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平
(黄山学院艺术系,安徽黄山245000)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探析*
张忠平
(黄山学院艺术系,安徽黄山245000)
《设计色彩》课程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以及色彩表现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造型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接轨,为造型基础通往设计之门铺平道路。当前情况下,《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纯绘画性色彩逐步转向创造性的思维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关于设计色彩教学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对《设计色彩》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真正使《设计色彩》这门基础训练课向着设计应用方向转变,并能更好的去为后续专业设计服务。
设计色彩;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思维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越来越关注,以及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日益提升。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改革,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就是不仅要使艺术设计对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良好地传承,而且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地发扬光大。因此,这也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随着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传统纯绘画性色彩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但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一些误区,即他们对设计色彩理论缺乏完整系统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设计色彩的形式,而不注重其目的和过程,对纯绘画性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混淆等。笔者多年从事设计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其课程的特点和经验并做了以下浅显的分析和思考。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对设计色彩教学进行新的认识和掌握。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施单一的色彩课训练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例如可作单一的色彩三属性训练、调性训练和构图训练等。单一的色彩三属性训练可让学生用一种色相、明度或纯度去推出空间,创造物形,同时学会把各种不同的颜色折合成各种不同的色相、明度或纯度,加深对色彩的理解。色调训练让学生画小色彩稿,而且可以让学生同时集中画几组不同色调对象的小色彩稿。可通过色调、形体和空间等去认识色彩,掌握画面调性。构图训练可让学生学会版面经营,提高学生的整体画面设计和控制能力。这样不但容易把握各种色调关系与设计元素组合关系进行系统的训练,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悟性”思维与联想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色彩的感与悟,培养了学生能够驾驭色彩的设计意图。
2.注重色彩教学中设计意识及创意色彩的培养
我们研究色彩,不单一是认识色彩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意识对色彩的反映[1]。创意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训练中要点重点,它是与设计最为贴近的训练内容。创意色彩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受,理解,研究,创新,是纯绘画技艺、综合材料应用和图形语言等多方面的延伸,其创新思路成为很重要的激发手段,并服务于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必须强调的是对色彩概念的“再理解”,使学生弄清楚色彩是一个系统、关联和互动的有机体,它包括从自然色彩的认知的客观色彩发展到主观色彩的心理显现,进而抵达纯色彩的象征与生理感互动。色彩教学不仅仅只注重“写实性”的“客观再现对象”的一种表现能力,而更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主观意识的艺术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设计创作的独立性”。
以往关于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分,没有系统、整体地对课程进行把握。这样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较为混乱,思路不够清晰、不缜密,在真正地运用时,却不能很好地进行灵活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应该突出整体性的教学观念,一改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当我们面对物象写生时,不管是人物、静体还是风景,都要有一个如何对物象色彩进行观察的问题,而这种观察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全局性、整体观念,认真观察分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物象的所有局部范围内的色彩,按照一定的比例统一在色调之中,以求各种色块间关系的和谐。因此,在对物象色彩进行观察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而并非是被动地去接受和描摹,或再现某种物形。例如面对喧嚣的城市的色彩设计表达时,要将思维转向物象色彩之间的色调组合及其构成之上。这就表明了在对物象色彩进行观察时,需要注意两点,即首先要使物象色彩对心理产生一定的作用,二是对其需要进行整体性地组合与概括。
