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富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1)
一部《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之所以历久不衰,为大众津津乐道,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描写了众多智谋过人的谋士,他们各为其主,奇计迭出,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文学历史历来就有臧否人物、品秩高下的传统。小说虽然没有明确把众多谋士,特别是几位主要谋士贴上1、2、3的标签予以轩轾,但根据各自所占的篇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评价,仍可以看出他们的智谋是有高下的,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等。
说诸葛亮为超一流的谋士,恐怕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司马徽说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徐庶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单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名实相符,完全配得上这一赞誉。
诸葛亮的智谋首先体现在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眼光上。未出茅庐,天下大势,已然了然于胸,于刘备三顾茅庐之际献上著名的《隆中对》。借用书中一句赞语: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的智谋在军事指挥上表现最为出色,也是其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在任军师期间,他指挥或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如博望坡之战,火烧新野,乌林之战,智取南郡、荆州、襄阳,等等,皆是料敌如神,战无不胜,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谋士,诸葛亮不仅谋事、谋人,同时还谋天。“草船借箭”后,诸葛亮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样一来,“草船借箭”和后来的“借东风”,便少了许多神秘和玄妙色彩,而多出几分科学成分。
诸葛亮的命运可以说就是刘备阵营的命运。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被人打得东奔西窜,到处寄人篱下。自得到诸葛亮做军师后,言听计从,战无不胜。仅有一次一意孤行,没听诸葛亮的苦谏,执意伐吴,替关羽报仇,结果就被东吴打败,导致白帝托孤,一命呜呼。诸葛亮之于刘备,诚如刘备所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真是水与鱼儿的关系。他是刘备阵营的灵魂,他一死,蜀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在艺术的世界中,诸葛亮绝对是一个超一流的人物、出类拔萃的谋士。其风度翩翩,加上其智慧,其对刘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几乎就是一个完美型的人物。实际上诸葛亮是不可能有书中写得那么神奇的。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正是批评小说把诸葛亮的智谋描写得过于夸张。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所谓“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结果。
能够紧随诸葛亮,可称得上是一流谋士的要首推郭嘉。郭嘉三十八岁病死后,曹操“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38回)赤壁惨败后,在酒席上,“操忽仰天大恸”,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 痛哉,奉孝! 惜哉,奉孝! ’”(50回)
为死去的一介谋士两次大哭,这在曹操是绝无仅有的。郭嘉之所以在曹操的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从征十有一年,多立奇勋”(33回)。
郭嘉的过人才华在第18回初次展现。郭嘉为曹操献上了精辟的“十胜十败”之说,使曹操坚定了与袁绍决一雌雄的决心。建议先除去吕布,去掉心腹大患,被曹操采纳。献计决河水淹下邳,最终除掉了吕布。之后又是郭嘉的话,坚定了曹操先打刘备的决心(24回)。郭嘉的建言,为曹操与袁绍决战扫清了外围障碍,从而为最终战胜袁绍创造了条件。
郭嘉在曹操肃清袁绍儿子等残余势力上,建议缓急兼用,显示出过人的才智:“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为曹操赞赏,后果如其言。
郭嘉最令人叫绝、击节赞赏之处是在曹操西击乌桓之役中,临死前留给曹操的书信,寥寥数语,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借公孙康的刀杀掉了袁熙、袁尚,从而圆满完成此次出兵辽东的任务,最终统一了北方。
综上所述,郭嘉在曹操除吕布、驱刘备、灭袁绍、定辽东的几大战役中,屡献奇谋,功勋卓著,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第一功臣。
作者虽然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来写这部小说,但对郭嘉却不吝赞美之词:“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对曹营中的一介谋士如此加以褒扬,这在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郭嘉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郭嘉是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谋士。
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他劝曹操趁天子蒙尘,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为曹操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4回),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立下了首功。荀彧的建议,真称得上是“不世之略”。
荀彧在曹操与袁绍逐鹿中原的大战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袁绍尤其是其手下谋士和武将的分析精辟,博得曹操大笑曰:“皆不出旬文若之料。”使曹操坚定了与袁绍决战的信心(22回)。
