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昆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系,湖北十堰442002)
若以18世纪中叶作为手工业设计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分水岭的话,世界现代工业设计时至今日已历经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美各国在发展过程中虽也出现过反复,但总体趋势是向前的,两百多年来工业设计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而且发展一度陷入停顿状态,整个20世纪70年代除了政治宣传画之外,中国的设计基本一片空白,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走上发展正轨之后,中国的现代设计才开始正式启动和高速发展。因此,从起步阶段,中国现代设计就落后世界一个多世纪,经过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的发展,虽在现代设计的各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设计水平。但客观地分析,这种整体设计水平上的差距依然存在,按照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水平和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速度,这种差距应该在20—50年之间,在某些设计领域,“中国设计”还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某一个人或某一家企业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现代设计之所以形成目前这种发展状态,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主观因素的制约,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第一,正当世界主要国家正致力于现代设计发展时,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这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造成中国现代设计落后于世界现代设计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现代设计是在现代工业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中国恰巧缺乏这片土壤。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揭开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发明蒸气机,1807年和1814年富尔顿与史蒂芬孙分别发明汽船和火车,推动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到来。从1765年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取代了工场和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与此同时,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地的产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国家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相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虽然具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早在15世纪后期已开始萌芽,并在其后两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发展异常迟缓。这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造成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使生产规模总是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其次是封建统治阶层对工商业的限制,使工商业难以自由发展。再加上在意识形态方面,封建社会长期提倡“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思想,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也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当中国社会面临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时,西欧资本主义已经走在前面,随之列强开始侵入中国,面对入侵,清朝廷也曾派遣留学生赴欧洲和日本学习先进的制度与文化,但这种学习与交流毕竟只局限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在社会上并未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国实际上已丧失了发展机器化大工业的契机,列强也不允许中国发展壮大。“工业革命……是由设计产生的,而且又反过来给设计创造了新环境,促进了新设计的出现,作为设计文化由此步入了一个围绕着机器和机器生产的新时代,称为‘工业设计’”。中国既没有产生工业革命的机械设计,更遑论围绕着机器和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设计。
第二,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天朝上国”这样一种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发展现代设计的最大阻力,直接造成中国现代设计落后于世界现代设计的局面。其次,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一个观念,就是自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仅一切人理建构是优于一切,而且实际的物质生活之所需也无待外求,外人则必需中国的货物。这种天国型模的世界观造成中国文化不以平等看待外国,即令到了鸦片战争前后,还是把这种观念扩大应用于西方人。勒托雷说中国与最大多数其他文明国邦比较起来,是在孤立状态之中。莱特也说“由于中国是在相对的孤立状态之中,中国在技术、制度、语言和观念上都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自我满足感……”因此,“中国自十四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的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个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然而在这同一个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与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剧的改变。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这些事变,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孤芳自赏的状态,对其它文化持轻视态度,对文化交流的立场也以拒斥为主。自清后期到改革开放的近200年来,“中国一切重大困难都是从文化出了问题衍生出来的。”这句话应该也适用于解释中国现代设计何以落后这个问题。“五四运动”使“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国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强盛,制度上必须建立民主国家,经济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但这种认识始终停留在意识层面,中华民国和国民政府的建立使一切成为泡影,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间,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无暇顾及设计的发展。
第三,丧失自信,缺乏内省,盲目崇洋,无视创新,则在现实上将中国进一步拉进现代设计后进国的行列。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上的复苏,使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海报设计极具中国特色,适逢欧洲波普运动,中国的海报设计特点与欧洲战后激进的民众情绪相一致,甚至领导了欧洲海报设计的潮流。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工业、科技革新日新月异,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使得现代设计重新获得发展的土壤;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加强了中国与其它设计强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中国人可以洞察到最新的设计动态和设计发展趋势;同时国内的设计教育也高速发展起来,培养了一批批年轻而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现代设计迅速崛起,距离现代设计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设计方面做的更多的是模仿和抄袭,少了自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形式,特别是少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深究,而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对那些设计强国的优秀设计形式的考究上,这样的做法不免舍本逐末。在这方面,日本设计的发展历史很值得我们探讨。“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针对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轨并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并存,同样得到发扬光大。日本在这方面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样板。”
中国现代设计之落后于世界现代设计尚有另一重要原因:中国设计的普及教育过于落后。其实,近20年来,中国的设计专业教育已经接近世界水平,国内专业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也日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点从国内大专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屡屡在国际设计大赛(如德国红点设计奖, iF concept award,台湾金犊奖等)上获奖即可发现,也可从社会上的职业设计师、设计团队或设计公司开始承接境外的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以及动画设计上窥得一斑。然而在设计专业教育得到高速度高水平发展的同时,设计普及教育却并未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造成中国国内的现代设计一直以来都是靠一条腿走路。设计普及教育的落后造成客户和受众的设计品位普遍偏低,优秀的设计方案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实施。而设计普及教育落后的根源又在于中国国内教育机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迟滞不前,从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比例逐渐缩减,技能培训的内容日益增加,大众只对能够谋得生存的知识、技能感兴趣,而对哲学、文学、美学等能够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嗤之以鼻。
要解决中国现代设计水平落后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现代设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工业是现代设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并且现代工业掌握着设计—制造链的核心技术。工业基础雄厚了,设计才会有用武之地,大展拳脚。其次,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支持。相对于自然科学,人们对人文科学接受的更自然、更快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从各个层次普及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和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升民族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创新意识,因为不断创新才是现代设计持续发展的内驱力。第三,强化科技研究并应用先进科研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先进设计才具备付诸实践的物质基础,否则,方案只可能停留在设想阶段。现代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只是做式样创造,现代设计可能从结构、从材料、从工艺等各方面彻底颠覆上一代设计,因此,脱离现代科技而进行现代设计无异天方夜谭。最后,必须发展商业和繁荣市场经济。现代设计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商业发展了,市场繁荣了,设计的需求才会上涨,设计的供给才会旺盛。设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会反过来刺激商业和经济的增长。
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将引领设计吗?两年后的2005年,《商业周刊》用《中国设计》一文做出了中国创新设计正在崛起的判断。相信,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企业的大力推动,设计界的不懈努力,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跻身于设计强国之列。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朱铭,荆雷.设计史[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4]http://liuxiaobin.cai.sw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