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珍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兰州730070)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辨析
王正珍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兰州730070)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运用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缘故,人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使得二者的区分不是特别明显。本文立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区分,分别论述了二者的概念及其特征,重点分析了二者的异同点,最后以二者之间的契合为落脚点作了详细论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大学生
在信息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成为了学者、教育者、高校、社会等的共同呼声。隐性思政教育以其自身的“隐性”特征活跃在思政教育的前线,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隐性思政教育的运用,将其作为传统灌输教育的有益补充,用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隐性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是“隐性”的,即教育对象至始至终未意识到教育者的参与、教育内容的显现、教育目的的存在,由教育对象自己认识教育的内容,自己采取措施,自己掌握理论知识,自己评价此次教育活动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这就成为完全的自我教育过程,难道说隐性思政教育就是自我教育?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虽然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点,但它们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
隐性思政教育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向、教育内容等寓于一定的环境或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全然不知,而只是凭兴趣、个人爱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受特定教育。其具有思政教育普遍具有的平等性、灵活性、渗透性等特性,同时又体现了思政教育方向性、民主性、主体性、渗透性等基本原则。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为依附性。隐性思政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通过载体来实现其教育的目的。没有载体的存在,隐性思政治育就无从感知、认知、行之、悟之,教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其次为愉悦性。隐性思政教育将教育目的、意向深藏在教育载体之中,载体的生动、活泼性吸引着受教育者参与其中,这是受教育者主动的行为,所以他是以愉快的心情来接受活动内容的,从而逐渐产生各种感悟,慢慢内化为思想品质、性格气质甚至理想信念;最后为无痕性,即潜隐性。隐性思政教育是把教育者的教育意向、目的渗透或潜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中,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留下可见的痕迹,通过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达到寓教于不知不觉的境界[1]。
思政教育中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自觉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客观评价自己,主动地改正自己的缺点、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简化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把握、评价、调控、完善和超越的过程,即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五个过程。[2]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以追求自身的需求为动机而开启的,这种需求并不是物质性的低级需求,而是一种高级需求,即马斯诺需求理论中的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在较强自我意识支配下会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与矛盾,自然就会产生实现自我的需求,自我教育由此产生。
从概念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自我教育的特征:(1)一体性。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都是学生本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指导者身份而不是教育主体。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会同时扮演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以自身为教育主体,又以自身为教育客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认识、评价、调控、完善和超越;(2)自悖性。[3]虽然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理论基础很夯实,完全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条件,但时常会受到社会外界的干扰,自觉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很难坚持良好的自我教育,而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又是完全出于自愿、自觉、主动的,这就是矛盾的过程。(3)内向性。与传统教育外向灌输不同,自我教育主要作用力的方向是向内用力而不是向外用力,即主体的我向客体的我灌输,其本质是指向自身。
1.对传统灌输教育的态度相同。隐性思政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强调灌输教育的重要性。隐性思政教育的开展是以灌输教育为基础的,在灌输教育无法涉及的领域,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隐性思政教育是作为灌输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出现的,它没有否定灌输教育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弥补了灌输教育的缺陷。同样自我教育也是以灌输教育为基础的,没有灌输教育向教育对象教授的理论知识学生就不会意识到社会的要求,不会认识到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更不会去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2.教师作用相同。隐性思政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教师都起到指导作用。隐性思政教育中的“隐性”是相对学生来说的,而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教育者是有意识组织进行的,他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隐性教育的过程,以间接方式指导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主动接受教育内容,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3.学生的主观意愿相同。在隐性思政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都是自主、积极地参与其中的,没有任何被动因素。隐性思政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针对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特征产生的,它们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消除对思政教育的厌倦和排斥心理,自觉、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用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教育主体不同。虽然在隐性思政教育中教师处于隐性状态,这并不是说教师失去了教育主体的地位,相反教师仍然属于教育主体,学生仍然是教育对象。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等隐蔽起来,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更有效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隐性思政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教育者。教育者会根据教育目的择优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及其环境等各方面,进而提出教育方案运用于实践中使教育对象主动自觉地参与融入其中,并积极主动地对实践活动进行理解、筛选、吸收,从而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受到一定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而在自我教育中,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即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进行教育,具体阐述可见上文。
2.教育方式不同。隐性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将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隐蔽起来,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这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往往会达到显性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而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种教育方式首先是量的积累,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达到一定数量,足以引起学生对自我实现的渴望、追求;其次是度的把握,即学生在自己教育自己时必须审视自己,不能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而采取偏激的手段。
3.二者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不同。隐性想政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它不能替代传统的灌输教育,也不可能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它只是用以弥补传统灌输教育的缺陷,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自我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它既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论证的一句话正是对自我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地位的最高评价:“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208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讲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隐性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除了教育主体对隐性思政教育精细设计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毕竟学生的学习结果才是评价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根本标准。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育者设计的过程认真学习,进而将在无意识状态下掌握的思政教育内容运用到实践中,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会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自然而然得以增强。从整个过程看,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教师为其灌输理想,决定一切;其次,只有完成让学生自我教育的任务,才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否则,隐性思政教育对教育对象不会产生任何实效。
1.隐性思政教育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优化载体。隐性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对教育载体的的优化和创新来实现教育过程的,所以教育者特别重视对教育载体的选择和优化,同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起、开展也离不开教育载体,但凭借大学生自身能力还无法优化载体,只能运用隐性思政教育提供的优化载体进行理论学习、自我认识、评价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载体进行自我完善。虽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都属于内因,但内因是通过外因起作用的,在此外因就是隐性思政教育提供的优化载体,这些载体为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完成提供了动力、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2.隐性思政教育刺激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4]125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与基础,虽然大学生具备了进行自我教育的条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若没有外部条件的刺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很难完全觉醒的。这些外部条件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其教育环境,隐性思政教育正是对这些条件的不断优化,这些条件为隐性思政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刺激源。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隐性思政教育和自我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过程,它们之间没有等号,但在具体运用中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王正珍.无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179-181.
[2]冯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沿,2004,(3):77-78.
[3]平金虎,孔庆新.应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自我教育[J].决策参考,2004,(6):44-46.
[4]续润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自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0,(4):24-27.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elf-recessive Education Examination
WANG Zheng-zhen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F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pplication,people often confuse the two and make the two indistinctive.This paper,based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s of the two,analy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and finally makes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lations.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elf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
G643
A
1009—5128(2011)08—0045—03
2011—04—18
王正珍(1985—),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