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福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完善民族预科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想
李 福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认为完善民族预科语文教育,要明确指导思想,注重发挥“桥梁”作用。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抓好各教学环节;要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汉语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选编上,要遵循科学性与针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预科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
民族预科;语文教育;学生主体
“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高校办学的特色之一。”[1]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长期的历史。在中国,预科教育主要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部分,它既是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阶梯和手段。办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扩大少数民族受教育范围,增加少数民族子弟进入高等学校的机遇和比例的需要;是为少数民族培养合格的高等人才,以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腾飞的需要;是适应21世纪发展战略的需要;更是民族和谐团结的需要。要切实办好预科教育,需要认真研究预科教育规律,把握预科学生的真实状况,在办学指导思想、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管理体制的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思考和创新。
近年来,尤其在民族高校里,针对预科语文教学,很多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预科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也应看到在预科教育的各个层面,仍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学指导思想还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和准绳。
预科教育作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为那些虽然受过系统的中等教育,但因为生活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民族聚居区,虽经过双语教育模式培养但基础仍较为薄弱,直接接受大学教育有一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设置的一个向大学过渡的教育缓冲阶段。目的是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缩小甚至消除与内地汉族学生的差距,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和转化,使之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预科教育犹如一座连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能起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心理上由高中稳步迈向大学的积极作用。因此,过渡性、桥梁性是预科教育鲜明而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学制上:一年或两年,学生必须在此期间完成向大学的转化;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而语文尤其重要,因为汉语水平是制约预科学生能否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瓶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注重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的衔接、贯通,既不能是高中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能盲目向大学内容靠拢;既不能成为高中补习班,也不能成为大学一年级的学前班。预科教育是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具有独自特色的教育架构。预科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制约着各门课程的教学,并成为各门课程制定教学大纲、选择编辑教材、制定教学规划、确定难点重点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语文课在各门课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一门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语文课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以及培养健康心理等特殊使命。语文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闪耀着睿智与艺术美的范文中,把握作为思想情感载体的文字符号,以及运用这些符号来编织艺术品的技能技巧,并且还受到先进思想、传统文化、人伦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坚定正确的人生道路,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在理解和思辨、口头和书面表达、阅读和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教学的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课程无法取代的。适应民族预科过渡性、桥梁性需要,语文教学自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点: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素质教育课的任务,强调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能力性的有机结合。其次,在知识结构上,注重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结合。再次,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科学性与针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分析把握预科生的现实状况,准确理解高中与大学语文的内在联系,坚持教学与教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着重提高预科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重点解决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矛盾,突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使预科生在思想、素养、知识、能力等诸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最终实现与大学教育的接轨。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提问、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组成,“教师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学生被置于客体的地位。课堂生活异化为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教育世界成为单纯的‘被使用的世界’。”[2]现代新型课堂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客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目的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一切教学规律必须符合学习规律,教与学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适应“学”;学生也应了解学习规律,自觉把握学习过程。“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实现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学生也由负担式向渴求式转变。
语言能力是练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教师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把知识成品教给学生,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要注重根据民族预科生特点,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近年来,我们将预科生能力培养纳入到语文课堂上来,让学生有充分展现和发挥能力的机会。安排组织了演讲、写作等各种竞赛,并把竞赛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允许以竞赛成绩代替考试成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得以解脱,使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从实践的结果看,学生的表现令人惊喜,热情高,主动性强,参与面广,汉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培养预科生的自学能力尤为必要。学习语言必须强调实践性,注重民族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现行的预科语文教材存在着种类少,针对性弱,不符合某些学生实际的缺点。“预科的教材既不能照搬高中的,又不能使用大学的,国家又没有统一教材,”[3]一些学校自编教材,但古文选的太多,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而通行使用的类似于“阅读与写作”的教材,也存在弊端。一是极少涉及古今汉语的基础知识,二是所选篇目和文体知识存在“多、乱、粗”的毛病。入选文体和作品多,这么多的内容让学生一年之内学完,实难办到,而教师也无法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理论混乱,文体知识、写作知识多有疏漏和错讹,选目粗糙不精,命意不严。这样的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预科语文教学,还会给教学质量提高造成障碍。
