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与合理定位

2011-08-15 00:45乔元正
关键词:研究型定位学科

乔元正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与合理定位

乔元正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政府、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学界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景。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盲点和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唯排名是从,窄化概念;二是以规模辨雌雄,泛化概念;三是类型同质化,失却办学特色。针对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做好三个定位,即理念定位、制度定位和学科定位,这既是实现《纲要》目标的前提条件,更是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之列的重要保障。

世界一流大学;认识误区;合理定位

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试想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一个大国或许可以在某些具体领域取得成就,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面富裕,但这样的国家却难以成为世界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始终是我国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学界的共同夙愿和美好愿景。1985年清华大学在召开的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9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此后,中国首批进入国家“985”建设工程的 9所大学相继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规划。但时至今日,我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形似”而非“神似”,是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高,是外延的扩张而非内涵的提升,是硬件的加强而非软件的改善,因此找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合理定位至关重要。

一、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窄化与泛化

国外尚无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在英美文献中找到的可与中国高等教育界所讨论的世界一流大学相对应的词汇包括:“first-class university”、“first-rate university”、“the top university”和“the best university”等。国内目前尚未得出严格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比较性的概念,只能在比较研究中发生;有学者则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模糊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能确定,是一个模糊的集合。”[1]10-13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误解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排名论高下,窄化概念

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排行榜前 10名、前 50名或前 100名的大学。“一流大学”起源于大学评价排行榜,198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辟了美国一流名校评价的先河,对全美重要大学和学院排序并公布结果,俗称美国大学排行榜。无独有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对世界一流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专题研究,并连续 7年推出了中国大学排行榜,他们认定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即是否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

对此,潘懋元教授指出:“根据排行榜的顺序定一流大学,虽然简单易行,但并不科学。且不说排行榜版本众多,即使较权威的版本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排行榜实行世界统一或国家统一的指标体系,这不仅可能将那些富有特色的大学排除在外,而且会诱导不同的大学追求统一的办学模式,带来脱离实际千校一面的后果;多数排行榜的指标是按照绝对量计算的,容易诱导大学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放松教育质量的提高。”[2]57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它的学科数量并不多,在规模上也无法与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巨无霸”型大学相匹敌,不过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中,普林斯顿大学已经是七连冠。[3]42-47因此,“一流大学不能跟着排名榜转,否则将导致一流大学与非一流大学只有量的增减而无质的超越”[4]50-51。

(二)凭规模辨雌雄,泛化概念

认为规模和学科大而全的就是一流大学,这种观点对我国高校合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果造成了过度的学校合并,反而降低了大学的品位。有学者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综合性特征,但综合并不代表齐全,如具有航空母舰之称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图书馆学、神学上仍是空白,在医学和农学上也只是有限地建设和发展少数特色领域;耶鲁大学学科覆盖率高达 83.3%,但至今也无意于发展传播与新闻学、图书馆学、农业与农业经营和教育学等学科。再反观我国大学,即使一些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其学科规模也相当庞大,二级学院动辄二十几个,似乎只有规模和学科的大而全就能代表高水平和高质量,实际上却是一种盲目平庸的行为。

(三)类型同质化,失却办学特色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把大学划分为 4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专业型大学。2002年进入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有 77所,133所高校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其余为教学型和专业型大学。有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绝大多数是研究型大学,因此主张把研究型大学建设作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但须知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同。一流大学注重质量和水平,而研究型大学仅仅指的是类型。朱清时校长认为:“为推进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我认为不宜再提‘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这易误导各校争办研究型大学。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各有长处,都可以办成一流,彼此之间是不可比的。”[5]15事实上,对于各种类型的大学而言,只要厘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办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都可以争创世界一流,不能只把眼光盯住研究型大学。

二、理念、制度与学科定位的三位一体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做到合理定位,它包含理念定位、制度定位和学科定位。

(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念定位

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大学理念的指导,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学应当重新审视并处理好人文与科学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本质之所在。弗莱克斯纳指出:“大学的精髓是学术自由。大学应该是学者的乐园,应是他们没有任何约束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精神和智力的场所。”[6]23大学要真正实现学术自由,需要严格选拔教师,避免教师近亲繁殖现象,不分宗教、种族和地域,只凭研究能力聘任大学教师。以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制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级一界”,即要想成为科技大学教授,得到终身教职,必须通过系、院、校三级评审委员会的审查,“一界”就是还要送到七位以上外界评审人员那里鉴定。这样就避免了香港本地的近亲繁殖,能够从国际上招徕人才,为香港带来新的学术力量。其次,大学还要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大学不仅要提供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和材料,还要着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专心搞研究,充分享受精神上的自由。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还应是人文教育之模范,应当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并不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合理地融合,较高水平的大学一般比较重视人文教育并推行通识教育。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哲学系早在 1873年便已建立,但不幸中途夭折了,将近一个世纪以后才又重新建立起来”,[7]102为什么在这个以工科为传统的大学,在失却了哲学后必须要重振哲学呢?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定位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拥有一流的制度支撑体系,包括体制和机制、管理和服务。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国家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资金支持,当然更需要大学自身内部制度的创新。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图书馆与网络资源。科学研究始于收集、掌握图书资料,了解前人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掌握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动态,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发现,得出新成果。这些都需要从图书资料中学习、消化和掌握。此外,世界一流大学还要拥有先进的网络信息资源,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齐全,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师生员工对现代信息资源的需求。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治学严谨、崇尚学术,教学与科研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体系。牛津大学有着十分严格的学术管理,每五年对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考评。“学术考评以 5分为最高分,达到 5分者必须提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3~4分的获得者必须提交在英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评价低于 3分的教师应自动离校。”[8]22-29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教师科研量化考核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高校教师往往为了课题经费而搞科研,为了升官发财而搞科研,导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拉关系、跑项目上,由于缺乏研究的精神和意识,难以有高质量的成果。此外,我国科研经费采取行政化的管理体系,使得科研经费流向少数人手中,而真正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却拿不到课题经费,学术研究中的“马太效应”挫伤了中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一流的校长和管理。有学者认为大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即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成功创建、平稳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思想》中指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大学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性质的机构,其首脑既不同于政府首脑,也不同于企业老总,大学校长的遴选方式应当是独特的。大学校长应当具备较强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掌握科学决策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气氛,使全体师生员工协调一致,同心同德做好学校各方面工作。