设计色彩和其他色彩的精神、表现、审美都是由根本的区别[2]。由于设计色彩具有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相异之特征,因此它的教学是基于对理性色彩的变换,强化于对感性表现的传导性训练。我们知道,光是色彩形成过程中十分关键的因素之一,光线的不同、照射方向的迥异,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不同光束的投影及光的变化作用,这就带来了栩栩如生、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而且,由于自然界光束投射及变化的规律,各种物质的色彩也以许多种具有很强的规律展现于我们每个人的眼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束序列、对比色以及色相环上的临近色等色调的相加变化,以纯色等份相加任何一色的渐变推移变化。围绕着各种色彩的纯度、色相以及透明度的简便推移性等份变化等,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而出的色彩变换现象。由这种理性分析可知,可以较有规律地推导出色彩的变化原理及特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原理,可以首先作一张加白、加黑、加灰和补色互相混合的基本练习,使其增加理性变换上的感性认识。但是,纯理性的变换性练习往往容易对物象色彩的感性应变作用进行忽略。因此,在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地去让学生掌握物象色彩变化的规律及其特点,然后通过对色彩变换的整体关系中感性作用的把握,真正地领悟出实际的色彩理性变化原理。虽然物象色彩变换具有内在规律,但是在对物象进行实际的观察及把握的情况下,各种条条法则还是被人民总结和发现了,这主要是人们长期的实践的结果。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度各异,因此这就预示着各种色彩的新感性认识的出现。因此,在设计色彩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设计色彩教材中多结合些感性选题进行练习,对色彩定理中的感性作用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灵活的设计思路及设计兴趣进行激发。在设计中,追求和谐的色彩表达方式,但不否定和谐以外的色彩存在。因为和谐是视觉美的表达,而存在视觉反差的色彩应用于设计中,其强调的色彩则会带来强烈的信息传达[3]。
设计色彩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加强两种训练,即物象色彩的变调训练和命题训练,二者都是设计色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如何加强二者的训练进行阐述。
物象色彩的变调训练作为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色彩设计中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及理性思维。以改变物象色彩要素为前提条件,按照课题要求组合构成多个与自然物象色彩各异的色调,在这其中,带有色彩构成的理念,有一个色彩观念转换的问题。传统的设计色彩教学不能完全改变学生对色彩的依赖,而经过色彩变调训练就可以使学生摆脱对色彩的依赖,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色彩创造力及感悟力。在实际地练习中,可以由主观设定对自然色调进行改变,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将调和的色调变为对比的色调,将低纯度的色调变为高纯度的色调,将冷色调变为暖色调等形式。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变调训练,学生可以真正地对物象色彩有一个较为深刻地掌握。在练习之后,还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其中评定的标准就是看画面的色调关系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设计意图,且视其色调关系是否准确。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加强命题训练。经过色调训练之后,就可以针对某一主体进行色彩创作。在对色彩进行创作时,要求所创作的作品的主题要尽量明确,且保证题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画面要按照构图的要求,注意不同形状画面之间的形状、规格以及位置之间的变化,色调的处理应与构图的样式和谐,从建立主次关系、突出主题形象以及增强画面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设计与构思。而且,还应该要求所要创作的作品色彩协调,主色调突出,构图完整,创意独特,设计应用准确,使创作出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色彩命题训练时,要求学生对色彩的象征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色彩规律进行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规律对自然色彩进行整合及设计。而且学生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物象色彩的领悟、驾驭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个人审美能力。色彩是能表达情感的,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表达语言,色彩间的组合又有不同意象于神情,借助对色与形的选择、加工、整理,确定要表达的某种意念和愿望,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4]。
综上所述可知,设计色彩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大力地改革才能够得以快速地发展,才能够使学生对设计色彩课程有一个全局性地、整体性地把握。随着艺术设计朝着抒适价值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设计产品与艺术,设计过程与艺术创作的“姻缘”关系正在形成。总之,设计色彩写生与写实性写生有本质上的区别,若把写实性写生称为正常化写生,那么设计色彩写生就为反常化写生。写实性写生要求贴近自然,要尽量地对自然物象进行准确的描摹;设计色彩写生则恰恰与之相反,它主张的是不能对自然物象进行翻版,要以自然物象为基础进行再创造,这就完全提升了设计色彩的地位及目标。因此,艺术是精神的创造物,自然仅仅提供了一种模版,但是学生不能照搬这个模版,一定要在这个模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美的观念出发,变被动模拟自然为主动进行画面的组织,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取得创作的主动权,才能激发其创作的激情。
[1]曹军,王诗彦.色彩形态构成[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
[2]林家阳,鲍峰,张奇开.设计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鹏程,王炜.色彩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王磊,卢嘉.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011-04-11
张忠平(1966-),男,安徽明光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