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交换本质
——交换哲学观之一

2011-08-15 00:45张占高
关键词:物性数量物质

张占高

(安徽濉溪县农业委员会, 安徽 濉溪 235100)

人类的交换本质
——交换哲学观之一

张占高

(安徽濉溪县农业委员会, 安徽 濉溪 235100)

“新陈代谢”即“生物体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生物共同的生存特征。共同生存特征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因此,从生物学立场看,人类本质不是定义而是定位的问题。其一,所有生物都是在交换中诞生、生存和进化的,生物的本质皆交换。其二,生物在交换中的诞生、生存和进化,反映交换中蕴含着生机,这就是选择。选择能力反映交换能力,决定一种生物在生物圈中的进化位置,交换的生机在选择。其三,植物是被动的选择,微生物是半被动的选择,动物是能动的选择,能动即智慧。一般动物只有“量思维”智慧,只能进行直观的“量选择”;而人类还具有更高的“数量思维”智慧,人类因而创建了数学,数学即创造性的选择之学,支持着人类的超本能、创造性的选择,人类的选择最智慧。高智慧、超本能、创造性的数学选择方式,是人类交换本质的根本所在。

人类本质;交换;选择;数学;哲学观

一、生物的本质皆交换

1.生物皆诞生于交换

现代生命科学揭示,生物诞生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

原始地球,荒凉死寂,只有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渐产生了原始的有机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及其简单的衍生物;原始的有机化合物,既丰富了物质环境,又在新的物质环境中参与“相互作用”,于是,逐渐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等;这些物质继续“相互作用”,终于在约 35亿年前,诞生了具有新陈代谢特征的能生长、繁殖、变异和遗传的生命物质(生物);生物在更加丰富的物质环境中继续“相互作用“,并经变异和遗传,日益向着不同的方向繁衍进化,逐渐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三大种类,且彼此间进行着更为活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生物圈;在其中的动物种类中,有一个物种在约 250万年前超拔出了一般动物,成为万物的灵长,这就是早期的人类——猿人。

这一漫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具体作用呢?显然,那就是物质之间相互交换的作用。如果不同的物质之间不发生相互交换的话,那么就绝不可能产生新的物质形式,当然也就不可能诞生生物,也就不可能最终诞生人类了。

2.生物皆生存于交换

生物学揭示,生物皆以“新陈代谢”的方式来生存,即“生物体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交换中,生物体将从外界摄入的物质和能量转换成自身的组织并储存能量,从而维持其生存、生长和繁殖。植物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而释放氧气,动物不停地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即生物所进行的气体的交换。这样的交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当然,这也是动物与植物之间互为“外界环境”所进行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

3.生物皆进化于交换

生物皆诞生于交换,生存于交换,那么也就必然在交换中进化。生物诞生于交换的过程,完全可以理解为进化的原始过程。生物生存于交换的现状,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进化的现实状态。总之,生物皆诞生于交换,生存于交换,进化于交换,交换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在交换的本质特征上,人类与其他生物没有区别。

二、交换的生机在选择

1.物性选择诞生生物

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交换诞生了生物,交换中蕴含着生机,交换中的生机是怎样实现的呢?

通过解剖可以发现,各种生物的机体,一是其构成的物质成分是有限的,并不需要所有的物质;二是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的量的比例又各不相同,并不是随意的组合。这说明,生物的诞生是经过选择的。如果不经过选择,或者选择不恰当,都是不可能诞生生物的。可见,交换的生机,在于选择。

是谁在选择呢?这种非生命物质间的相互选择,无所谓主体或主体意志,纯属自然的过程,可谓“自然选择”。但是,“自然选择”过于笼统,没有为后来的生物的选择预留分层的空间,因此,我们这里称之为“物性选择”。

