有学生。在学生和班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提倡班级整体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有助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能反过来说,个体的发展是为了群体的发展。”〔2〕295厘清班级管理主体的认识后,再来反观当前我国中小学校一些班级的管理制度,会发现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误区,造成了伦理的缺失。

在班级管理结构问题上,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更类似于泰勒的科层制,把班主任理解为金字塔的顶端,班长居于班级管理的第二层次,副班长和其他课代表等班干部则像是第三层次的管理者,而没有一官半职的学生则处在了班级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而且,在中小学中,班主任和班干部通常具有稳定性,更容易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滋长“官僚主义”,常常紧握手中的权力对“平民百姓”施以威严,与学生站在了对立面,甚至有谋求私利而不惜“忽悠”和损害班级同学利益的现象。不少班主任和班干部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具有服务意识,自身职位的设置应该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与之对应的,一般的学生似乎也习惯了“被管”,已经成了“顺民”,较少的对班主任和班干部提出要求,反而在其要求下做出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伟大”的事。或许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能“当官”,甚至为此事向班主任“寻租”的现象不在少数,在中小学就已经出现了这样非正常、不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在我国现阶段国家提倡新社会组织发育背景下,学生在未来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社会以后,将扭曲对社会或所在组织的管理制度的理解,难以承担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忧虑。

(三)“管”与“不管”的尴尬管理方式成为班级管理伦理的新困境

中小学班级不同于其他学习阶段的班级或其他组织,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在德育方面具有“外铄型”的特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各方面,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发展。这一点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的。

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由于上文已提到的一些原因,班主任往往采用的是十分严格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把调皮的学生们“管住了”,追求的是将学生们都管成自己心目中的形象,采用“标准化生产”,似乎希望所有学生从不乱动,从不顶嘴,一心埋头苦学。一些所谓的“班主任兵法”之类的书籍正是班主任与学生们“斗智斗勇”的结果。这在管理伦理的角度观照下实际存在着很多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不自由”,而自由正是管理伦理中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保护人们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管理者作出更为正确合理的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由的价值还表现在它能够促进个人成长〔6〕。

但另一方面,去年关于班主任批评权被写入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而引起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又体现出现阶段班级管理方式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当下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宝”,家长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学校强调的“以学生为本”,被热炒的“赏识教育”等概念的曲解,造成了现在不少班主任纵容学生错误,不敢管学生的现象。而这样放任型的管理方式无疑又是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符合管理伦理。

三、完善班级管理伦理的主要对策

(一)正确理解班级管理的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班级管理的伦理目的〔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重申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方面的发展,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其中的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存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思想者,来承担不同责任。”

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班级管理的目标从一味为了学生成绩而管理转向为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发展而管理,才能对班级管理独特的育人价值进行开发,在班级管理中更好地体现伦理〔8〕。

(二)重新审视班级管理的主体结构,创设民主参与的管理制度

我们不能把班级管理的主体结构人为地建构成同行政管理类似的管理结构,而是应该建立起伦理化的民主参与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首先应该是能体现平等、公正的。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从消极意义上讲,这主要是要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规范,能自由表达自己作为班级发展主体的合理要求,有权监督班主任班干部的工作并提出意见建议等。而从更积极的层面上,是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应承担班级管理和发展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其中的班主任与班干部更应该有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策划组织班级活动,为实现班级的整体发展而努力,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把握好“严”与“爱”的度,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过分严厉地管理学生,把学生都管成“小绵羊”,抹杀他们自由发展的天性,但也不能过分溺爱或一味迎合学生,对学生言听计从。可以通过班级共同的讨论制定出一系列大家都认可且有利于班级发展的班级管理规范等方式来使管理制度化且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方式把握不当的问题。

现阶段班级管理理论者和实践者有必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班级管理伦理问题,为班级管理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从而将班级管理推向更高境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劳凯声.班主任工作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150.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

〔5〕李伟胜.辨析班级管理的境界,追求学生的发展〔J〕.班主任之友,2008(7):10-12.

〔6〕Strike Kenneth.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M〕.N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8:11-12.

〔7〕赵金元.大理学院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9(9):77-81.

〔8〕张争宇,邓云辉.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J〕.大理学院学报,2010,9(9):17-20.

(责任编辑 杨朝霞)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ficiency of Ethn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lasses

GONG Zho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Class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mostmicrosmic level in educationalmanagement,and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tudents'development.However,many problems ofmanagement ethics emerge in the practice of classmanagement.In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th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location of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lasses,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major structure of management,the dilemma of manag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 analysis,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classmanagement;managementethics

G625

A

1672-2345(2011)01-0082-04

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A0827)

2010-12-01

龚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班级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班级班主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