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2011-08-15 00:42梁艳君王玉平刘莹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朵夫罗曼罗兰

梁艳君,王玉平,刘莹

(1.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2.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100)

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梁艳君1,王玉平1,刘莹2

(1.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2.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100)

主要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对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形象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着重论述其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所体现出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音乐家;英雄;人道主义者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罗曼·罗兰的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德国血统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他用贝多芬的眼睛观看,并且批判当今的欧洲[1],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克里斯朵夫的奋斗,表现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彷徨、追求、苦闷和幻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强者意识。这是一部富于诗意,充满激情和音乐性的小说,它在小说艺术上的独到成就之一就在于它首创了“长河小说”的小说艺术结构形式。作者把各种现象都以河喻之,使种种事物的流动性、彼此关联渗透,以及跟主人公命运的联系都得以形象而完整的展示。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部杰出的“音乐小说”。从结构上看,小说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有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即少年、反抗、悲歌和复兴,气势浩荡,浑然一体。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主人公的生命活动中,“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是生活在音乐的宇宙中的,只要是颤抖的,震荡的,跳动的东西,在他听来都是音乐”[2]57,“他的岁月就等于音乐的浪潮”[2]489。莱茵河水的奔腾,风雨雷电,田野泥土的气息,都在他的心里化为乐句,既是人物的音乐感,又是人物的心理活动。音乐成为作品中跳动着的灵魂。作家以其精湛的音乐修养,使这部长篇具有了交响乐般的宏伟效果。

除了内容与艺术之外,可以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克里斯朵夫很单纯,因为他爱憎分明,有一颗如孩童般真挚、纯洁的心灵;但同时他又很复杂,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克里斯朵夫就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形象。

一、真诚的音乐家

勿庸置疑,克里斯朵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从他幼儿时的听觉感官被唤醒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与音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岁月就等于音乐的浪潮。音乐是他呼吸的空气,是他生息的天地。他的心灵本身便是音乐。他所爱、所憎、所苦、所惧、所希望,又无一不是音乐。”[2]272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是排斥一切虚伪、丑恶以及矫揉造作的。他对于音乐的挚爱与政治无关,与舆论无关,与所有外界的造势无关。他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力量、人性回归以及内心世界的坦诚。所以对于很多人一直都在争论的克里斯朵夫与贝多芬的关系问题,笔者是这样认为的:罗曼·罗兰所要展示给读者的就是一个通过音乐去追求真善美的音乐家的形象,并进而揭示出“心灵”与“艺术”的关系,所以这一形象究竟能否在现实中得到“对号入座”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再深究下去了。即便作者的确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塑造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艺术形象,后者身上所背负的文化符号、精神价值也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但除去一切的物质力量后,我们看到的克里斯朵夫终究还是一个只信仰音乐的虔诚的教徒,他用音乐去表达、去追求、去反抗,甚至最终去妥协。他生命的内核就是他所挚爱的音乐,说他是一个最真诚的音乐家,这一点应当是无可置疑的。

音乐是克里斯朵夫的生命。终其一生,他与音乐为伍,以逃避现实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少年时代就从德国到法国以及欧洲各处流浪,为自己挚爱、为自己的心灵-音乐寻找心中的理想之地,但都因自己的理想人格与各个地方的肮脏的现实无法结合而四处碰壁;最后他到了瑞士,隐遁山林,在大自然里获得了精神的安宁。他既没有通过个人的行动去消灭巴黎艺术界那有如“广场上的集市”的现实,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追求永远自由的灵魂使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痛苦,走向了生命的澄明之境。在这一方面,哈姆莱特、维特、浮士德已经开创了此形象的先河——他们都是理性化的理想主义者,都是通过行动追求内心和谐的人,但他们无法改变现实,所以他们一直探索的都是自我征服之路。这一类型的“局外人”都有着理想气息,有些孤独和骄傲,但是在现实中又感觉不那么真实。到了20世纪,罗曼·罗兰用他对英雄的全部热爱与激情塑造了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个音乐天才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乐观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

二、不完美的英雄

把克里斯朵夫称为“英雄”,绝不是因为他有过多少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壮举,也绝不是因为他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过人的胆识。恰恰相反,克里斯朵夫是苍白的、虚弱的;换句话说,他从外形上是完全不符合普通人对“英雄”的理解。然而克里斯朵夫又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在那个人是神明的附属物时代,他以非传统的方式用音乐呼唤着人性的解放,他的英雄气魄就来源于他的反抗、进取与超越。