物性,即物质的理化属性。火炎上,水润下;可化合,能分解等,皆物性。物性选择,即由其理化性质所决定的不同物质之间可否交换、条件怎样、结果如何等的选择。“五行相生相克”;铁与硫遇热而化合为硫化铁;酸与碱中和而生成盐与水;水遇热而汽化遇冷而固化等等,凡自然状态下的理化运动,皆可理解为物性选择的过程。物性及物性选择,是物质相互交换作用、运动的基本规律或根本秩序,也就是大自然的基本法则。包括我们人类在内,谁都无力改变,必须遵循,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原始的地球上,物质的相互交换作用,纯属物性选择的过程。物性选择最终诞生了生物,表明生物体所必需物质的物性选择的完成。

2.生物选择决定进化

作为新生的物质形式,生物既丰富了物质环境,又继续参与交换,进行选择。

生物选择虽然必须遵循物性选择的法则,但其毕竟已经具有了取或舍、生或死、进化或退化的生命主体意义,已经不再是纯粹自然的物性选择了。进化论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迫使生物发生变异,凡是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并且在遗传中得到加强的变异即进化;反之即退化。这里,一方面,生物的“外界环境”,已不再仅仅是非生命物质即物性选择的环境,而是已经有机地包括着生物圈即生物选择的环境了。另一方面,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实际也就是其不断选择的过程。不进行选择,也就无所谓适应不适应。因此,生物只有既适应了物性选择的环境,同时又适应了生物选择的环境,并能够积极地选择其他生物的交换成果,才可能沿着诞生的来路继续前行而进化;否则,对这两个环境,只要有一个不适应,都终将退化而被淘汰。这也就是说,物性选择虽然决定着生物的诞生,但却并不能完全决定生物的进化或退化。生物的进化或退化还同时决定于其自身的选择,即对物性选择法则的遵循与否,和对生物选择环境的适应与否,包括对其他生物交换成果的接受与否。这就是生物选择对物性选择的选择,就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就是生命主体或主体意志的意义。至于标志进化或退化的“变异”,不过是生物的选择习性、方式经由“量”积累而发生了“质”的突变而已;“遗传”,不过是其选择的习性、方式在代级间的传承罢了。

3.生物选择方式的分层

对生物而言,选择方式属于能力,即选择能力。选择能力反映其交换能力,决定其生存状态,以及在生物进化进程或生物圈中的位置。生物虽各种各类,选择方式虽各式各样,但自低至高,可基本分为三大类:一是被动选择方式。如植物,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它只是被动地随机选择。外界环境有利其生便生,不利其生便死。二是半被动半能动选择方式。如微生物,其选择的方式间于被动与能动之间,往往在介质或宿主体内的选择表现为能动,而对外的选择则表现为被动。三是能动选择方式。如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能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中,通过改变自身的时空位置,趋利避害,能动地进行寻机选择。

4.能动选择属智慧

其一,存在即量。生物选择,选择什么?当然是存在。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作为选择的。客观存在,无须思辨,只需概括。高度概括起来,就一个“量”字而已。如,时间即时间量,空间即空间量。时空中的一切,皆具体存在的量。如:“质量”与“能量”,其共性特征就是一个“量”字;物质的“相互作用”,首先都表现为其质量、能量的“量”的交换作用;“社会调查”,首先就是对社会现象的“量”的统计,非如此,无从调查;“量变质变规律”,首先肯定的就是“量”决定“质”。

由此说,事物的可感可知性,首先就在于其量的可感可知性。如,事物的大小、多少、远近、高低、轻重、快慢、疏密、浓淡、软硬、黑白等等,无不属于对客观存在的量的初步感知和大致的描述,都是可以精确计量的具体存在的量。总之,存在即量。有量就是“有”,就是存在;无量便是“无”,便是不存在。

其二,能动选择即量思维智慧。存在即量,选择当然首先是对量的选择。物性选择,即物质的相互交换作用,如理化运动,首先都表现为质量、能量的量的变化,实质就是量的选择。生物的选择,当然也不能例外。动物之动,进或退、迎或避、左或右、上或下、远或近、快或慢、大或小、多或少等等的取与舍,首先都属于对量的能动选择的过程。据此可以推知,动物大脑的基本机能,就是量的意识机能。因为,如果没有量的意识机能的话,那么就无法感知外界的量存在,其眼中的世界,就是平面的而非立体的,就没有了空间 (量);就是静止的而非运动的,就没有了时间 (量),如此,其当然也就不能动,也就不成其为动物了。

