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1-08-15 00:50:01徐英姿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卢 琳 徐英姿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前言

现代健康观涵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体育卫生组织1948年成立时通过的宪法章规定:“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作为未来人才的高校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求知欲强、知识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勇敢探索的精神。但在这个特殊群体中, 还存在着一些心理上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关调查资料证明,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趋扩大,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学生中大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执、焦虑、强迫、抑郁、紧张等方面,而且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约80%的人感到有压力,其中20.0%感到压力非常大。近几年, 发生在大学校园中各种恶性事件,也都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日趋严重的态势, 也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原因。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2.1 、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

在中学时期,家长和老师和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大学描绘得十分美好,使之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但进入大学后,常常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竟有很大的差距,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2.2 、学习带来的压力

一些学生在中学表现优秀,一直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而在大学,佼佼者众多,自己相比之下表现平平,这种心理上的期望值与现实产生的反差,也容易引起心理障碍。再者,许多新生往往习惯高中时期“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导致一些学生进人大学后成绩不佳,从而引起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2.3 、对现实社会缺乏正确认知

大学生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依然不能完全的独立。而且以往一直在父母的照顾下学习生活,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和准备,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的期望值达不到统一时,往往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2.4 、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

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往往在处理感情问题上缺少理性,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存在一些盲目性,如果缺乏引导,容易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心理冲突和情绪不稳,行为异常等心理健康问题。

2.5 、家庭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个性越来越强,家长对子女的宠溺过多,相当多的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当这些学生离开父母到大学后,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自理能力差,会觉得无所适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单亲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的虚荣、攀比、歧视和自卑,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3 、体育锻炼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

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 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焦虑和紧张状态的强度会而随之降低, 强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最后平静下来,从而能够减低人的应激水平。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大量研究表明: 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对身心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具有长期稳定的缓解作用。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的复杂心理活动能够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

3.1 、去除心理杂念, 缓解心理障碍

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促进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方法中,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代谢运动具有明显的疗效,许多国家也将体育运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生们一般都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认真地体验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使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得到合理的宣泄与化解,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3.2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运动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机能,使人的右脑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运动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反应性。

3.3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大部分属于是集体性和竞争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个人能力的高低、意志力及与人的协作能力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有助于锻炼者更准确地认识自我。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 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3.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可以使学生锻炼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 增强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体育竞赛一般都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自制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和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并且对学生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康复。

4.1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改善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作用。体育教师不能只偏向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内容传授,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对学生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帮助,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知道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从而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4.2 、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所掌握的心理卫生知识两方面。不难想象,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教师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不掌握心理卫生相关知识,也不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正确的指导,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非常重要。

4.3 、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在早操中,持之以恒锻炼身体,保证以饱满的精力投入每天的学习。在课间操时间, 大家到运动场上进行轻微的体育活动,能缓解上课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减轻心理与机体的疲劳。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通过各体育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认真努力学习一、二项运动技术,既能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又能逐步形成终生锻炼的良好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比赛,也有机会走出校园,增进与别人的交往沟通, 在体验愉快、成功、友谊等内心情感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5 、结论

综上所述,人们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与重视,以及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巨大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身体的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应该在重视身体素质教育的同时,融人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体育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强壮身体同时,也关注自身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们良好的面貌,不仅仅是在身体形态、机能上的得到了改善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良性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令人愉快的体验,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能力的目标。

[1]梁向阳.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1.01,155-156.

[2]蔡菊英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

[3]黄锋.大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州体育,2009.09 (9).

[4]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52-54.

[5]岳克勤,闵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危机干预研究[J].文教资料,2007(1)(上旬).

[6]张泽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祝您健康(1991年1期)1991-12-30 06: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