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队伍的领导力量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

2011-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1年35期
关键词: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帝国主义

王 慧

(吉首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1.革命队伍的领导力量及其参加革命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人们深受震撼,“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①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无比沉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那么,爱国者们是如何走上革命之路的、队伍又是如何形成的?大家的理由各不相同。

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还有新知识分子。

1.1立宪派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始出现,他们大部分出身士绅,从小受的是封建式教育,在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后,他们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需求,但是君主专制制度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对昏庸的清政府甚为不满,但又惧怕革命打破一切,损害自己利益,所以从支持君主立宪,到为立宪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摇旗呐喊,他们一直在争取稳妥,避免革命,只是到了清政府镇压国会请愿运动,建立皇族内阁之后才对清政府绝望。

请愿活动失败了,他们由寄希望于清廷转而主张推到内阁,为此奔波努力,汤化龙“自鄂入京,发汉口时,送行者达万人”,汤“演说至愤激,誓不获所求不止”。②在北京举行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的第二次会议上,湖北议员胡瑞霖指出:“现在一切政治中心在于内阁,须由此处着手。若不以推到内阁为先决问题,则其余皆无讨论之价值。”③全体议员均为赞成。1911年在清政府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后,立宪派非常失望,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的“希望绝矣”,“救亡之策穷矣”,④得寻求出路。是反清还是拥清,立宪派的内部发生了改变,一部分立宪派人与革命党人已达成默契,“文职的、军事的上流阶层逐渐产生这种信念时,他们准备,一旦革命来临,就唾弃满清王朝,支持革命事业。这种支持,对于革命事业的成功来说,是绝对不可少的”。⑤

可是要指出,立宪派的转变关键在于,革命的风暴已开始刮向全国,清政府成了众矢之的,上层资产阶级生怕站在革命党人的对立面会会损害自身利益,遂决定和他们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开始有限度的合作,就如张謇所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保持君主制度,将“不能解纷而途以延祸”。⑥

1.2革命派

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的封建文化影响较少,而西方民主主义文化较多,他们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渴望建立西方那样自由民主的政府。面对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们逐渐看清了清政府的丑陋面目,把重点放在了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目标上,在革命宣传上着力突出“反满”。“反满”本身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可在当时却反映了人们的主要想法:清政府如此卖国,对帝国主义摇尾乞怜,不顾广大人民的意愿,把主权领土拱手相让,根本原因是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毫不关心汉族人民的利益。有这种想法的占大多数,从而在“反满”被提出后,一呼百应,成为当时爱国运动的主要口号。

但是,“反满”太过片面,不少革命党人认为只要“排满”,“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⑦忽略了对帝国主义的攻击,这是因为革命派政治上是软弱的。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本质也予以了揭露,却没有勇气反帝反专制,在1901年革命派的早期刊物《开智录》,发表了题为《论帝国之前途及二十世纪世界之前途》的文章,鲜明地指出:“今日之世界是帝国主义最盛而自由败灭之时代也”,“今世界之帝国主义”,“及强盗主义也”。⑧1903年的《浙江潮》指出:“经济上之竞争,其祸乃更毒于政治上。何以故?譬之是犹人也,朝割其一手,夕割其一足,其人必痛,而其惊醒也易,而其反抗之力大,而其人犹可以复生也。若举全身之精血而吸之,其犹茫然皇然莫知所由,未几乃病瘵以死矣。此言其术也。若夫于政治上,则未有经济之权既占,而政治上之权乃犹能以人者也。盖其资本所在之地,即其政治能力所到之地,征之于近代,历历有明征也。”⑨可程度仅限于发表文章。他们不敢直接面对帝国主义,生怕触及帝国主义的利益遭到打压,加上对帝国主义存在着幻想,这给革命埋下了隐患。