(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定位

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模式的定位和建设,学科建设模式的成功造就了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是一个多学科系统,一流大学的学科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以学科体系的形式将其统整为一体的。有学者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其中主体学科是大学的基础,主干学科是大学的品牌,特色学科是大学的优势,支撑学科预示了大学发展的潜力。

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8所大学作为样本,有学者通过分析和实证得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定位和建设模式。

综合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共同特征,体现为学科体系的完整,但学科水平与学科规模没有实质的必然联系。以学科规模而论,斯坦福大学学科规模比哈佛大学大,但是规模并没有增加斯坦福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两校共有学科中斯坦福大学的排名都在哈佛大学之后。

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着主体学科,且主体学科多为基础学科。8所大学全部设置了哲学、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存在主体学科,且主体学科多为基础学科。

主干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品牌学科,主干学科力量雄厚,不同大学的主干学科各不相同。主体学科体现了大学的共性,主干学科则体现了大学的特色,不同大学的主干学科各不相同。例如,哈佛大学偏重基础学科及主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和职业学科,而普林斯顿大学偏重理工,以理为主,主干学科除理学和工学外,还有文学、社会科学、公共政策等。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学科力量雄厚,形成了互为支撑的学科网络。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并非孤军奋战,一流学科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支撑学科,而且支撑学科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相互支撑的学科网络。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学科优势明显,特色突出。除去麻省理工学院外,有六所大学均设有特色学院,特色学院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优势明显。如哈佛大学的政府学院、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化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大学的地球科学院在世界上均独占鳌头。

三、余论

大学系于国运的兴衰。历史表明,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崛起,拥有这所大学的国家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譬如,11世纪波罗尼亚大学在意大利兴起,意大利很快便成为文艺复兴的策源地,资本主义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13—14世纪的英国诞生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对孪生姐妹花,工业革命随即在英国发生;19世纪,当以洪堡大学为首的研究型大学兴起后,德国迅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并在很短时间内摆脱了普法战争失利的阴影;当欧洲大学的理念传到美国后,涌现出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大学后,美国成为了整个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经济中心。

因此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必须要有自己的一流大学,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须拥有若干所一流大学。因此,我们必须走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对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认真对一流大学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同时,我们还要警惕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那就是制定种种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并亦步亦趋地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如果一味照抄照搬西方办学模式,想当然地将西方的所谓一流大学作为“理想类型”,让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话语权,牵着鼻子走,那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将最终流产,中国的大学将沦为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大学。因此,我们既要放眼四海又要反求诸己,走出认识误区并做好三个定位,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夙愿才能早日实现。

[1] 刘承波.试论“世界一流大学”概念的模糊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 潘懋元.一流大学与排行榜[J].求是,2002(5).

[3]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新解——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

[4] 潘懋元.一流大学不能跟着“排行榜”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5] 朱清时.用一流的眼光紧盯机制和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6] Abraham Flexner.University:America,English,Germe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7] 郝承远,刘宁.麻省理工学院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8] 郝书辰.从感悟牛津看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责任编辑 冯自变】

TheM isunderstanding on First-Class Un iversities and Their Proper Orientation

Q IAO Yuan-zhe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 m 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The“National Program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al Refor m and Development”clearly raised the magnificent target of“building-u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orming a batch of world-class branches of learning”.The building-up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has been the commonly expected prospect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e society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al circle.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ome blind spots in cogni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on first-class universities,firstly,the narrowed concept of ranking as the only criterion; secondly,generalized concept of university scale as the criterion;and thirdly,homogenization in type and lose of characteristics in education.In view of the above,it is suggested that three aspects in the orient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orientation in concept,in system,and in branches of learning.These are not only the premise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the“Program”,but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a to step into the circle of powers in higher educatio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misunderstanding;proper orientation

2011-04-06

乔元正 (1983-),男,山东泰安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

1672-2035(2011)03-0129-04

G64-640

A

猜你喜欢
研究型定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超学科”来啦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