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急重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

2011-08-15 00:44:50戴德威刘春艳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护患医护人员家属

汪 琳,戴德威,刘春艳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北武汉 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医疗帮助的同时,更应该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变“只见病、不见人”的服务意识为“关注人、关心人”,从维护患者生命安全与促进健康的角度来考虑诊疗护理方案,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护患之间彼此信任、密切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身理上与心理上的共同健康发展。近年来,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在急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病人家属的行为表现及自控力各不相同,对于情感表现过于悲伤的家属,对病人会产生负向心理影响,然而,乐观积极向上的病人家属会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带着健康的心理去接受治疗。因此,做好急重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急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疾病治疗的转归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患者做好精心的基础治疗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病势危急,护士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急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一、患者方面

1.心理特点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件等超常的心理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无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干预。针对急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

2.临床护理

由于急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干预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使患者有亲切感。急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患者有信任感。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对患者要高度同情,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于患者。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准确感知患者的情绪,了解患者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对急重症患者,无论后果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家属方面

1.危重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分析

(1)悲痛、忧伤心理。当家属看到病人病情加重,危及生命时,心情极度悲伤,痛哭流涕、捶胸顿足,有的甚至歇斯底里。

(2)忧虑、烦恼心理。对于某些家境贫穷,但又希望尽最大能力挽救亲人生命的家属来说,在悲伤时又多了几分忧虑和烦恼。

(3)激动、急躁心理。对因意外伤害而危及生命的患者,特别是中、青年病人,由于突然变故对家人的打击很大,其家人急切希望挽回病人生命,恳请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最好的抢救治疗及护理措施时,会产生一定的激动、急躁心理。

(4)认可心理。对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家属经历长期照顾,感受病人的痛苦,希望能摆脱痛苦的折磨,当病人生命将要结束时,内心虽然悲伤,但以认可的心理接受事实。

(5)不满心理。某些家属对抢救工作缺乏理解和了解,以致对医护人员的抢救治疗工作不满意,产生不满心理。

2.危重病人家属心理干预措施

(1)增强家属的自控力。当医生为病人下了“病危通知书”且向家属讲明疾病的严重性时,有的家属极度悲伤或失去自控力,失声痛哭。这种情况对神志尚清楚的病人会加重心理负担,间接影响病情,对我们抢救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以高度同情心来安慰患者家属。语言平和,避免使用伤害性词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使其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对病人病情的恢复也充满信心,更好的配合抢救治疗工作。

(2)得到病人家属的充分信任。在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工作的同时,随时向病人家属讲明所实施的抢救方案、抢救过程、用药及各种抢救仪器的应用效果,使病人家属充分体验到抢救工作的迅速、及时、细致、有序及有效,以取得家属的信任。避免因病人家属对医护人员工作不了解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与患者家属的关系。

(3)避免家属进一步受刺激。对过度悲伤的家属,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期间将其安置在抢救房间以外的环境,使家属避免看到抢救过程中病人应用的机体介入性治疗而产生刺激。

(4)做好死亡病人家属的心理干预。经过抢救无效,宣布病人临床死亡时,是家属悲哀高峰期,医护人员应理解他们,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场地让他们发泄悲痛,使他们不致过度压抑悲痛而产生身心疾病,帮助他们尽快度过悲伤期,接受现实,成为“坚强者”。

三、小结

总之,做好急重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满足患者需求,提供热情、周到、细致、耐心的服务,进而融洽护患之间的沟通,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护患关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医护人员全方面的观察了解其心理,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异常,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回复正常;并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温馨、整洁的治疗休养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花最少的钱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治疗,使健康者保持健康、患病者恢复健康、伤残者保持最大的功能、临终者得以安宁的死亡。

[1]李永鑫,李艺敏,白杨.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4):232-234.

[2]杨玉萍.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

猜你喜欢
护患医护人员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4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