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华
(茂名卫生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浅谈中职德育课改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周旭华
(茂名卫生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中职;德育课;教师;引领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有了新发展,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颁布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第三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职德育新课改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时代感,进一步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融入各门新课程中,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特点。
(1)中职德育新课改体现了新时期要求。本轮课程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等内容纳入了德育教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2)中职德育新课改突出了职业教育特点。新课改将原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并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政策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拒绝毒品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选修课。从德育任务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新课改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职业生涯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3)中职德育新课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没有教学方式的创新,“三贴近”原则就不能落到实处,德育课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模式进行教学,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仪式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
(4)中职德育新课改确定了评价与考核原则及方式。新课改强调教学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知、信、行3个维度评价。其中,尤其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日常表现。
(5)中职德育新课改加强了实践环节。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实践环节,还包括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外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岗位实习等。
2.1 社会变化对中职德育教师提出挑战
人类已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对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意义上,教师在知识能力和品德方面都应高于学生。而现代社会资讯的发达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更新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并不一定比教师少,教师已由信息独占者转变为信息平等享受者。现代中职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并且站在前沿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全面开放带来了多种文化,这虽然有利于中职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对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人生观极为不利。因此,教育的难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2.2 中职德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受教师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师生交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以顺应时代要求。
2.3 学科特性影响德育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
思想形成的规律决定了德育教师的作用不同于其它学科。德育教学大纲指出,新形势下德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道德教育,品质培养,“三观”树立,都不可能直接完成,需要学生经历“不知—知—信”3个阶段。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已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和法制、道德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道德知识和水平,但他们对德育课仍存在排斥心理,这就影响了德育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
新课改、新理念对德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表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因此,作为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应从重传授向重发展,重“教”向重“学”,重结果向重过程,以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新课改要求德育教师把师生活动、社区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讨论、辩论、收集、调查、走访、探索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辨认观点,以升华德育教学主题。
3.2 选取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
德育教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德育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多年来,德育教学内容陈旧,特定学科基础知识掩盖了时代性与针对性。因此,德育教师要选取与社会、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时,可列举贴近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德育教学充满时代感。
3.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多种需求,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应围绕学生安排教学,找寻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既是德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另外,教师还要协助学生做好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德育教学中,可适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发展措施”内容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调查研究:(1)准备工作:4~6人一组,结合专业拟定调研提纲,包括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证书级别及取得证书时间规定;本专业职业需求;岗位知名人士。(2)开展调研:选择典型企业进行调查,并书写调研报告。(3)小组交流:各组针对自身调研情况,交流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调研,让学生了解职业需要,对未来职业有所思考和准备。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又要防止为迎合学生需要而忽视德育理论教育的倾向。
德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年轻人热衷的“选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促进者和总结者角色,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解决方案进行概括,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观点。
3.4 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
德育教师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德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建立多元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教师可将时政演讲、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小组讨论、调查研究和课件展示等作为评价内容。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有多种途径,但不论何种途径,都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G451.6
B
1671-1246(2011)01-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