官渡之战初始,曹操形势不利,“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荀彧回信,分析形势,劝曹操坚持。“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事情果如荀彧所料,许攸投曹操,献计劫乌巢烧粮,一举败了袁绍(30回)。可以说,曹操官渡之战能取得胜利,荀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荀彧不仅具有战略眼光,在具体的战斗上,也能料敌而胜。荀彧从风向和吹折旗的颜色正确判断出刘备晚上要来劫寨,使曹操做好了埋伏,大败刘备(24回);谏曹操不可轻敌刘备,曹操不听,果然失败(39回)。小说中有诗赞道:“文若才华天下闻。”充分肯定了荀彧的才华。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彧应是仅次于郭嘉的第二谋士。
贾诩的人生经历比较复杂。一开始在阵营上属于董卓手下将领李傕。他的才华在第9回初次展现: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等四将听其言,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进入长安,控制住了朝廷,又听其言,大败西凉军;为李傕设计,毫不费力,除掉了樊稠(10回)。
贾诩做张绣的谋士时,为张绣献计,大败曹操(16回)。南阳城之战和安众之战,充分展示了贾诩料敌如神的本领。特别是安众之战后贾诩对刘表说的一番话,颇具曹刿论战的神韵。
面对曹操和袁绍的同时招安,贾诩当面扯碎袁绍书信,斥退来使,劝张绣投降了曹操。当时袁强而曹弱,贾诩能不被表象迷惑,帮张绣做出正确的抉择,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23回)。
成为曹操的谋士后,贾诩的杰作是第59回献反间计,抹书间韩遂,使马超和韩遂互相怀疑,结果被曹操大败,奇之又奇,“使得曹操抚掌大喜”,堪称经典。
贾诩先事李傕,后从张绣,终依曹操,出谋划策,料敌制胜,展示了高超的智谋,是三国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关于徐庶的才能,程昱对曹操说:“十倍于昱。”评价颇高。徐庶被刘备拜为军师后,连败曹操大将曹仁三次,设计取了樊城。但徐庶在书中属于昙花一现式人物,由于他早早地离开了刘备,并且立誓“终身不(为曹营)设一谋”,因此其才华得以展现的机会不多。但赤壁之战中,他一眼就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书,庞统的连环计,若非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话,恐怕小说就得重写了。徐庶在书中露脸虽不多,但仅凭此一件就足可位列一流谋士之首。
程昱的才能在第19回得以初次展现。程昱献计,把吕布困死在下邳,为曹操除掉吕布立下大功。他在曹操灭袁绍的战争中也立有大功。第31回,献上“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绍,继官渡之战后,再次重创了袁绍。
曹操能够暂时得到关羽,也是靠了程昱的计谋。第25回,程昱的计策使关羽进退无路,最终不得不暂归附曹操。又举荐关羽斩颜良,一箭双雕,差点使刘备被袁绍杀掉。
赚徐庶到曹营,也是程昱的计谋,使刘备顿时“如失左右手”(36回)。虽说是小聪明,却也令人叹服。
赤壁之战,程昱曾先后两次提醒曹操提防火攻,可惜都被自以为是的曹操忽视。曹操华容道能够脱险,全赖程昱一番话提醒。危急关头,程昱抓住关羽性格为人的特点,帮曹操脱此大难,立下大功。
程昱献计,使孙权和刘备火并,结果加速了周瑜向刘备讨要荆州的进程,从而导致三气周瑜,东吴损失了大将,孙刘两家的关系严重受损(56回)。
综上所述,程昱足可位列二流谋士之首。
庞统给曹操献上的连环计,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战胜曹操的关键一计。鲁肃说其连环策 “成第一功”(57回)。小说为此专有一诗称赞:“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对庞统在赤壁之战中的所起的巨大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庞统的结局是悲惨的,在落凤坡中埋伏,死于乱箭之下。取西川的重任,最终还得靠诸葛亮来完成。书中虽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语,但从书中两人的实际表现来看,庞统是不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不仅如此,他与郭嘉、贾诩等人相比,也逊色许多。除了献上的连环计外,几乎再无所作为。
究其原因,一是可能与他的长相有关,其貌丑,加上又不谦虚,结果是孙权不用,刘备一开始亦不予重用。第二个原因可归结为唯心的“命”。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有的人时人公认才华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就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庞统应就属于这种情况。时也,命也。
李儒在阵营上属于董卓一方,是小说中冠以“谋士”之名提到的第一个人(3回:“卓婿谋士李儒”)。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同时也是董卓的高级谋士和帮凶。和前述几位谋士相比,李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负面形象,可谓是坏事做绝,但作者也并未因此否认他的才智。董卓得诏提兵向洛阳进发,听了李儒的建议,差人上表,名正言顺,果然图成大事(3回);董卓弃洛阳去长安途中,听了李儒计策,大败曹操的追兵,使曹操险些丧命(6回);董卓听从李儒建议,假天子之诏,和解了袁绍和公孙瓒(7回)。
董卓事业上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李儒的出谋划策。董卓对李儒,可谓言听计从。仅有一次例外,没有听从李儒让他把貂蝉赐给吕布的建议,以致触怒吕布,中了连环计,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可见李儒对董卓的不可或缺性。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上兵伐谋。”即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谋略胜敌。《三国演义》上述几位主要谋士把这一军事思想发挥到近乎极致,而这也是该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以上分三等简要介绍了不同阵营的几位主要谋士,至于这些阵营中的其他谋士,以及其他阵营的谋士,比如袁绍阵营的田丰、沮授等,东吴阵营的张昭、鲁肃等,刘表阵营的韩嵩等,由于在重要事件中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故在此不予一一评述。另需说明的是,本文入选谋士的标准,皆是为各自的主人出谋划策,而非统帅三军、独当一面型的人物,像司马懿,智谋颇高,但与蜀汉对垒时,他是统帅,故不把其位列谋士行中加以品评。
以上几位谋士的结局或命运大都不太好:诸葛亮是因为鞠躬尽瘁而累死的;郭嘉是三十八岁病死于征途上的;荀彧是因触怒了曹操服毒而死的;徐庶是由于立誓“终身不(为曹营)设一谋”,而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湮灭无闻的;庞统是三十六时死于乱箭之下的;李儒是因为助卓为虐,最终落了个被缚市曹斩首;陈宫是由于宁死不降曹操,从容引颈就戮的。这几人中只有贾诩和程昱结局比较好。乱世之中鲜能善终,亦是常事。
另外,从各阵营优秀谋士的数量上看,上述几位主要谋士中,曹操一方最多,可谓人才济济;而刘备一方诸葛亮虽近神人,但仅靠一人,毕竟孤掌难鸣,难以为继。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在三国中曹魏阵营实力最为强大,使得以其为基础的西晋政权能最终统一天下,而蜀汉成为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