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远
(河南省医药学校,河南 开封 475001)
教材建设是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专业教材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基本保证。从培养和造就医药生产、经营、医疗等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出发,必须高度重视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和改革。
深化医药类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管理者和教师观念,是搞好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加强教材建设必须根据医药类中职教育特点,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创建与医药生产、经营、医疗等单位有效的“校企挂钩,互惠互利”双赢机制,从而全面提高师生操作能力,为专业教材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1]。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位必须把握以下基本特征:(1)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实用教育类型,不应把“对口招生”升大专、本科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2)医药类中职教育是直接为医药行业发展服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应围绕医药生产、经营、医疗服务等岗位人才需求进行。(3)医药类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劳动者。因此,医药类中职教育工作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应转变观念。另外,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医药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医药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师资建设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而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
从当今国内外职业教育大背景来看,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上来;从中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向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面向社会办学的法人实体转变;从重视课堂理论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能力培养转变。因此,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在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的同时,要根据生源实际确定理论深度,从而使专业教材更加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环节,融入足够的实验实训内容,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体现医药类中职教育特色。
多年来,医药类中职学校教材大多来源于3 方面:一是借用医药类大、中专教材。其弊端是内容偏多,理论较深,专业公式推导繁琐,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导致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动手能力不强且易引发安全、质量事故。二是延用医药类“本科压缩性”教材,体现不出医药类中职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自编教材。不足之处是转抄内容偏多,印数少、成本高,编写质量不高,印刷效果较差。
有的章节内容属被淘汰的检验方法、实际设备等,甚至还有一些是已被废除的医药法规。另有部分专业教材重复,内容脱节,如药剂与中成药教材的“药品调剂”内容,医药商品学与药理学教材中的“药品储存养护”。
实践实训内容应占有重要比例。然而,不少学校至今仍仅用一本实验讲义;其中有实用价值的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职业技能鉴定等实践课缺乏操作大纲、说明书以及培训指导书。已出版的部分教材也存在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衔接、不对应,专业课与基础课学时比例不当、前后内容错位等问题。
好的教材应紧跟医药发展新动态,在教材内容、形式结构、编写风格上不断创新。我校专业教师在编写《药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教材时,常把案例及商家成功经验等以“任务引领的目标教学”模式编入教材;教材中融入大量模拟招聘、服饰展示、语言礼仪、化妆形象等与岗位接轨的实践实训内容,颇受企业和学生欢迎。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要针对教学实际,让学生掌握并熟知医药行业的新产品、新设备,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岗位操作和应用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医药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医疗服务等用人单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技能型实用人才。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职业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从而促进了教学改革并提高了教学质量。
医药类中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的另一趋势和特点是:在内容上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将更多地向医药实训场所,如社区门诊、模拟车间、医药超市等延伸,使教材更加体现岗位职业性。
面对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类中职教育涉及很多医药法规、经济贸易、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因此,近年来编写的各类教材,将多种法与理、法与情、法与市场等理论与实际成功案例写入其中,使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经济活动及药事活动时,学法、执法、讲法、用法,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医药类中职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要针对医药单位用人岗位需求进行意向调查或召开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学生与专业教师联合座谈会,根据医药类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专业教材改革。通过教研活动,广泛讨论专业与基础课前后衔接及课时比例的合理性问题。挑选深资“双师型”专业教师与医药企事业单位高技能型人才联合编写系列实训技能型教材。
为更好地体现医药类中职教育特色,学校每年派专业教师轮流到医药生产、经营、医院、药检等单位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会实践。在提高专业教师动手能力的同时,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执业药师、执业医师等资格证。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专业技术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体现“做中学、做中教”,集知识性与趣味性、可操作性与新颖实用性为一体的教材深受师生欢迎。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专业特点强、学校急需而国内没有的培训教材,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编写,力求做到教材具有实用性、通俗性、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近年来,我们除了组织教师编写部分培训大纲、实训指导与第二课堂操作说明外,还编写了《实用中西药品500种》、《药膳基础知识》、《生活中的化学》等校本教材,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教材编写应注重各部门、各专业的协调和统一,使实践教学中师资、专业、教材三者相互促进和协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保证教材编写质量,以促进学校专业特色建设和繁荣发展。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
[2]林筱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示范性中等学校[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