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评《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2011-08-15 00:45吴中胜赵雪如
关键词:李杜律诗诗潮

吴中胜,赵雪如

(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评《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

吴中胜,赵雪如

(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葛景春先生《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一书不是对李杜进行简单的优劣品评,而是深入到唐代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述从李白到杜甫的诗歌流变的现象与原因。他从李杜所处的时代的变化、文化诗潮的转型以及李杜自身原因三个方面对李杜之变进行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大唐盛世浪漫诗风向以杜甫为代表的衰变之世写实诗风的转变。

葛景春;李白;杜甫;李杜之变;文化转型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其诗歌历来为人传诵,且从中唐开始人们便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品评比较。纵观世人对李杜态度:有推崇李白的,有偏爱杜甫的,有抑李扬杜的,有褒李贬杜的,不一而论,众说纷纭。人们的研究角度也各不相同:有从李杜生平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有从李杜思想入手的,有从李杜创作写开来的,也有对李杜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总结的。千百年来从事李杜研究的更是代不乏人,名家辈出。因此,要想在李杜研究方面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实为难矣。最近得以拜读葛景春先生大作《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大象出版社, 2009年 8月版)感触颇深。先生对李杜的研究实为久矣,从《李白与唐代文化》、《李白与中国传统文化》、《李白研究史》、《李杜七古异同论》、《李杜之变是唐诗主潮之大变》、《杜甫审美理想的和谐理念》、《务本致用的中原文化精神是杜甫诗歌的主调》、《李杜与唐代南北文化交流》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不仅博采广集众家之长,而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李杜进行剖析比较,进而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一书中,先生对李杜的品评不是进行单纯的优劣比较,而是深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述从李白到杜甫的诗歌流变。具体说来就是从时代之变、诗潮之变、诗体之变三个方面对李杜进行研究。以唐代文化转型析李杜之变,以李杜之变析唐代文化转型,把李杜之变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和诗潮背景下进行分析比较。

一、时代之变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集体运动及其发展。李白及杜甫作为两个社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诗歌创作离不开唐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葛景春先生十分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把对李白和杜甫的研究放在唐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比较。他不仅具体分析了唐初到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思想、宗教、外交等各个发面的发展情况,而且具体分析了安史之乱这场大动乱、大灾难给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安史之乱使李唐王朝由盛转衰,人们的心态由开放转为内敛,价值观由多元取向向务本致用转变,动荡的局面使人们开始对社会进行反思从而有了更多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李白和杜甫虽然只有十一岁之差,但是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李白的诗歌大多是在盛唐时期写成,所以他的诗歌高扬着理想主义的大旗,追求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李白是盛唐的代表,他对当时及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单从杜甫早期的诗歌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杜甫向李白学习的痕迹。杜甫虽也经历了盛唐,但是他的诗作大部分完成于安史之乱中或之后,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乱给唐朝带来的大衰败,他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开始用儒家务实致用的文化一统现实主义价值观,故其诗歌展现的是关注社稷民生的现实主义诗风。杜甫的思想和诗歌对后世尤其是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中晚唐诗人影响极大。

二、诗潮之变

先生认为李杜之变就是唐诗主潮之变,是大唐盛世浪漫诗风向衰变之世写实诗风的转变。诗歌主潮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审美思潮的转变上,盛唐时期的人们具有超凡的自信心和昂扬的进取精神,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当时的统治者为统治的需要尊崇道教,使得道教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崇尚自然、自由的思想对当时人审美观影响极大。这一时期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审美趣味也大抵如此。无论是田园诗还是边塞诗都表现了不以雕琢为工的自然美与随心所感、任性而发的自由美的总体美学特征。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产物,他的诗歌就是这种审美思想的代表。他的诗歌多是一气呵成,少受束缚,诗歌中所流露的也是热爱自然山水、追求自由、自尊的感情。安史之乱击破了华丽的盛唐,乱世中的文化思潮发生转变,当然受其影响的审美思潮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诗审美思潮开始由崇尚自然天成转变为注重人工雕饰,从重自由表现到重章法规矩,从崇尚天才到崇尚积学功力,从重情感气势到重诗歌形式,从尚“虚”到尚“实”,从意象疏朗到意象密集。从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变化。杜甫诗谨守“法自儒家有”的观念,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所见所感,追求声律美和形式美,注重字句的推敲,把自己的感情和时事结合起来如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李白到杜甫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诗诗潮的转变。

