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阳光体育”理念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塑造

2011-08-15 00:50耿廷芹路锋辉陈勇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质阳光

耿廷芹 路锋辉 陈勇芳

(1、长安大学 陕西 710064 2、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重庆 40003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等都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体质虚弱、肥胖、情绪抑郁等“文明病”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如何通过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塑造来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过滤以上冲击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成为新时期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1、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基于其环境特征、年龄特征等,其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呈现出主动性不强、易受他人影响、缺乏自制力等特点,据调查显示,在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抽烟、喝酒、熬夜、长时间上网甚至沉迷虚拟世界等诸多不良生活方式,并直接导致了学生抵抗力差、精神不济、课堂瞌睡、近视率升高等一系列危害学生体质健康的严重后果。虽然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环境氛围,体育作为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心理健康调适和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手段,其缺位也是造成不良生活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对其个人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困扰,对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2、“阳光体育”理念的提出

正是认识到青少年体质健康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5月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倡导,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开展实施。虽然三年多过去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尚未统一,甚至有部分体育工作者简单地将“阳光体育运动”简单等同于“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也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的偏颇。本文作者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必然要由诸多的活动作为内容、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支撑,但究其本质而言,“阳光体育”更是一种理念——从文化角度,其涵盖了近人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将“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蕴含其中;从内容而言,其涵盖课内外一体化的丰富性和立体性;从目的而言,其将健康体质和体育习惯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统揽其中,因此,如仅仅将“阳光体育”看作是一系列活动内容的堆砌,无疑是极大削减了其内涵,削弱了其在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中应发挥的巨大作用。

3、“阳光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塑造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纵览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现,一直以来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走路线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路线呈现惊人的一致性,即以竞技比赛为主。普通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体育生活方式的选择基本处于经费少、人力资源不足、场馆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被搁置的状况。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即成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导致了学生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主动参与人数少、体育知识匮乏等一系列后果,从而也使得“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的推广一度风雨飘摇。因此,“阳光体育”理念的提出,对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的重塑而言,至关重要。

3.1、“阳光体育”理念下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文化,是显性的、直接可以观察和触摸到的,诸如体育场馆、器材等。需要指出的是,物质文化建设并不是指场馆修建的多大、多么华丽,器材购置多么先进,而是在学校资金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并使已有场馆、设施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阳光体育”的理念已经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这则口号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了“阳光体育”理念的大哲理,即当今大众体育中所倡导的“绿色健身”——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简单但有效的身体活动,达到持之以恒坚持锻炼,从而使体育融入人们生活的目的。所以,“阳光体育”理念下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在于“处处有场馆、器材”,而在于“处处有人在锻炼”,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中层制度文化的保障和深层意识文化的影响。

3.2、“阳光体育”理念下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是深层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表层文化得以显现的条件保障。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立、组织权限的配给、组织的横向和纵向沟通方式的确立、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等。“阳光体育”内涵丰富,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即各高校可以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寻求自己的特色之路,但是,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需要健全的制度文化予以保障,方才可以使校园体育活动呈现周期性的高潮。“阳光体育”理念指导下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疏通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播渠道,让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科学体育知识的指导,形成正确的体育理念;

健全技能传播渠道,打破单一的课堂技能传授,使课内、外形成一体化,课堂学习以兴趣为向导,向课外体育延伸,课外体育设立专人指导,课堂体育与课外体育齐头并进,相互关联,共同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形成良好的竞赛机制,分别以教学俱乐部、体育社团、校院系班建制为切入点,成立“纵向多级,横向多别”的网状交织的竞赛结构单位,从而使“人人有项目,项项有比赛”,从而形成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体系;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各级各类组织、个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估;

确立激励机制,激励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级各类工作者和学生的参与率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参与程度。学生的活动表现与辅导员工作绩效挂钩,体育教师的绩效与课外体育指导挂钩,并将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的参与率和竞赛成绩与班级、系、学院、社团的年终工作绩效评比紧密相连,从而督促各级各类工作者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遗余力。

只有具备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平台、监督和激励等一系列的保障,方才能使校园体育活动的繁荣呈现阶段性高潮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3.3、“阳光体育”理念下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定位

体育意识或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阳光体育”理念奉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重要原则,究其本质则是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定位首先要突出“健康”,其次,则是在健康发展前提下的“以人为本”。“健康”精神的定位,和健康前提下的“以人为本”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服务,为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施加更为深远和更为深刻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的弘扬有赖于制度文化的健全和表层物质文化的活跃。

4、“阳光体育”理念下的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4.1、服务的实效性

无论是表层的物质文化还是中层的制度文化,“阳光体育”理念指导下的校园体育文化注重的是服务的实效性,即从受体的角度来讲能够切实起到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服务的目的。通过查阅早起研究发现,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多是停留在横幅、标语和场馆设施建设及配置上,而在新时期,为了满足学生锻炼需求多样化的需要,表层物质文化的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实物”的层面,还应与中层制度文化衔接,形成一系列的“实体”,如科学健身知识阅读栏、健身指导传播站、运动处方咨询站等,采取定期更换,设专人进行管理等方式,使我们的表层物质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需求。

4.2、内容选择的双边性

对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的选择需要从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予以考虑。因体育教师是专业人员,因此其对科学健身的认知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体育的认知来合理规划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但与此同时,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纳入其考虑范围之内,只有兼顾了两者,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参与率,从而最大化体育锻炼的效果。

4.3、组织的健全性

健全的组织是校园体育文化其精神内涵的具体化,也是各项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本来的班级、系、院建制;二是按照学生兴趣建立起来的体育社团组织;三是众多高校目前采用俱乐部教学而成立的打破原来班级建制的教学单元。除去以上组织外,在“阳光体育”理念下,部分高校还成立了“阳光体育考评小组”,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为了充分体现“阳光体育”的丰富内涵和其在培养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领域的重要作用,还应通过健全组织的方式打通体育知识传播的渠道,疏通学生与体育项目之间的认知隔阂,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能量为基点,从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体育需求机制,从而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的强烈动机需求下得以形成习惯和意识。

4.4、目的的多元化与精神的丰富性

“阳光体育”理念指导下的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其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更希望通过无形感召、有形知识、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提高其体育审美情趣,并最终将体育这种健康的行为纳入其生活方式之中,并直接内化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

5、结论与建议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给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不应局限于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其更是一种理念,是“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在我国新时期的延续。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地延伸,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塑造也应充分立足学校实际,在健全组织的前提下,更加有实效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需求,激活校园体育锻炼机制,从而使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在空间上具有开阔性,在时间的更具有长期性,从动机和需求层面使体育成为大学生当前和日后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必然选择,使我们的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文明的精神,更具有强健的体魄。

[1]杨晓慧.中美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45.

[2]张瑞琳,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二版:123.

[3]李恺宪.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探讨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4]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5]王圣,杨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6]李喜来.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0).

[7]段黔冰.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体质阳光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走,出发!
走在阳光路上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