1.3新型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的革命队伍中更多的是大量新型知识分子。从洋务运动开始,出国留学的风气日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介绍外国文化的报刊流行,以留学生为中心,大批学习了外国知识的人形成了一个新的集团,他们在政治上无疑更有活力,数量也远比民族资产阶级来得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呢?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生产链中,没有和资产阶级存在雇佣关系。即使其中有些人受雇于资本家开设的企业,也只是脑力劳动者。相反,他们很多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反资本主义的痕迹,在日本或欧美的留学经历、在学校学到的先进知识,使他们对资本主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无休止罢工、号称民主的议会选举充斥肮脏腐败,这给背井离乡、渴望寻求救国存亡之道的青年们当头一棒,原来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许多问题,“资本主义是美好的”不是肯定句而是疑问句。那么其他的思想潮流会不会更好点呢?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撰写了《革命军》的邹容,在书中大力鼓吹资本主义共和国,可是,不久之后就说《革命军》已成过去式,现在他要写《均平赋》,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又如刘师培,在日本期间,看到了日本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种种阴暗面后,寻求其他方法,后来受到了无政府主义的启发和影响,走上无政府主义者的道路。无政府主义就是否定任何形式的国家主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幻想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完全平等和绝对自由的社会。那时,知识分子中或多或少都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章太炎就幻想过建立一个“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世界。还有以章炳麟、邓实为代表的国粹派。国粹派宣扬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不能把国家之衰败归咎成文化是糟粕,他们认为文化是国家之本,“欲谋保国,必先保学”,⑩痛斥当时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号召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中有的人也看到了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11]国粹派虽然对革命持积极态度,可是它忽略了文化中存在的封建性的糟粕,一味鼓吹传统文化好。章炳麟曾说:“我们今日崇拜中国的典章制度……那好的,必定应该顶礼膜拜。”[12]他神往于贞观、开元之治,认为专制制度甚至比立宪会议要好。对于诗歌,他认为越古代的越好,汉魏六朝之前的都是最好的,他自己的诗也大都仿照汉、魏以上的写。这种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批判历史遗产的关系,在客观上又配合了封建守旧派和君主立宪派的需要。另外对西方文化又盲目地鄙夷排斥。辛亥革命后,国粹派逐渐蜕化为复古保守势力,阻碍了革命的发展。

当时的新型知识分子受到各种学派的影响、再加上求学之路的不同际遇,思想上千差万别,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更是各不相同。但是,因为都有着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富强的国家的共同愿望,他们暂时抛下己见,站在了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阵营一边。

2.失败的原因

革命即将展开,革命党人信心满满,对未来盲目乐观,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孙中山说:“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13]黄兴也认为:“同盟会无事可为矣,以后再不问党事,惟当今个人天职,报死者于地下耳。”[14]武昌起义的迅速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革命还没结束就开始了争权夺利,问题接踵而来,他们没有办法或者说不知道应该采取那种策略,内部开始分化了,一些革命党人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以清帝退位、建立民国为条件,逼迫南京临时政府将政权交给了袁世凯。

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其领导力量矛盾重重,充满了对立和分歧。

2.1立宪派与革命党人的重新对立

立宪派在武昌起义胜利后不久,就背叛了革命,对革命党人他们积极拉拢,在上海光复后不久,就派人到武汉去见黄兴,劝说他在上海组建政府,企图对革命加以控制,谋取利益。在他们的活动下,不少刚产生起革命之志的立宪派人纷纷转变。直到最后,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究其原因,是在清王朝覆灭后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权,他们和孙中山截然不同。立宪派希望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并代表立宪派的意志的人物,只有在这种人物的带领下才能稳定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他们反对孙中山的民主观念,认为人民民智未开,还不能实现民主;他们拒绝把权力交给人民,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对权力不能放弃并且蔑视人民。

2.2革命纲领上没有达成一致

首先,孙中山想要建立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制度共和国,但是很多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缺陷,反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其次,在“三民主义”的民生纲领上,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这一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这一理论是为了防止地主占据大量土地,从地租及地价增长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解决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力,以防地主少报地价。它是一个温和、折中的改良方案,期望能解决封建土地制度。可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和封建主义关系密切,有保护封建的土地制度的利益需求,这就使得他们不会赞成这一纲领。此外,那些坚决拥护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革命党人,也不想看到中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

2.3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益

武昌起义的胜利以超出革命党人预料的速度到来,使得他们原本就乐观的信心更加膨胀,他们开始急于结束革命,希望尽快品尝胜利的果实。可是现实恰恰相反,革命队伍内部出现矛盾,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他们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上永远不可能长期坚持,在袁世凯窃取政权后,这一点体现得格外突出。当时,各省的革命党人纷纷参加投资活动,如黄兴、宋教仁等人就充分利用社会地位投资各种实业。为了保持一个稳定的发展实业的环境,他们极力避免战争,并附和大独裁者袁世凯所谓的“南北统一”政策,在袁世凯严令南方裁兵之时,黄兴当即通令南方各省革命军严加裁汰。这种态度,他自己也说得很明白:“起义光复之人断无佣兵自卫之举。嗣因北方猜忌环生,不审内容,每多臆测,以为南方存此机关,势同树敌”,“不如将留守机关早日取消,可使南北嫌隙尽泯,庶几行政统一,民国基础自趋巩固”。[15]