先生认为唐诗诗潮的转变除了表现在审美思潮的变化上,还体现在创作主张的转变上。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创作主张,李白主要是对唐以前古体诗创作的优良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但杜甫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对于五古的创作,李白是“以诗为诗”,髙棅赞李白是“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盛于诗者”,其诗“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杜甫五古是“以文为诗”使得诗歌有了叙事和议论的作用,故元稹评杜诗曰:“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李白的乐府诗大多是旧瓶装新酒,用旧的形式写新的内容。但先生特别指出,李白除了旧题乐府还有一些自创新题的乐府新辞,这对杜甫的新题乐府有影响。杜甫的乐府诗不再沿用旧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的律诗以律诗写组诗,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能力。

三、诗体之变

先生指出李杜诗体之变的原因很多。从诗人自身因素来看,李白天资聪颖,想象力丰富,以自我为中心,生性放达。所以李白喜作五古、七古和绝句。这些诗体都有些不规范性和随意性,便于主观情感的抒发。李白也有律诗,但是其律诗常出于格律之间,多是变律,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杜甫是内向型的人,以社会为中心,重语言的锤炼与意境的创造。因此杜甫诗歌多为律诗,他不仅扩大了律诗的题材,完善了七律的格式,而且以律诗写组诗,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能力,便于叙事。杜甫也写绝句,但他的绝句多注重客观描写,是“变体”。

从外在因素来看,当李唐王朝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唐代的文化氛围也随之发生改变。诗体亦是如此。安史之乱以前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以至繁荣,各个民族和睦相处,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盛唐人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他们高举理想主义大旗,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崇尚自然淳真之美,不喜声律的束缚。所以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敢于批判现实的黑暗,崇真疾伪。此外,李白生活在蜀中,道家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民生凋敝、繁华不再,士人的理想主义开始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群。经历了大唐盛世之后他清楚地看到只有现实主义的写实诗风才是最适合表现安史之乱后国家丧乱、百姓乱离、民生涂炭的社会写实新思潮。况且,杜甫生在中原的士族之家,崇尚儒家的理性思想,着重于对现实人生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是密不可分的,先生对李杜的研究十分精到。

【责任编辑 张 琴】

W ritings from Ancient Times,Perceptions from Bottom of Heart——Reviewing“Changes from LiBai to Du Fu and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angDynasty”

WU Zhong-sheng,ZHAO Xue-ru
(School of L iterature and Journalism,Gannan Nor m 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he book“Changes from LiBai to Du Fu and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angDynasty”byMr.Ge Jingchun is not an oversimplified comment as to the values of works by Li Bai and Du Fu,but a profound exploration into the deep soci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in Tang Dynasty to discuss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ems byLiBai and Du Fu.His explorative study is from three aspects:the change in times whenLiBai and Du Fu lived;the transfor mation of cultural trend in poems;and the reasonsoutofLiBai and Du Fu themselves.The author analyzes,with his unique view,the trend of romantic poem making in the pr ime of TangDynasty represented by LiBai,and the transformed trend of realistic poem making represented by Du Fu in the times of decline.

Ge Jingchun;LiBai;Du Fu;the changes in poem making from LiBai to Du Fu;cultural transfor mation

2011-03-17

吴中胜 (1969-),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赵雪如 (1987-),女,河南开封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杜甫批评史》(08JC751007)

1672-2035(2011)03-0071-02

I206.2

A

猜你喜欢
李杜律诗诗潮
和李杜合影
欢迎订阅2021年《诗潮》杂志
和李杜合影
中国诗坛爆发“抗疫诗潮”档案
律诗的开合结构
《上海诗叶》征稿启事(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姊妹集)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诗潮》欢迎微信红包订阅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