科学选编预科语文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期准备,因此,在选编教材时,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第一,要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是指能体现时代精神,要“与时俱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民族性是指有一定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科学性是指既要有严谨的科学体系,又要适合预科的教学和使用。
第二,教材内容要有包融性。也就是作品选讲、写作知识、古今汉语知识一体化。教材外在表现形式是范文选讲,其内涵则是单篇鉴赏,同时兼顾写作知识和汉语知识。写作和汉语没有必要分离,因为一篇经得起时代推敲的优秀作品,本身就昭示了语言应该怎么用,文章应该怎么写的道理。预科语文不必象本科那样分得过细。相关知识可以在组织单元、编排练习时穿插进去。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日常训练来完成。
第三,知识的系统性。包括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写作知识体系为纲组织单元,合理、精当地穿插古今汉语知识。二是各方面的知识自成体系,根据民族预科过渡性的原则有所侧重,做到点面结合。
第四,选目的典范性。典范性是针对入选作品而言的。入选作品应既有积极、健康、进步的思想内容,又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能够成为学生师法的范例。在严格把握典范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兼顾作品的可讲性与新颖性。可讲性是指作品纯净优美、内蕴丰厚、耐人寻味、适合讲读。新颖性是指作品应该富有新意,篇目新、手法新、内容新、时代新。有些作品中学课本有,大学课本也有,预科还有,似乎举中华五千年文明,就只有那么几篇可以入选的作品了,这不仅无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惰性影响。
第五,安排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指精审之下的篇目安排要有层次感,给教师留有灵活处理的空间。所选篇目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精讲细读型。这类作品不宜太多,但要有代表性,充分体现选编的意图,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载体。二是略讲自学型。这是前一类的开拓和补充,篇目可以多一点,或略讲,或自学,由教师灵活处理。三是自由增补型。在完成精讲篇目的前提下,可适当增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作品为补充。
有的院校在预科语文教学大纲中作过这样的规定:预科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应该“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类文体的文章,并能领会其写作技巧与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水平。”“能够掌握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基本要领,借鉴他人的经验,写出观点正确、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和文理通顺的文章。”这一规定不能说不完善,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客观外因和事实条件:既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教学时间只有一年。在一年的时间内,面对基础薄弱的预科生,要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都达到上述规定的要求,实在是难以完成。这样的大纲规定既不符合预科教学的特点,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应该如何确定、安排、组织预科语文教学的内容呢?我们认为不妨借用古代兵法中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之法,也就是抓要害,抓重点,抓主攻方向,在一年时间内,满足预科生最短缺的知识需要。譬如,集中精力抓好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训练,这是预科一年所能完成,也应该完成的任务。把记叙文作为预科教学的重点是有根据的,理由有三:(一)从文体之间的关系看,记叙文和其他几种文体相比有着较大的复杂性和基础性。复杂性是说它的内涵最为丰富多彩,有记人的、有记事的、有记游的、有抒情的。小说、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以及狭义的散文等等文体皆在其中。因此,记叙文看似简单,实难驾驭,最难写好,不列为重点教学内容怎行。基础性是说练习写作总是从记叙文起步,有了记叙文的基础,学习其他文体就能左右逢源。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各种文体交相渗透、交互作用、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记叙文始终起着基础作用。(二)从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看,初中生应掌握简单记叙文的写作,高中生应掌握较复杂的记叙文写作,但作为预科生这一任务完成得并不好,一些学生根本就不会用汉语写作文,这就需要在预科期间加强复杂记叙文写作的训练。三、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看,前有高中的基础,后有大学的延伸,帮助学生强化基础,顺利完成向大学的过渡是预科教学的基点。不要企望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解决一切问题,只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学生打下深造所需的坚实基础。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面面俱到,什么都涉及,结果只能浮光掠影,断然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预科语文教材的选、编、用在内容上要相对集中,面不能太宽太广,要突出重点,以切实解决预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准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眼界,增强能力为出发点。
首先,预科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和尝试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当前,中学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霾,高考成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与追求,在学校、老师、家长的联合监管下,学生承受着社会、家庭和个人心理的三重压力,已经部分地失去了主动求知、自觉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难以适应大学强调自学的学习生活,要使预科生顺利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把这点放在核心位置。
其次,预科教学改革要把握如何抓两头、促中间。预科生程度高低不一,悬殊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基础好的学得更好,基础差的能够迅速提高,这是一个关键问题。降低标准,削足适履的做法固然不好,维持相对较高的标准,把大部分学生撇下不管的做法也不恰当。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特点,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辅导,积极探索、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预科的一年里尽快地缩短差距。
再次,要抓好三个环节。在讲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单篇文章的赏析能力。讲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单篇文章的阅读赏析是主要内容。学生就是在一篇篇课文的赏析中,得到审美陶冶,写作艺术感悟,进而在读写能力上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鉴别力和表达力。作文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教学是讲读教学的延伸,是由读而写,由理论而实践的转化过程。改进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给予恰当指导。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扩张,预科学生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对策是一放开,二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上述三个方面,是语文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讲读教学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体系。切实抓好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并使之形成合力,预科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长指日可待。
[1]郑婕.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的现状与前瞻[J].民族教育研究,2003(1):28.
[2]张理智.构建思想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4-11-25(6).
[3]严玉明.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2):34.
Perfect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LI Fu
(College of Chinese and Law,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erfe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should clarify its guiding thought and understand its role as a"bridge”.It is pointed out that teaching should orient towards students,manage each teaching procedure properly,and aim at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ity and pertinence,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be the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methods and materials.Teaching reform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t preparatory stage.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student
G7
A
1009-315X(2011)06-0637-04
2011-06-22;最后
2011-07-16
李福(196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