如同他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一样,克里斯朵夫是绝不允许自己与周围的社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他通过顽强的抗争,冲出了贫穷的市民阶层的狭隘,突破了德国小市民庸俗、虚荣、麻木、鄙陋氛围的窒息,挣脱了上流社会冷酷现实与金钱关系的束缚,超越了当代欧洲文化的传统与现状。他在无知、愚昧、偏执、狂热、暴虐、委琐、自私、盲从的阴暗社会里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与信仰,他在权力、政治的高压下仍旧敢于不迎时尚,抗拒潮流,表现出强悍的个性和铮铮的铁骨。“不自由,毋宁死”。克里斯朵夫身处腐朽混浊的世界,却超脱于普遍堕落和道德沦亡之上。为了维护灵魂的自由,彰显生命的张力,他与假恶丑做着毫不妥协的斗争。正如文中所说:“飘渺的雾,贫血的谎言,没有阳光幽灵式的思想,使他浑身冰冷。他迸发着全部的生命力向往太阳。”[3]如果说传统概念里的“英雄”更多的是解救人类肉体上的苦痛的话,那么克里斯朵夫则是人类灵魂与精神史上的英雄。外界的障碍,环境的丑恶,非但不能使生命萎缩,反而激发出更加炽热的光芒——这就是克里斯朵夫作为一个英雄所表现出的强者意识与气概。

罗曼·罗兰在他的《名人传·序》一文中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除仁慈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志。”显然罗曼·罗兰认为英雄必须要品格高尚,而且不一定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在他看来,一个人尽管地位寒微,穷愁潦倒;尽管孤立无援,屡战屡败;但只要他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他在为正义和自由而战,那他就是英雄。因此,罗曼·罗兰丝毫不想把克里斯朵夫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救世主形象,是克里斯朵夫的“精神救世”让他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又一个“英雄”。在物欲泛滥,沉闷腐朽的时代,克里斯朵夫在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中,经过贫穷与功名的捶打和真诚的引导,跳出物质名利的囹圄,获得了选择了永不倦怠的探索艺术与民族精神的道路。与过去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主人公不同,克里斯朵夫不单纯是作为被批判的社会的对立面出现,他一方面勇敢、尖锐地批判现实,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追求着崇高的人格力量。克里斯朵夫的身上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的伟力,他靠着自强不息的力量,从许愿当英雄上升为竭尽所能,从否定一切上升为客观评价,从追求表现自我的艺术上升到点燃别人的灵魂,从但求得到最低限度的友情上升到志同道合、灵魂渗透的友谊,从迷惑感官的情欲上升到富有诗意的爱情。克里斯朵夫在不懈的精神追求中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他用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力量和热情照耀和温暖着周围的人,使他们走出冷漠、狭小的逼仄心灵,逐渐充满理解和关爱。

克里斯朵夫也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作者自己也一再表明了这一观点。他在《卷十出版序》中写道:“我写下了快要消失的一代人的悲剧。我丝毫不想隐瞒这一代人的缺陷和他们的德性……”作者所选定的主人公是个“我只知道音乐”的艺术家,这就使他塑造的英雄首先就具有一种智慧力量方面的畸形性,这也是克里斯朵夫表现出很多不足的深远根源之一。克里斯朵夫既是一个“超人”,也是一个凡人,他有自己的情欲,有自己的过错,有内心中的软弱、矛盾与痛苦。可是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种种的不完美,克里斯朵夫的形象才更加真实和完整。

三、人道主义的代表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而来的,在古罗马时期被理解为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所谓人道主义,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生产性的爱,以及生命的意义必须要复归到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观念。《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人道主义的一曲赞歌,认识了人道主义就认识了《约翰·克里斯朵夫》,也认识了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书中,作者并不把有灵魂的人看成是个体,让个体的人在和环境冲突中以悲剧的形式,即以人的个性被毁灭来维护人的伟大价值和尊严。他是让世人携起手来,共同和环境作斗争,去战胜无边的苦海。因此小说主人公个人奋斗精神的出发点便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不是为个人,而是为拯救人类于苦难之中而奋斗。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提到,克里斯朵夫一直在追求灵魂的独立与自由,但我们也必须注意这一点:独立≠孤立,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从克里斯朵夫的生命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命是所有和他发生关系的生命表现力的总和;而其他所有和他发生过关系的生命,也带着克里斯朵夫所表现的生命力的痕迹。这种深厚的人道主义观念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比如克里斯朵夫同安多纳德的偶遇,同苏兹老人的长谈,同奥里维的友谊,同葛拉齐亚的爱情……都让我们看到这个表面看起来孤独而没有交流的天才,他的成功也必然与其他生命密不可分。克里斯朵夫的形象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种哲学原则:生命的息息相关——不仅生命力的表达本身需要其他生命来承受、容纳,而且生命价值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与其他生命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克里斯朵夫无疑又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