意识的激活即思维。量意识的激活即量思维。量思维支配着能动的量选择,即,当外界事物的量作用于动物的感官时,便激活了动物的量意识,事物的量信息就通过其神经系统传输给了大脑,于是便开始了量思维,进而支配机体进行能动的量选择。

思维属智慧。量思维即能动选择的智慧,反映动物的能动选择的本能。

在本能的层面上,就视力、听力、感觉、嗅觉等量意识机能,及其表现出来的量思维、量选择的速度、灵敏度、准确度而言,不少的动物比人类还要占有明显的优势。不过,人类在其本能之上,还具有超本能、创造性的数量思维的选择智慧,那就远不是一般动物可以比拟的了。

三、人类的选择最智慧

1.人类创造性的数量思维

存在皆量,而表述唯数。量是客观存在,无所谓正负。数属主观抽象,可用正负表述。

以数述量,即抽象数,离散量:基准是对高程的离散,不离散,人们就不知天高地厚;纪元是对历史的离散,不离散,人们就不知今夕何年;坐标是对时空的离散,不离散,人们就不知身居何处。抽象数离散量表明,人类的大脑,不仅具有动物所共有的量意识,同时还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更加复杂的数意识;人类的智慧,不仅具有动物所共有的量思维的智慧,同时还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更高层次的数量思维的智慧。抽象属于主观创造。抽象数离散量表明,人类的数量思维具有神奇的主观创造性。

2.数量思维创建了数学

数量思维,抽象数,离散量:一是对客观世界给予了统一的数量化的表述,并进一步抽象出了系列化、系统化的数量概念;二是以数的变换法则,表述量的变换规律,总结出了主观与客观相吻合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运算程序,最终创建了数学。

数学,作为专门研究和揭示世界 (包括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的科学,其形式,就是数量概念与计算方法和运算程序的有机组合。其中,数量概念表示客观事物的量存在,计算方法和运算程序则表示数量变换的客观规律。物质的“相互作用”即交换,那么,物质在“相互作用”中的 (质量或能量的)量的“变换”,当然也就是量的交换。所以,数学所揭示的世界数量关系,就是普遍的数量交换关系;数学,就是关于数量交换规律的科学。

长期以来,包括我们的数学家在内,都远远地低估了数学的意义。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基础科学,它首先是人类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的基本智慧,代表着宇宙中的最高智慧。

其一,数学即语言。语言的核心是词汇,而词汇实际都是抽象精确程度不同的数量概念。所谓实词,实就实在对量存在的表述比较实在。如,数词和量词是对量存在最为实在、精确的表述;名词表述的事物都是时空数量的集合体;动词表述的事物运动都是时空数量关系的变化;形容词所形容的都是事物时空数量的性状。所谓虚词,虚就虚在对量存在的表述比较虚泛。如,副词所表述的范围和程度,介词所表述的方位、方向,叹词和象声词所表述的声响等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精确量化的数量概念。一旦量化精确,它们也就不再是虚词,而上升为实词了。词汇都是数量概念,语言当然也就是数学语言。

其二,数理即逻辑。逻辑的思维意义在于方法,而逻辑方法其实都是数学方法。如:加法,即综合法;减法,即分析法;乘法,即归纳法;除法,即演绎法;大于、小于、等于、约等于、不等于等等,皆比较法;而变量或量变,揭示相关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交换关系,即辩证法。逻辑方法皆数学方法,逻辑当然也就是数学原理,即“数理逻辑”(主要以数学方法研究推理、计算等逻辑问题的逻辑学,就其原理讲,它应该属于数学的分支,但在传统研究中人们却往往将其理解颠倒了,形成了“逻辑主义”,即把全部的数学归结为了逻辑学的范畴。这里取其字面意义,即数学原理就是逻辑,或逻辑就是数学原理)。人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逻辑是思维的方法”,也就是说,它们都不是思维的本身,只有“工具”与“方法”,即语言与逻辑的有机组合才是完整的思维。而语言即数量概念,逻辑即数理逻辑,其有机组合,实际就是数学。

由此可见,数学,既是数量思维的结晶,同时也是数量思维的有机构成,即人类的思维形式。试想,如果没有数学,没有数量概念,没有数理逻辑,人们的记忆或记忆力、想象或想象力、思维或思维能力等,都还怎么可能?

