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语域理论的应用分析*

2011-08-15 00:43陈坚杨玉芹
外语与翻译 2011年1期
关键词:语域语体译文

陈坚,杨玉芹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0000)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语域理论的应用分析*

陈坚,杨玉芹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0000)

语域理论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要素。从语域理论的视角,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丰富例证,研究探讨了如何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域对等,以求达到用译文表达原文的意义,又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

语场;语式;语旨;语域理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语域

关于语域的定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国外的语言学家主要以里奇,斯波斯基和韩礼德为代表。里奇和肖特在《小说风格》一书中指出,“语域这个名称通常用来表示非方言式的语言变体,如正式语与非正式语、口头语与书面语以及不同题材的语言”[1]。斯波斯基认为,“语域主要与职业、行业或行话有关,主要表现为专业术语”[2]。韩礼德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语域是由与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语场、语式、语旨的意义——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是“因使用而造成的不同”[3]。国内的语言学专家以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以及侯维瑞为代表。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指出:“我们讲的和写的语言将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4]。侯维瑞认为,“语域是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语言变体,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5]。由此可见,虽然语言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探讨语言问题,有着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与诠释;但是,他们在语域理论上所取得的共识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语言是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

二、语域理论与翻译

(一)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学派在研究语言时特别重视语言发生的环境即语境的作用,认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和解释。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研究语言时把语境分作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两大类。前者指讲话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后者指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韩礼德将这两个概念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语言系统是一整套讲话者可选择的系统。文化语境是决定这套可选择系统的环境;而情景语境则是对这一系统所作的某一具体选择的环境。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即讲话者在该文化中所能说的话,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实际说的话。文化语境由无数具体的情景语境组成,而情景语境可归纳为数目不多的几类。情景类型决定着语言实际运用的范围,而且情景类型的改变会引起语言的变异,形成各种各样受语境因素支配的语言变体,即不同类别的语域。

韩礼德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语言发生的环境、谈话的话题以及参与讲话者的整个活动(如政治、科技和家庭事物等);语旨指参与讲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包括它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说话者的态度和想要实施的意图等,体现在语篇中就是指语言的正式程度(如亲密体和随便体等,实际是双方关系的反映);语式指的是语言的交际渠道以及语言所要达到的功能,包括修辞方式,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情景语境的这三个变量决定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ideational)、人际意义(interpersonal)和语篇意义(discourse)。这三种意义同时在词汇、语法层上得以体现[6]。概念意义通常在句子的及物系统(transitivity)和单词的词汇意义以及各种语言结构等级上的逻辑关系中得到体现;人际意义通常在句子的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系统以及词汇的态度意义和语调系统上得到体现;语篇意义通常在句子的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声调群中的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和句子以及比句子更大的单位间的接应(cohesion)上得到体现[7]。语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分析某一具体语篇时,为了根据语境来理解和解释语言及其特征,它才属于某一语域,才具有意义。“语域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特定语篇产生的背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情景角度分析语篇构建的得体性[8]。但是,语域并非不可捉摸,在任何一个语篇中都可以找到具体的语域标志。

(二)语域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包含语言形式的转换和语义内容的传达。而翻译的第一要旨是要做到“信”,即忠实于原文。而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译者不仅要把原文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或感情色彩传译出来,更要保证译文与原文在文白程度、语体风格等方面相一致,即达到语域的对应[9]。为达此目的,就要求译者根据原文上下文的情景,选择与原文语体相当的译文。

值得指出的是,韩礼德等人发展语域理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来指导翻译实践,而是为了发现制约语言变体变化的一般规则,进而了解什么样的语境因素决定什么样的语言特征。然而,语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使它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实际上,翻译与语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将语域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描述某些超语言因素的规范,帮助我们在翻译中成功地实现“意义转换”[10]。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这就涉及两次交际过程。第一次交际过程发生在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要求译者全面了解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意义、交际意义、语篇意义。在第二次交际过程中,译文读者参与其中。此时语域的三要素中某一要素或是更多要素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会对译者的翻译产生影响[11]。也就是说,译者面临两个任务:“第一,作为读者,他必须对源语语篇的语场、语旨、语式在篇章、句群及信息单元等语篇基层上的具体体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更为重要的,他必须对译语语篇的相应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源语语篇之处,有清楚的了解”。

三、语域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制约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向其人民代表所做的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总结过去一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就,部署针对中国国情的大政方针、基本国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倍受世界瞩目。但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却很有难度。首先,它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对译文准确性的要求极高,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甚至国际关系,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其次,不少中国特有的新提法、新概念不断涌现,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第三,行文结构和用词极具中国特色,也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12]。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做到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篇的情景语域的对等。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要反映原文的语域特征,使其能适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域,使两种语篇能在同一情景语境中起相同的作用。因此,翻译政府工作报告这种多重风格特征的文体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保持和谐,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能因此顺利地获得大致相同的理解和感受,最终实现其目的。

(一)语场对应

语场指在交际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以及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其中语言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活动的主题[6]。语场决定交际的性质,构成话语的主要范围,并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性质,构成话语的主要范围,并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因此主题对语域选择的影响直接地反映在词汇的运用上。

例1原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

译文:we will expand coverage of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focusing on coverage for employees in the non-public sector,rural migrant workers,farmers whose land was expropriated,people with flexible employment arrangements and freelancers.

例2原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译文: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with remuneration linked to output was a great invention of the Chinese peasants.

