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王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浙江 杭州 310053)
应以多元化择师架构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
施王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浙江 杭州 310053)
由于艺术教育规律不同的性质所决定,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构成,在看重一个人学历的同时,更要看重他的舞台实践经历和表演艺术能力,应以开放的、多元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好教师,培养好教师,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这是高职艺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重中之重,耽误不得。
艺术教育规律;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多元化
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自诞生至今,已走过近十年的办学之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已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创作、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随着高职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随着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机遇的到来,如何架构好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已成为各高职艺术院校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实际,谈对以表演类为主的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
如果把中等艺术专业教育和高职艺术教育的历史连起来看的话,其师资结构,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20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专业剧团演(奏)员组成的教师队伍,本文称“剧团型”。二是21世纪以高校毕业生和引进人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本文称“高校型”。在这两个时期之间,即20个世纪70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有一个既有剧团演(奏)员,又有高校毕业生等组成的师资队伍,本文称“混合型”。
这三种类型,其形成是和我国国情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艺术教育严重不足,为缓解艺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中央政府要求各个省市多建立戏曲学校或艺术学校。这样一来,就有了第一批由剧团里德艺双馨的中青年优秀演(奏)员组成的教师队伍。这些来自剧团的优秀演(奏)员,学历虽不高,但演唱(奏)水平高,舞台经验丰富,再加上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引领和他们自己的努力,很快就由演(奏)员转变为教师身份,且在教学上取得成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随着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突飞猛进,原本以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为主的戏(艺)校,已不适合于现代革命的需要,故多转向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这个时期的教师多从京剧团、歌舞团等调入。这些教师的基本状况,和前一时期基本接近,培养的艺术人才质量亦较高。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各戏(艺)校又恢复原以地方戏教学为主的格局,这个时期的教师亦以剧团的优秀演(奏)员为主,一批老艺术家焕发新的生命,对艺术教育投入极大的热情,这一时期(指70年代末和80年代)培养艺术人才的质量亦较高。进入21世纪,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期文化产业(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多更好的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艺术人才,教育部选择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中专升格为高职艺术学院。升格之后的高职艺术院校,无论专业设置、学生人数、教学用地等,都比中等艺术专业教育扩大了好几倍。这样一来,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故这一时期,大量的从各高校毕业生中招收一大批年轻教师,也从本科院校引进一批较高学历、较高职称的教师。这一时期教学的整体质量,出现下滑及下滑趋势。
以上所谓艺术人才质量的好与差,只是相对而言。从今天的艺术教育和以前的艺术教育相比,无论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师生比来看,原来可能是1∶1甚至2∶1,现在是 10∶1甚至 20∶1等。从三种类型的师资来比较,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得来说,“剧团型”师资,舞台经验较丰富,掌握剧(节)目较多;“高校型”师资,理论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快,喜欢求新求变。这两种类型,如果加以互补的话,是比较恰当合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所以,笔者在此提出,职业艺术院校尤其是以民族民间艺术为主体的职业艺术院校,其师资构成应是混合、多元的,以一个人的经历和能力做最后的决定。
我们不能忘记,五六十年代一批艺术家(或曰名师),为早期专业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批艺术家对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贡献及作用,今天怎么评价也不为过。李宝杰、李雄飞在《民间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转型及其影响——从西安音乐学院最早引进的五位民间艺术家谈起》一文中对古筝演奏家、山东筝派传人高自成;扬琴演奏家、东北扬琴的优秀代表和传人王沂甫;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杨少彝;河北定县三杰之一、唢呐演奏家刘长生;以及三弦演奏家、曲艺表演家张宝义五位艺术家做了高度评价,说道:“尽管今天的民乐教学与表演,无论是其风格范围还是技巧运用,和历史上相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老一辈艺术家在早期民乐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奠基作用与开拓作用,更应该看到从他们那里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表演与教学风范,这对于我们求取民乐专业学科的新发展不无启示作用。”[1]这一段评价,放在王瑶卿、郝寿臣、马连良、盖叫天、姚水娟等戏曲名家(师)身上也一样。