上古的“结绳记事”,首先记的就是“数”。我们华夏先民,很早就以“数”来揭示和描述世界:“参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周易·系辞上》)古希腊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数”。他们的哲学格言是:“什么是最智慧的?——数!”[1]45正因如此,人们历来十分重视数学的教育。我国古代的“六艺”教学,“数”占其一。在启蒙教材《三字经》中,首先就是数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近代以来,儿童入小学的考试就是数数,数不到百,便不予录取,其道理就在于,其数量意识尚未萌发,尚“不可教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语数两门始终都是基础课程,其道理就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就必须加强基础性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基本思维能力训练不够,就很难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深造。生活中,人们往往以“不识数”来讥讽那些不明事理、言辞不当、行为离谱的人或事,包含了对数学意义的深刻理解。

3.数学——创造性的选择科学

其一,数量思维创建了数学,数学集中体现着数量思维的创造性;其二,数学揭示世界的数量交换关系和交换规律,意义当然是为了选择。所以,数学的实际应用,集中表现为创造交换手段,变革选择方式,进行创造性的选择。

数学之“数”,通过对客观量存在的层层离散,对世界数量化的表述,使人类的选择视线,穿透了因时空的无限而混沌、因事物的千姿百态而朦胧的量存在现象的遮蔽,日益投向了无所不及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精确化的选择。由此可以说,“数”的创造性的抽象,正是人类最终揖别动物界的那一揖。数学语言 (文字),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交换的手段,其创造和使用,使人类的选择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性、历史性的薪火相传,从而使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成为了可能。

数理逻辑,既是对主观数量思维规律的总结,也是对客观量交换规律的揭示,其创建和应用,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吻合,标志人类思维的严密,从而使人类的选择突破了孤立、局部的量存在现象的局限,从而达到了整体、系统性的把握。货币和度量衡等,是人类创造的最日常的交换手段,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换中,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们。而其创造的根据,无不是数学原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数学的物化或物化的数学,都是数量概念与数理逻辑的有机统一体。货币和度量衡等的使用,使人类的交换活动、选择范围跨越了时空的障碍,从而使物质财富的积累成为了可能。

交换的生存特征决定了人类的所有活动,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属于交换活动。人类创造的一切手段,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属于交换手段。其创造的根据都是数学原理,其创造的动机都在于交换,其使用的意义都在于选择。选择方式的改进或变革,集中代表着人类选择能力的发展。

计算机是数学发展的时代成果,而实质上,它就是选择科学、功能强大的交换机:它首先选择出量存在的数字共性,把量存在数字化;再选择出数字间的可交换共性,把数字交换关系化;最后选择出交换关系中的规律性,把交换关系程序化。所谓“计算机语言”,其实就是数学语言;所谓“计算机程序”,其实就是数理逻辑;而人们引以为自豪的所谓“计算机时代”,其实就是选择方式空前科学、选择能力空前强大的“数字(交换)化”时代。

总之,大自然之书是以量符号为文字,以交换关系为语法书写而成的,人类的数学智慧准确地解读了它,揭示了量交换的规律,破译了物性选择的密码,把握了生物选择的奥秘,从而使自身的选择能力,超越直观而达到了抽象,超越感性而达到了理性,超越现象而达到了本质,超越物质而达到了精神,超越本能而达到了创造。