例1选自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例2选自十四大报告。上述两个例句中均出现了“农民”一词,但是对该词的翻译却大相径庭。比如,例1原文中两次出现了“农民”一词,其译文中则是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该词。“农民工”一词中的“农民”译成了“rural”,而词语“农民”单独出现时,则译为“farmers”。但在例2中,“农民”一词则都译成了“peasants”。其实,十四大报告中,五次出现的词语“农民”均被译成了“peasants”。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种变化呢?因为翻译往往不能总是固守某种译法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peasant的意思是(尤指昔日或贫穷国家的)农民,小农,佃农,这显然与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太符合;而farmer的含义是农场主,农人,这和汉语中的“农民”一词并不完全吻合,但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很难找到对等词,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或许将来会有更好的译法出现。

(二)语旨对应

胡壮麟,朱永生等学者认为,“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交际过程因参与者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不同会产生新的语域”[4](p175)。参与者也会因此而使用不同的句型和语气。

语言学家Joos提出五个等级划分,称之为五种风格,即冷漠体(frozen)、正式体(forma1)、商量体(consultative)、随便体(casual)和亲密体(imitative)。每种语体都有各自的语法和词汇特点,体现不同的亲密关系。一般而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权改变原文中已有的语旨基调。亲昵的谈话不能译为严肃的说教,正式场合的讲演也不能译为街头巷尾的俗话俚语。译者首先应根据原文的语域确定其语体,然后再在译文中用相应的语体特征表现出来。

例3原文: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译文:On behalf of the State Council,I now present to you my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for your deliberation and approval.I also solicit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report from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例4原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译文:Let us rally closely around the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Hu 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work hard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and one mind,greet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brilliant achievements,and courageously forge ahead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上述两例的话语与一般的发言词不同,其语气庄重,是一种书面语言的口语化,一种规范的口语。但是这两个例子也略有不同。

例3是代表会议下级对上级说话的口气,尊敬、客气、有礼貌并使用了“请”字,其译文在语气和用词特点方面与原文很好地保持了一致和对应。在用词方面,原文的词语“审议”,译文则是“deliberation and approval”与之对应;原文中动词短语“提出意见”,译文则是“solicit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与之对应。由此可见,原文的正式语体在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对应。

例4是代表个人用上级对下级的说话口气,带指示性,号召性,其结构是让我们……,其用意是号召受话者按照该话语的指示付诸实际行动并拉近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距离,使后者更易接受该话语。为了更大程度地与原文保持对等,译文使用了“Let us”结构,而不是“let’s”。这是因为前者包括受话者和演讲者本人在内,后者只是指受话者。显而易见,前者更能使演讲者拉近与受话者的距离。

(三)语式对应

语式指的是语言的交际渠道以及语言所要达到的功能,包括修辞方式,主要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语式体现了语篇功能。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原文的语式,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语式[13]。原文的口语体不可译为译文的书面体,反之亦然。

例5原文:通过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社会消费的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译文:By ensuring that al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ully and properly execute their functions,we will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and increase enterprises'confidence in investment,individuals'confidence in consumption and people's confi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例6原文: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

译文:These achievements signify that we have taken new and solid steps along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y have greatly fortified the courage and strength of the people of all our ethnic groups to surmount difficulties and will definitely encourage us to bravely forge ahead on the new historical course.

上述两个例子均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该话语的说服力度,体现了其正式语体。

在例5中,译者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了译文的说服力度。另外,其译文也使用了一些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如“investment”,“consumption”,“development”,词性的转化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正式语体。

在例6中,原句中以“这些成就”引导的三个分句,在译文中则是两句话与之对应,且只凸显了第一个信息“这些成就”,紧随其后的两个信息重复部分采用了“代词替代”(代词“they”代替)和“省略”两种方法。笔者认为译文未能再现原文的正式语体,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文的正式性,因此,建议译文应以“these achievements”做为主语,后面紧跟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从而体现原文的正式与严肃性,译文改译如下:

These achievements signify new and solid steps we have taken along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ve greatly signified the courage and strength of the people of all our ethnic groups to surmount difficulties and will definitely encourage us to bravely forge ahead on the new historical course.

四、结语

由此可见,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语境理论包含于语域的理论之中,它是语言使用者与语境的各个方面互动的结果,在翻译实践中关注语域的对等或对应问题;实际上就等同于实现语域理论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统一构成语域的整体概念。可以说,语场在词汇语法层面上侧重于对词汇的选择、及物关系和语言结构等级的逻辑关系的不同选择上,而选词的规范,正式则在语旨上体现出来;如语式在词汇语法层面上主要表现在对主位结构、衔接和信息结构的不同选择上,口语与书面语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规范正式程度,这或又是指语旨的体现,反之亦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使译文能够较好地体现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就有必要重视实现两种语言文字语域的对应与对等。

[1]Leech G N,Short M H.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Longman,1981.

[2]Spolsky B.Sociolinguis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4).

[7]陆文静.论语域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8]章远荣.语篇的文体分析、语域分析和体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7,(3).

[9]刘昌武.翻译中的语域对应[J].上海科技翻译,1995,(3).

[10]周俊清.试论翻译中的语域取向[J].中国翻译,1996,(4).

[11]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2]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4,(1).

[13]蒋冠玉,龚晓斌.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语域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

2011-01-19

陈坚(1965-),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语域语体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