正是由于五六十年代这批艺术家的引领,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也带出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以越剧名家姚水娟1959年至1964年在浙江艺术学校指导越剧剧目为例,根据 《浙江艺术学校1958-1988年庆祝建校三十周年纪念册》介绍,1959 年有《盘夫索夫》、《拾玉镯》;1960 年有《小姑贤》、《周仁献嫂》(与吴剑芳一起)、《打瓜招亲》(与吴剑芳一起);1961年有 《双下山》(与叶笑笑一起)、《白蛇传》(与尹小芳一起)、《十八相送》(与吴剑芳一起);1963年有《盘夫》片断;1964年有《朝阳沟》(与吴剑芳、刘鹏奎、田成效一起)、《活捉罗根元》等。以上除个别剧目是姚单独指导之外,其他大部分剧目均为姚带领中青年教师一起指导。当时姚的学生、青年教师田成效,在后来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刚进学校时,毫无教学经验,是靠姚水娟、吴剑芳、王杏花、沈传锟等一批老艺术家帮助我、扶助我,才使我从表演老师转为专职唱腔老师,我们又成为合作的好伙伴,最佳搭档。”[2]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浙江艺术学校又恢复越剧招生时,田成效等这批当年的青年教师,成为了此时的骨干和专业带头人(非常可惜,姚水娟老师在1976年去世),他们又组成了一支新的教学团队,带领着一批更年轻的教师成长。这种“传、帮、带”的精神,是学院建设发展的根基,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保证,在今天的职业艺术教育中,应大力倡导和发扬。
现在的高职艺术教育,除戏曲等个别专业之外,师资队伍基本由三方面人才组成,一是原中专升格上来的教师;二是从高等教育引进而来的高职称人才;三是从各高校毕业生队伍中招收进来的新教师。这“三方面人才”,其构成的年龄比例,大致为,从中等教育升格而来的教师,年龄多在45岁以上,占教师数的四分之一;从高等教育引进而来的高职称人才,年龄亦多在45岁以上,占教师数的四分之一;升格之后从各高校毕业生队伍中招收进来的新教师,年龄多在25-38左右,占教师数的四分之二。这“1+1+2”的结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后“2”有逐渐取代前两个“1”的趋势,逐步构成师资队伍一体化。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型”师资在知识结构上,呈现出思维敏锐、活跃、知识面广、开拓性强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看到,由于他们任教时间不长,舞台经验不丰富,再加上不(大)熟悉职业艺术教育规律,所以,在教学上存在许多盲点和模仿痕迹。这些年,各高职艺术院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不定期)实行顶岗实习,以访问学者的身份送出去培养、定期考核,等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成效甚微。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笔者亦提出四点建议:
职业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训练演员更是如此。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与杂技》一文中写道:“中国戏剧中较大的一些剧种,大抵都有它一套训练演员的方法,一个演员的演技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是根据这一套方法按部就班地勤修苦练循序渐进而来。”[3]在这一段表述中,周先生讲得很清楚,一个演员的演技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根据传统固有的方法来训练,训练的方法,即按部就班、勤修苦练、循序渐进,你离开了这一些,或不按部就班、不勤修苦练、不循序渐进,要想培养出演技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演员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这一套方法的传授,要靠一代一代相传,要靠优秀团队支撑,要靠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等等,使青年教师一进入教学行列,就知道我要教什么,我怎么教,我怎么能够教出好学生等,而现在这种团队精神是较缺乏的。高等艺术教育研究所(室),不能(光)会纸上谈兵,要协助系部,派专人帮他们整理这些富有职业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然后编成书籍,编成教材,供一批一批的青年教师学习。
为什么说青年教师要经过实习演出到担任助教,再到独立教学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知道,一个刚刚从高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他可能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基本功,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掌握的剧目毕竟有限,舞台经验很不丰富。对这些教师,学院要安排他们参加大量的演出,丰富他们的剧目量,在此过程中,还要安排他们参加大量的听课,拜老艺术家为师,熟悉职业艺术教育规律性。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可以慢慢走入独立教师的行列。
一个专业(或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此团队,应是一个学习的团队,一个注重传承,推动创新,取长补短、富有生命力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专业带头人是其核心。但从目前来看,专业带头人的能力有强有弱,作用的发挥有大有小,存在一些问题。在选拔专业带头人上,人事部门一定要大公无私,要打破年龄、职称、职务等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选拔好富有实力的专业带头人,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职业艺术教育才会大踏步向前发展。
随着高职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如何根据职业艺术教育特点,设置出富有自己个性、带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是每所高职艺术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一方面已有很大的进步,但照搬和模仿的痕迹依然存在。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职业艺术教育不熟悉,有的更是不屑一顾;二是自身水平不高,无论业务能力、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都较缺乏。针对这些原因,一是要加强职业艺术教育特性研究 (是深层次的研究),二是要搭建起提高教师素质的桥梁,使教师在职业艺术教育上,有自信心、自觉性,有高标准的追求,学校也要提供青年教师有求名求利求发展的空间,新老教师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属于高职艺术教育自身的课程体系。
