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
(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多媒体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秦莉
(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多媒体;病理学实验教学;体会
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病理学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显著,也受学生欢迎。笔者现将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1 增强直观性和导视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理学实验课主要要求学生亲自从形态学角度观察病变器官、组织的大体和镜下变化。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较差,要让他们独立、准确地找出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变所在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观察切片时,有些镜下结构通过语言描述甚至在黑板上画图也很难使学生理解,而使用挂图又过于模式化,存在失真的弊端,加之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和相关的感性认识,因此,他们无法正确辨认组织,病变特点更无从观察和掌握,而教师要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时间又不允许,结果造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收效不大的局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一开始,教师先把本节课要观察的切片在大屏幕上示教一次,让学生有一个总体印象,避免学生在镜下盲目寻找病变,花费较多时间。普遍问题和典型结构可放在大屏幕上统一讲解。这样的实验教学避免了学生上课时的漫无目的和课后的一头雾水,使学习目的和观察对象更为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例如,浆细胞是一种常见的炎性细胞,它的典型形态特征是细胞核呈车辐状,核周有一亮晕。而对于从未观察过浆细胞形态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口头讲述和黑板画图都很难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浆细胞图像,而让他们从切片中迅速、准确地找出观察对象,就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具有典型浆细胞特征的组织切片示教给学生,避免学生在镜下盲目寻找,同时,典型切片的观察也可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并加深学生的印象。
1.2 加大信息量,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
病理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观察大体和镜下病变的基础上,更直观地理解理论课内容并清晰记忆和掌握重点病变。而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依赖实验室现存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这些标本数量有限且病变陈旧,学生很难清晰、全面地观察到理论课中所描述的典型病变,对他们掌握、记忆造成不小的障碍。而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肺淤血的大体和显微镜下病变特点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而实验室却缺少这一病变的大体和切片标本。实验课上不能亲自观察,学生很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多媒体技术引入后,教师可在课前从各种媒体上搜集肺淤血的相关图片,然后制成课件,上实验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这样,学生便可对这一重点病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将从网上及相关杂志上采集的最新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多方位、多侧面地观察同一种病变的不同特点,并能全面了解理论上所讲授的每一种疾病和病变,而不受现存标本的限制。这样,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巩固了重点、难点知识
病理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学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体将与实验有关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成课件,使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相结合、文字和语言相结合,让病理学不再枯燥,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血栓形成、栓塞、肿瘤的转移仅靠教师单纯地讲授、图示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做成多媒体视频动画,并配以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这些动静态素材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1)上课时,教师多数时间在注视电脑屏幕,减少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加上教室光线昏暗,学生看不清教师的表情、眼神和手势,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过程势必使课堂气氛沉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多媒体系统具有高科技性,要有相当的维护力度,而出现电脑死机、图片不显示、图像模糊等都会影响到教学。
多媒体技术作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尽管存在一定不足,但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G431
A
1671-1246(2011)16-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