4.人类交换本质的定位

从生物学的立场看,我们人类的本质早已不是定义的问题,而是定位的问题了。在共同的交换本质特征上,我们人类与其他所有生物一样,没有区别。但是,交换的生机在选择。不同的选择方式,决定着不同物种在生物圈中进化的不同位置。这就将能动选择的动物,与被动选择的植物和半能动选择的微生物,在交换本质的层次上区分开了。虽然在能动选择的层面上,人类与一般动物相同,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能动选择属智慧,而智慧有高低之分。一般动物只有量思维的智慧,而我们人类,不仅具有动物所共有的量思维智慧,同时还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数量思维的智慧,还具有超本能、创造性的数学的选择智慧,这就最终将人类与一般动物在交换的本质上彻底地区分开来。

总之,生物的本质皆交换,交换的生机在选择,人类的选择最智慧。最智慧、创造性的数学选择方式,才是我们人类交换本质的具体位置所在,即我们人类的“最高位置”。数学选择智慧的创造性,使人类的选择能力达到了可以无中生有、化有为无的高级境界,在大自然“相互作用”的交换运动中,占据了雄视万物的“最高位置”,既可以通过改造而选择物性选择的环境,也可以通过种养而选择包括一般动物在内的各种物种,一般动物成为了供人类选择的对象。从采集到春种秋收,我们选择了植物。从渔猎到放养捕捞,我们选择了动物。食其肉,寝其皮,选择其体。役其牛,使其马,选择其力。选择能力越强,生命力就越强;选择范围越广,自由度就越高。我们人类在生物圈中进化的“最高位置”,就体现在这里。

当然,人类的“最高位置”仍然是继续进化的。其进化的表现,就是在“用进废退”规律的支配下,人类大脑的数量意识的组织机能,在认识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人类的数学选择智慧,在选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

量存在⇋量意识⇋数意识⇋数量思维⇋语言逻辑⇋数学

在这一进程中,量、数意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积极地推进数量思维的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又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即,数学作为周期性的理性认识,又反过来依次促进着逻辑的严密、语言的准确、数量思维的精深和数、量意识的敏感。总之,人类感性或理性认识的任何一个环节上的进步,都积极地推动整体认识即数学的进步;另外,这种单向度、链条式的认识进程永无止境,说明人类选择能力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类进化前途永无止境。

5.对传统认识的反思

传统的“语言说”认为,人类有语言,而一般动物没有,因此将语言认定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说就属于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就其生理机能而言,一般动物大多也有声带,也能发出声音,并且也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和对信息作出反应,因此,说它们完全没有语言是欠准确的。应该说,一般动物也有语言,不过只有模糊的量信息的语言,而没有人类那样准确的数量概念的语言罢了。

传统的“智慧说”认为,人类的大脑善于思维,具有智慧,而一般动物没有,因此将智慧指认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其实,就生理结构而言,一般动物也有神经系统和脑等意识、思维的器官,并且也能作出能动的选择,因此说它们完全没有思维的智慧是欠准确的。应该说,一般动物也有思维,也有智慧,不过只有本能的量思维的智慧,而没有人类那样创造性的数量思维的智慧罢了。

传统的“工具说”认为,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一般动物不能,因此将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定义为人类的本质特征。事实上,有不少的动物也知道借助外力、外物,也会使用工具。应该说,使用工具属于智慧,一般动物也有使用工具的智慧,只是没有人类那样高度的数学智慧,不能创造工具罢了。

传统的“劳动说”认为,人类“赖力而生”,而将劳动概括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如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508。其实,这个观点很不全面。首先,人类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其机体活动、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概括,而“劳动说”只概括了人类的机体活动,往往并不包括精神活动,更概括不了生理活动。其次,人类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其诞生、生存和进化特征的统一概括,而“劳动说”只能概括其生存与进化的特征,根本概括不了其诞生过程的特征。应该说,人类的“劳动”与一般动物的“活动”意义相同,都属于交换活动,或选择过程,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人类的交换、选择具有主观创造性,而一般动物却只反映其生存的本能而已。

传统的“社会说”认为,人类是“类存在”的动物,因而将“社会性”总结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实际上,“类存在”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所有的动物都是“物以类聚”的,否则,没有哪种动物可以繁衍、生存下去。应该说,人类之所以叫“人类社会”,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创造性的选择能力,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从而使相互间的社会交换成为了可能和必要,进而形成了“社会性”的交换关系。而一般动物绝无积累,相互间不存在相互依存的“社会性”的交换关系,故而只能被称作“动物世界”。