三
本文所说的以多元化择师,架构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中的“多元化”,是与单一型、单向型相对而言的。“单一型”、“单向型”的师资有其长,也有其短的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只有把甲之长弥补乙之短,或把乙之长弥补甲之短,或把中外、土洋、新旧等各种渠道的资源融合在一起,组成一支具有新型、现代、地域、艺术、职业、教育等的综合师资队伍,这才是现代职业艺术教育所要确立的目标。
在选择高职艺术院校师资上,我们需要一大批“高校型”的师资,这些师资,是学院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力量。我们也需要一批德艺双馨,国内外富有声威,且年富力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京剧中的于魁智、李胜素,越剧中的茅威涛、赵志刚,黄梅戏中的韩再芬等。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年富力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一是她们正当中年,精力旺盛,创新能力强;二是掌握剧目多,舞台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国内外声望高。把他(她)们吸收过来,不仅可以担任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可以担任学院艺术团的示范演出,专业团队带头人,等等。
我们需要一大批掌握更多西方现代、时尚、新颖的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教师,他们应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加入,不仅可以给职业艺术教育带来西方、现代的技术和信息,也可以促进学院的对外文化交流。我们也不能忘记一批来自底层的民间艺术家,如前面讲到的五六十年代西安音乐学院引进的五位民间艺术家等,他们可能在学历、职称上达不到现在教育部门的各种要求(普通话、外语等),但他们确实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及有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绝门绝技,这些民间艺术家,现在的高等艺术教育太少了,太缺乏了,应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员。
在师资的安排上,“剧团型”的师资,应偏向于剧(舞)目训练和实践演出等课程。“高校型”师资,应偏向于基础训练和理论等课程。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师资,应偏向于西方艺术、现代艺术等课程。而民间艺术家,应偏向于我们现在国家在大力提倡的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体教师,应该是来自民间的民间艺术家。在选择文化课教师上,我们不能只看重学历文凭,还要看其艺术潜力、艺术素质、艺术能力,如大学语文教师,最好能兼及剧本写作、歌词写作等,外语教师,能兼及音乐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策划等,总之,不能是单一型、单向型的。
高职艺术院校现在师资的普遍状况是,不缺少小师、中师,不缺乏学士、硕士、博士,也不缺乏讲师、副教授、教授,而是缺乏名师大师,缺乏富有表演经验的演(奏)员,缺乏在国内外富有声望的表演艺术家,这是障碍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架构师资队伍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笔者在此引用季羡林先生在《祝贺山东大学百年岁诞》中的一段话,他说,“大学有时候从外校进几位教师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人才的交流。但是,想真正获得名师,甚至大师,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自己培养。我总认为,现在大学里教师提职提级的做法还有待于认真地改进。现在吃大锅饭的残余流风未息,余威犹在,这很利于人才的成长,最理想的办法是公平合理地实事求是地发现年轻有为的人才,然后加以精心培养,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待遇方面可以破格,在提级方面也可以破格。对他们在政治上严格要求,在业务上严格督促,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期以数年必能有成。据我个人多年的观察,现在学生中和青年教师中确有特立独行有很大潜力的人才。千里马是有的,愿我们的学校领导能成为伯乐。”[4]季羡林先生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大学而言,但用在高职艺术院校也一样。
由于艺术教育规律不同的性质所决定,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构成,在看重一个人学历的同时,更要看重他的舞台实践经历和表演艺术能力,应以开放的、多元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好教师,培养好教师,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这是高职艺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重中之重,耽误不得。
[1]李宝杰,李雄飞.民间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转型及其影响——从西安音乐学院最早引进的五位民间艺术家谈起[J].交响,2010(1):31.
[2]浙江戏剧家协会等编.书剑传芳录——吴剑芳艺术人生(内部资料).2010:147.
[3]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11.
[4]摘文化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
Building Teacher Team in Arts Colleges from Diversity Requirements
Shi Wangwei
(Science&Research Division,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Hangzhou,Zhejiang 310053)
Due to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art education,the teacher in arts college should be recruited not only from educational background, but from his practical experience such as performance experience.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building a strong teacher team on open,diversity requirem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rts education.
arts educational rules;vocation arts academy;teacher team;diversity
G451.1
A
1672-3708(2011)02-0063-04
2011-03-01
施王伟(1956- ),男,乐清人,一级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