2.4帝国主义对经费的限制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反帝的革命纲领,因为革命党人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企图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他们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一场快速的起义,短短几十天,南方半壁江山就被革命党人占有,继续革命、建立政府,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财政需求,可当时国家穷困,海关又被列强牢牢控制,革命党人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革命之前,革命党人的经费主要由募捐、发行债券、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借款而来。革命之后,募捐、发行债务所得寥寥,主要依靠的是借款,他们曾拟将招商局抵押,但被招商局的大多数董事拒绝,表面上董事们是不赞同以国家重要的事业团体为抵押向外国借款,实际上,他们是不愿以自己的财产为革命军做抵押,“负债者固然是革命党,但该局一旦承认以其财产充当抵押,则今后对其产业即不能自由使用,且平日之营业活动亦必受束缚”。[16]革命党转而寻求列强帮助,在招商局还没有明确反对作为抵押时,革命党人曾有意和日方谈判把招商局出售,日方极为动心,可是英国看清了革命党经费的情况,英国驻日大使在访问日本外务省时,声称:“上述借款之一部分,无疑将提供革命军作为军费使用,希望贵国政府加以制止。英国政府将继续尽最大努力制止本国财团向官、革双方之一方提供借款,确信贵国政府亦应采取同样措施。”[17]日方从而放缓了收购的步伐。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清楚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窘迫,“革命派无钱支付军饷,所以他们很想使那些事情立即获得一项结果”,[18]“(南京临时政府)可供行政管理的税收甚至不够支付各部总长的薪金”,[19]“革命派首领们进行军事的和政治的斗争的主要困难是款项问题”,[20]等等。帝国主义看得如此明白,所以,临时政府展开的一系列谈判活动几乎一无所获,哪怕他们以转让满洲为条件,以全国赋税为担保。因为,帝国主义已经找到了新的利益代言人。相对于孙中山,袁世凯是一个对列强毕恭毕敬,和革命党人矛盾尖锐的人物,这正是列强们最需要的,他们相信,“在袁世凯的领导下,一个假的共和政府政府将出现。它能以高压手段在表面维护宪政下,类似墨西哥的地亚士(Diaz)政权,维持治安”。[21]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乎的是对新政权的可操纵性。在借款无望之下,孙中山不得不接受议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革命果实被窃取了。

3.结语

一个零散的、不团结的、没有共同认可的革命纲领的队伍就这样分崩离析了。没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问题来临时,他们没有解决的决心,自身的软弱再加上外界力量的阻挠,这个队伍的组成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但我们也不能否定辛亥革命的积极方面,“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22]它使民主的概念第一次得到了大范围传播,这是巨大的思想解放。最重要的是,人们在失败中学习,开始探索最适合中国的出路。

注释:

①吴玉章回忆录,2.

②汤化龙行状.蕲水汤先生遗念录.

③直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8.

④谘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国风报,2,14.

⑤[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174.

⑥张謇.辛亥九月致内阁电.张季子九录·政闻鲁.

⑦胡汉民.胡汉民自传,61.

⑧国魂篇.浙江潮,1:13.

⑨飞生.俄罗斯之东亚新政策.浙江潮,1:1.

⑩拟设国粹学堂启.国粹学报,26.

[11]五无论.民报.第16号.

[12]演说录.民报.第6号.

[1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4]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近代史资料,1956,3.

[15]黄兴.致中央及各省通告解职.远生遗著,Vol.1:8-9.

[16]有关于招商局内部情况的报告.日本外交文书选译:353-354.

[17]内田外务大臣致伊集院驻清公使、山座驻英临时代理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择:361.

[18]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择(下册):383.

[19]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择(下册):454.

[20]黑德爵士的备忘录.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择:466.

[21]驻伦敦代办顾尔门上帝国首相柏特曼何尔味公文.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史料选择.商务印书馆,1960,Vol3:214.

[22]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10-10.

[1]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胡绳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冯天瑜,贺觉非.辛亥武昌起义首义史[M]史学五种(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谢远学.狂潮[M].中国百年风云(1900-1999)系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帝国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另类审问之“求你别死”
商人为何与革命对立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革命的帽子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