四、“人之常情”的交换本质体现

人有“常情”。“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无功不受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善善恶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等,皆属“人之常情”。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常情,无不属于交换取向的感情,完全可以概括为交换之情。

人之常情属于潜意识,源于人们不自觉的心理活动。人之常情中这些普遍的交换取向,选择感情的冲动,再真实不过地反映着人类感情或精神世界的交换本质。

人们的社会交换,普遍表现为物质与感情的统一。生意场上,互利合作,日久生情,结为朋友,商品贸易伴随着友情的往来,这很常见。即使在人类的代级之间,也都是这样。

“百善孝为先”。世上可能再没有比“孝情”更自觉、真诚、纯洁的感情了。不过,感情都不是单向的,都是双向的“人心换人心”。“孝情”,那也是以“父慈”为前因的。而“父慈子孝”之情,实质就是人类代级之间的交换之情。每代人,幼时既享受了被哺育的权利,壮时就应尽侍奉的义务;壮时尽了哺育的义务,老时就应享受被侍奉的权利。讲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正是交换的普遍原则。人到中年,之所以如牛负重,就因为要同时履行“仰事俯畜”(孟子语)的双重义务,既要“仰事”父辈又要“俯畜”下代,既要“还债”,又要“储蓄”。

常情即常理。人之常情的社会凝结和历史沉淀,就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作为常理,规范着人们的日常交换行为,维持着人们的交换关系,维系着人们在交换中默契相处。如,伦理道德,历来只谴责不孝顺父母之人,但却从来就不谴责不孝顺他人父母之人。为什么?就因为他们之间不是代级间的交换关系。可见,伦理道德的评判根据,首先就是看他们是不是代级间的交换关系,然后才看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对等,才看子女是否孝顺,是否遵守孝道。

不错,在实际生活中,父慈每每甚于子孝,子孝每每不及父慈。不过,这种看起来的不对等,却又有着深层的合理性。因为对每代人而言,父母是自己生命的过去,子女是自己生命的未来,更加关注生命的未来,当然是人类应该的选择。应该说,正是这种生命前冲的惯性,感情交换的代级积累,支持着人类的进化,推动了人类进化加速度地发展。

至此,当准确地认识了人类的交换本质之后,我们就具备了推己及人、推人及物、推物及天的认识外界的资格。当清楚地认识了人类在交换中诞生、生存、进化的来路之后,我们就找到了认识外界的途径,就可以拨开云遮雾罩,去透视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了。

[1]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 (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张进峰】

Essence ofMan's Exchange——One of Philosophical Exchange Views

ZHANG Zhan-gao
(Anhui Suixi Agricultural Comm ission,Suixi235100,China)

“Metabolism”or“organism continuously exchanging ofmatter and energywith outer environment”is the common existent characteristic,which reflect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essence.Viewing from the stand of biology,man's essence is not the issue of definition but that of orientation.Firstly,all organis ms are born,exist and evolve in the state of exchange,as exchange is the essence of organisms.Secondly,the birth,existence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 ms in exchange show that exchange contains vitality,which is selection.The capability of selection reflects the capability of exchange,and determines the position of evolution an organis m takes in biosphere,as the vitality of exchange lies in the selection.And thirdly,the plant takes the selection passively,the microorganism semi-passively,animals actively.Motility is wisdom.Other animals only possess the wisdom of“quantity thinking”to do visualized“quantity selection”,while human beings possess the wisdom of“magnitude thinking”,on which basisman established mathematics,an innovative study of selection,supportingman's creative selection beyond his instinct.Therefore,man's selection is the wisest.The creative mathematic selection mode of high intelligence and beyond his instinct isman's essence of exchange.

essence ofman;exchange;selection;mathematics;philosophic view

2011-01-01

张占高 (1952-),男,安徽凤阳人,安徽濉溪县农业委员会高级讲师。

1672-2035(2011)03-0009-06

B0

A

猜你喜欢
物性数量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统一数量再比较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头发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