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但丁作品中对“人”的解说

2011-08-15 00:42张春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但丁中世纪

张春杰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略论但丁作品中对“人”的解说

张春杰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但丁在其作品中对“人”作出了深刻的解说,其中“地狱”被描述为人类偿还尘世罪孽的场所,“炼狱”是人类精神净化的过程,“天堂”则是人类道德升华的目标。以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为背景,考察但丁关于人性高贵的观念与当时西欧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以说明他在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启蒙意义。

但丁;作品;人性;道德;中世纪

《神曲》自1307年问世以来就被认为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西欧社会变化的缩影,而且“很久以来就是一切西方国家每天的精神食粮了。”[1]309其中,地狱讲的是尘世间人的罪行与上帝救赎;炼狱代表了人的精神净化的艰难过程;天堂展示了获得上帝救赎的灵魂的幸福。在《神曲》的开篇,但丁就将自己置身于代表人类精神迷茫的“幽暗的森林”[2]中,以“比死还痛苦”[2]隐喻人类精神净化与道德升华的艰辛,以闪耀的“群星”[3]隐喻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但丁以古典文化与理想的人类道德为依据,判定了其“三界之旅”中的罪与罚。但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他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理解,进而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

一、确立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

但丁通过对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变化与基督教神学观念的抨击,确立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在中世纪,西欧处于基督教会和世俗君主的严密统治之下,以追求上帝之爱与天堂幸福为主的基督教神学观念是制约人的精神桎梏,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基督教神学与对上帝承担的世俗与宗教义务,教会关于上帝之爱与天堂幸福的基督教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观念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4]。到了中世纪晚期,在西欧其他国家有组织地向近代转化的同时,意大利社会因教会与世俗君主之间的斗争动荡不堪,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与蒙昧主义学说中脱离出来。同时,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业的繁荣和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和教会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会在鼓吹盲目信仰天堂幸福与上帝救赎的同时,也深深地卷入到世俗利益的争夺之中。结果是,教会的说教与基督教神学观念开始失去吸引力,人们放弃了教会关于人在精神上盲目信仰上帝救赎和天堂幸福的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说教,开始从自身存在和当时社会现实出发看待一切。但丁通过对基督教神学观念的评判和人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得出了从人出发看待一切的观念,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独立的精神世界。

但丁在他最早的成名作《新生》中,就是以一个理想中带有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人的形象,述说他对爱情的理解以及他遭受爱情抛弃之后内心的痛苦,其中展示的是人性的美好与尘世生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他抛弃了当时宗教文学创作中关于赞美上帝之爱与天堂幸福的模式化表述,开始以当时市民阶层使用的生动灵活的俗语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才有了在《神曲》的开篇,但丁以一个尘世中人的形象经历了代表人类道德升华与精神净化的“三界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见证了赤裸裸的人性与尘世中的腐败与教会的堕落。他通过尘世中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解说,展示了人性与人类道德的是人在上帝之爱与天堂幸福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精神净化与到的升华这个具有明显的近代精神的内容。

在《神曲》中,但丁更是从人性与人类道德的角度论证了,达到人类幸福与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是人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其中人类高尚的道德观念与高贵的精神品质是达到人的精神精华与道德升华的精神前提和物质基础。虽然其中的内容和描写方法等方面仍然带有浓厚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和旧时代特征,但是它的内容已经脱离了中世纪教会的学说和基督教神学观念的精神桎梏,并将人性与人类道德作为评判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准绳。对此,艾利克·奥巴赫(Erich Auerbach)认为,但丁作品中“无论是神学著作,还是艺术史方面的研究都包含有对人性的解说。”[5]

二、证明了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

但丁通过对人性就是按照理想中的人类道德看待一切的说明,证明了尘世中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由于受到西欧当时出现的近代文化因素的影响,但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与旧时代文化的影响,从人的精神与道德观念出发观察当时的社会。但丁重点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意义与人类道德的社会功能,并把人描写成具有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并能够按照人的本性去思考与行为的积极的社会存在。他所塑造的人的形象均是以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与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为前提,将人塑造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人,他的目的在于赞美人性的高贵与人类道德的尊严。

但丁对于人类道德的关注导致了他在描写人的形象与内心世界的同时,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他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在《神曲》中,他违背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将人描写为愚昧无知的行尸走肉的一贯做法,而将人描写为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的客观存在,同时将自己描写为人类道德的代言人。在他经历“三界之旅”的过程中,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人性的优劣,从而完成了将人的形象由一个只能在精神上无限敬仰上帝与天堂幸福的消极的客观盲目存在到一个具有积极的思考与行为能力的社会性的人的主动形象的转变,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是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与高尚道德观念的社会存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但丁还将其作品中的各种灵魂、魔鬼和天使都描写成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道德观念和自由意志的人的形象,以说明他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理解。在《新生》中,当他看到他的梦中情人贝雅特丽齐时,禁不住“内心狂跳”,既想接近她,但同时又很胆怯,而这时贝雅特丽齐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上帝的声音一般”甜美。在贝雅特丽齐面前,他没有主动上前说话,而是在内心祈祷上帝能够听到他的心声,并将这些“温柔的想法”传达给贝雅特丽齐。再如,在《神曲》中,当他看到贝雅特丽齐时,就仿佛看到“来自天堂的光线”照到他的心里而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能按照贝雅特丽齐的话去做,同时内心充满了受人摆布的喜悦。但丁的这些表现也许会使读者联想到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对于盲目无知的人的描写,但是这时的但丁已经不是教会眼中的人,而是处于爱情之中,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幸福与快乐的人。在但丁看来,这恰恰是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与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人的表现。