同时,作者通过对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人道主义者形象的塑造,次第展开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评价:“先天”蕴藏着民族的力和美的优秀的女性路易莎和葛拉齐亚;随波逐流,为情欲和时尚所淹没的女性阿达和弥娜;努力与环境抗争想改变自己命运,把握自我而痛苦挣扎的雅葛丽娜和阿娜;默默在痛苦中寻找信仰,寻找实在的生活的人的代表亚诺太太和西杜妮。作者通过对不同性格命运的人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苦难、奋斗和乐观精神。这就使得小说在揭示与探究当时社会的主文化层的同时,也触及到了亚文化层,如女性的生存境况,涉及到了性别问题。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欧洲以及罗曼·罗兰对这一背景下英雄主义的呼唤——时代需要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样的英雄,这样的人道主义者。这种对女性的关照,同样反映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罗曼·罗兰曾说:“我不知道欧洲和亚洲。我在世上只认识两个种族——向上的灵魂的种族,堕落的灵魂的种族。”罗曼·罗兰人道主义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主张各民族团结友爱,取长补短,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则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观念,成为一个从民族个体走向“世界公民”的人。克利斯朵夫出生于一个德国小城,那种闭塞的空气使他窒息,如同关在笼里的困兽,他犷野奔放的激情之火一天天熄灭。而每个人都陶醉在自己伟大力量的幸福之中,宣讲着理想和胜利的泛滥的理想主义,则更让他无法喘息。克里斯朵夫看透了德国人的虚伪,他恨这种理想主义,于是他跳上了开往法国的火车。初到巴黎,克里斯朵夫对这里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混乱。这里充斥着大量的音乐会,但内容却少得可怜,且都散发着一种脂粉香味,华而不实。与法国的接触,让克里斯朵夫重新认识到德国的伟大。法国人的混乱和对命运的屈从使他开始意识到应该尊重德国人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在研究了德法之后,克里斯朵夫又去研究意大利。意大利纯洁而美好的理想主义热情深深地吸引了他。这儿既没有德国过于普及的理想主义所造成的浮夸,也没有法国因泛滥了的自由而引起的艺术中个性的消失,这里有的只是安宁平静的气氛和彻底迷恋传统的温情。在这种环境中,克里斯朵夫开始尝试把德国的深奥、神秘的思想,意大利的热情温存的曲调,以及法国细腻而丰富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平静的岛》和《西比翁之梦》。这位桀骜不驯的青年人曾满怀偏见去审视民族,然而,“一切民族都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备尝痛苦,也使他受到恩惠;一切民族都使他感到失望,也使他受到赞扬。他日益清楚地认识了他们的面目。在他旅游结束时,一切民族对这位世界公民来说,都不过是灵魂的祖国,而这位音乐家幻想创造一部崇高作品,一部伟大的交响乐,在那里,各民族的声音摆脱了刺耳的不和谐,而以最动听的人类和谐响彻云霄”[4]。这种民族间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罗曼·罗兰的民族大同思想。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为人道主义者的代表,作为罗曼·罗兰的“代言人”,处处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髓:对博爱人生观的宣扬,对结合着基督精神与一切正直思想的宽容的向往,对诚挚友爱的追求,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济世方案的探讨,对缔造全新社会与全新文化的憧憬,对个性发展与社会义务相结合的重视等等。正是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使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温馨动人的篇章,也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高尚博大的风格。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充满了艺术气息、思想文化内涵、人格精神、人道主义热情的不朽之作;克里斯朵夫也是一个洋溢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的不朽的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既是一部发散出浓烈的文化艺术气息、闪耀着智慧灵光的小说,同时又是一幅生活的画卷,一组人物的雕塑。因此我们可以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每一次阅读都必然会引发新的情感体验与价值探讨。

[1]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回忆录[M].金铿然,骆雪涓,译.宁波: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48.

[2]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M].袁俊生,汪秀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罗曼·罗兰.名人传[M].傅雷,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189.

[4]斯·茨威格.英雄交响乐——罗曼·罗兰[M].姜其煌,译.长沙:湖南文艺社,1993:148.

Immortal“John-Christopher”

LIANG Yan-jun1,WANG Yu-ping1,LIU Yi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2.School of Art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100,China)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an appraisal and analysis of the image John-Christopher from idealism,heroism,humanitarianism and other aspects.And it emphatically elaborates the time significance and value,from the humanitarianism spirit,which is represented by John-Christopher.

musician;hero;humanist

I106.2

A

1009-315X(2011)06-0592-04

2011-07-09;最后

2011-09-22

梁艳君(1963-),女,吉林通榆人,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朵夫罗曼罗兰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想象的空间与经验的几何
致罗曼·罗兰
罗曼·罗曼: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还有一只鸡
A Warrior as well as Idealist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