三、树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

但丁通过对理想中的人性与人类道德的解说,树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由于当时西欧出现的近代文化因素的影响,但丁对于人的解说并没有停留在评判人性与人类道德的层面上,而是通过对二者的探究说明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人类的美好未来。关于人是宇宙的中心的认识是当时的人们对上帝之爱理解的表达,同时也代表了当时西欧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但丁所要说明的观点。基于此,但丁将当时西欧出现的一切近代因素都与人联系起来,认为这些因素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在《新生》中,但丁就是以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的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三界”中的灵魂和天使的,而且他面对的是那些已经获得了上帝救赎的灵魂和幸福的天使。这种将尘世中的普通人与上帝与天堂并列的隐喻表达方式在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中十分罕见,因为按照教会的宣传,人是愚昧无知的动物,只能在精神上匍匐于上帝的脚下,接受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教会的指令,而没有与上帝讲话的资格。但丁关于人的论述突破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开始以一个与上帝平等的人的形象解说当时西欧社会中发生的一切,这不仅代表了当时的人关于人性与尘世生活的理解,同时也预示了西欧社会的发展方向。关于这一点,丹尼斯·哈伊(Denys Hay)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I-talian Renaissance i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一书的序言中作了十分明确的说明:“关于造物、救赎、人的堕落和基督赋予信徒神性的允诺,这些论点已经简单地构成了所谓‘人的文艺复兴哲学’的基础。在谈到宗教信条——无论哪一种信条时,人显然是处于整个画面的中心。”[6]

但丁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经常将他对人性的理解置于他关于天堂与尘世生活组成的整个画面的中心。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成为人类社会与尘世生活的主要形象,同时能够从人的角度去解说与上帝和天堂有关的一切。这样,他关于人与社会的解说就建立在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与人类具有美好的未来这个带有明确的近代特征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上。如上所述,在《神曲》的开篇,但丁是就以一个尘世中仍然活着的“真人”的形象经历人类死后通往天堂的“三界之旅”的,其中表达的是当时“社会变化的图景。”[7]。在这个过程中,但丁是以与上帝平等的形象直面人类的苦难与幸福,从而展示了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与独立的精神世界的近代意义的人的形象,其中表达的是当时的人们关于人与社会变化的理解与观点。对此,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认为:“即使没有《神曲》,但丁也会以这些青年时代的诗篇划出中古精神和近代精神的界限,人类精神在向意识到它自己的内在生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1]307

在《论世界帝国》一文中,但丁通过对人类未来的构想,将处于世界中心的人作为决定尘世幸福与社会变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并按照他的理想对当时人的堕落与西欧的腐败进行了激烈抨击。在构想人类幸福的过程中,但丁从对尘世生活的目的在于获得和平出发,证明了人类的未来只能借助于一个统一于一位仁慈的世界性的君主之下的大帝国来实现,同时以当时西欧的社会现实与人类道德为基础,证明了实现世界帝国的意义。在谈到实现世界帝国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时,但丁没有从教会关于上帝救赎与天堂幸福是人类的精神主宰这个观点来看待尘世幸福,也没有从尘世幸福是上帝之爱与天堂幸福在尘世间的体现来说明这个观点,而是从人类生活的目的在于获得人间和平与实现上帝的正义的角度论述了世界帝国实现的途径在于,每个人都能够从人性与人类道德出发行事,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丁在解除人的“罪恶感”的同时,还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通过对上帝的人性的解说,构建了他想象中的上帝,并将上帝塑造为具有人性的客观存在。这样,上帝开始以人类的引领者与关爱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上帝成为完美的人性的代表和尘世生活中的一员。人也抛弃了道德上的负罪感,从而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以隐喻的方式对此进行了说明:“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上帝按事先设想的模型创造的作品,上帝永远是世界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通过认知上帝而将上帝吸引进自己灵魂的狭小范围之中,也能够通过热爱上帝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上帝的无限之中,这就是尘世幸福。”[1]517

由此,但丁将他对人的理解移注到他的作品中,以隐喻的方法表达了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理想。他抛弃神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会剥夺了人性,淹没了人在尘世中的地位。在当时西欧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人性得到张扬和表达,二者间的矛盾促使但丁思考人的地位与未来,其中反映的是中世纪晚期西欧最早觉醒的市民要求获得精神自由与思想解放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虽然但丁以其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关注与解说成为他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观念的分水岭,但是他关于人与人的理解还没有超越当时社会发展的范畴,也没有克服中世纪教会关于人性“恶”的基督教神学观点。他在赞美人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与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对于人性的评判是从人性恶的角度作出的,而没有认识到人性与人类道德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JACOB 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M].London:George G.Harrap&Co.Ltd,1982.

[2]但丁.神曲·地狱篇[M].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3]但丁.神曲·天堂篇[M].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2.

[4]HEARNSHAW F J C.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Some Great Medieval Thinkers[M].London:George G.Harrap&Co.Ltd,1923:107.

[5]AUERBACH ERICH.“Figura.”In Scenes from the Drama of European Literature:Six Essay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60.

[6]HAY DENYS.Italian Renaissance i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2.

[7]TIERNEY BRIAN.Rights,Laws and Infallibility in Medieval Thought[M].Lexington:Variorum,1997:57.

On Man in Dante’s Works
ZHANG Chun-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Dante made a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man in his works,in which the hell was where man repaid his wrongdoings in the secular world,that purgatory was where man purified his mind,and the paradise was where man upheavalled his spirit.This paper traces Dante’s notion of man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stern social development to exhibit his social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with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times from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late Middle Ages.

Dante;works;man;morality;the Middle Ages

I109.3

A

1009-315X(2011)06-0596-03

2011-06-28;最后

2011-08-30

大连民族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096412)。

张春杰(1966-),男,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欧中世纪思想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但丁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年老的画家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彝族民间长诗《阿左分家》和《赛玻嫫》简论* 1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