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校园读书文化与大学生人格模塑

2011-08-15 00:44傅争鸣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模塑准则人格

傅争鸣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读书、校园读书文化与大学生人格模塑

傅争鸣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阅读图书,可从认知、欲望和意志、情感和审美等角度,推动大学生人格经由趋真、趋善、趋美的途径,获得全面、均衡、统一的发展。要有效引导大学生读书,大学就必须提供一种以读书为社会准则的文化环境。校园读书文化,通过社会遗传和行为控制深刻影响主体心理结构,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格模塑。

读书;校园读书文化;大学生人格模塑

一、读书与大学生人格模塑

培根说过:“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1]读书对大学生人格模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一)大学生人格模塑的主要任务

我们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的具有完整性、恒常性和自洽性的心理结构;该结构对主体行为进行定向、驱动和控制,从而使主体行为呈现为统一和前后一贯的模式。

生理上处于青年早期阶段的大学生,人格上也恰恰处于由初步形成到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在步入社会之前,进行最后阶段集中学习的大学校园生活,应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该阶段人格模塑的下述主要任务:

1、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获得更新该知识结构及创造性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建立起与社会生活相适应“通识”性的其他知识结构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通过学习社会基本行为、道德规范准则,建立起与这些准则相一致的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体系,形成与这些准则相一致的认知、意志、情感定势和行为定势。

3、通过学习在更复杂的社会网络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以及社会交往手段,建立起社会关系认同和角色认同,以及承担自身所扮演各类社会角色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4、通过上述学习,整合各项心理要素,建立起与社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二)读书是模塑大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完整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欲望及意志和情感这样三个基本层面。而读书,恰恰是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模塑的重要途径。

1、读书可从认知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模塑。普希金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学习”[2]。即使对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任何教科书中的专业知识,都是高度概括和提纲挈领式的;而任何专业知识,也都要求把具有一定“通识”性的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前提。所以,即使把一本科研书背到烂熟,也还是未必就能真正掌握其专业知识。只有把教科书当作图书导读索引,通过有针对性地大量阅读相关图书,不断补充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才有可能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由应付考试的机械记忆,变为自己的主体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普希金还说过,“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3]大量阅读图书,不仅能增进知识的积累,而且能把不同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工具、立场和方法论摆在读者面前,促进其独立思考,在比较中把握真理,推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建立起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科学思想方法,养成勤于读书、终生求真的学习习惯。

“读书……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4]大量阅读图书,可帮助大学生洞悉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具体途径,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角度深入了解我们的民族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准确认识当代社会及其发展前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5]大量阅读图书,可帮助大学生在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从认知角度建立起一整套是非判断标准,养成依循这些理性尺度求真不已的主体能力和目标定势。

2、读书可从欲望及意志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模塑。在对大学生欲望及意志的模塑上,图书阅读所起的作用,比课堂上的学习要大得多。对青年人来说,意志力的培养,离不开“榜样”的引导,而这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榜样”,在图书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所能遇到的要多得多。通过读书,学习古今中外的人生榜样,可激发读者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奋发拼博的毅力,建立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量读书,不仅可激发读者的竞争欲望,而且可以培养读者的合作精神。通过读书,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够对社会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确立起支撑和改造社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量读书,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与爱国、责任、奉献等内容相关联的高级欲望、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形成抵制物欲诱惑,坚持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自控能力,获得排除障碍,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自我规划和自我驱动的力量。大量阅读图书,可帮助大学生在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从欲望及意志角度建立起一整套善恶判断标准,养成依循这些道德尺度求善不已的主体能力和目标定势。

3、读书可从情感和审美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模塑。人类寄托情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需求以及精华成果,在古今中外经典图书中的展示,可谓淋漓尽致。作为审美情感,个体对崇高、对壮美的景仰和需求,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而图书阅读恰恰是个体接受这种“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量阅读图书,不仅有助于个体民族归属感、社会认同感、集体荣誉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自尊、依恋、友谊等高级社会情感的形成,而且是个体突破有限生活场景的束约,形成健全的“情商”和丰富的审美情趣的前提条件之一。大量读书,能够帮助大学生从情感及审美角度建立起一整套美丑判断标准,养成依循这些情感尺度求美不已的主体能力和目标定势。

综上,大量阅读图书,可从认知、欲望和意志、情感和审美等角度,对大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模塑,促使大学生人格经由趋真、趋善、趋美的途径,获得全面、均衡、统一的发展,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校园读书文化”与大学生人格模塑

读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模塑大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读书,大学就必须为大学生提供一种以读书为需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生活与大学生的关系,赋予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化上极强的感召力、凝聚力、控制力和模塑力。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在需求互补、竞争与合作的频繁接触中,每个人都有思想、欲望、情感、操守和技能等多种人格要素的大量投入,而由此形成的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对其它成员的心理依恋,恰好是个体乐于并易于接受社会教化的先决条件之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多种精神需求提供的满足,不仅使它能够始终保持对个体成员的吸引,而且使它可以通过这种吸引,从意识、潜意识、思维定势,意志、态度、动机、行为模式,以至情感、情绪、审美尺度、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多重角度,有效地对个体成员进行全方位的人格模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判断一所大学能否有效引导大学生读书,只要看他是否具有校园读书文化就可以了。

(一)“校园读书文化”界说及主要内容

我们所说的“校园读书文化”,是指大学校园特有的,具有强大感召力和驱动力,可有效推进“个体社会化”(个体接受社会行为模式和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主体结构,“这种经由社会熏陶与学习训练,而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就叫做社会化过程”[6]),模塑其成员形成与“读书”有关的校园社会准则“同构”之人格的生活模式极其蕴涵的文化准则体系。

“校园读书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与“读书”相联系的为“读书”提供保障的各种物质设施、物质条件。

2、与“读书”相联系的各种为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普遍遵循的行为摸式、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

3、与“读书”相联系的各种富于感召力、驱动力、凝聚力的传统,和以制度、规则形态,及“集体无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风习定势。

4、与“读书”相联系的各种认知、价值、情感和行为评判标准体系,以及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强而有力的“舆论评价场”。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读书文化”,不是指外在的“物质设置+制度条文”,而是指已经深入校园生活所有层面,并内化为绝大多数校园共同体成员 “认知”、“欲望”、“兴趣”、“爱好”、“需求”和“习惯”,能够从身份认同到价值认同,从团体氛围、行为规范到人格摸塑,在现实中发挥实际作用的一种生活模式及其蕴涵的社会准则体系。这些作用的发挥、这些准则的被认同,不仅依赖集体和个体的意识层面,而且依赖集体和个体的无意识层面;不仅依赖社会的外部控制,而且更依赖个体的自我追求。这些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不仅是个体成员在校数年间能够被动地服膺校园读书文化,而且是要批量性地模塑个体成员与校园读书文化“同构”的主体人格,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终生自觉服膺和追求这些文化准则的奋斗中,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二)“校园读书文化” 在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种社会文化,是生活于该文化圈中的个体在接受“社会化”过程中,直接面对的文化复制模板。在大学生人格模塑方面,“校园读书文化”,具有以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1、“校园读书文化” 是通过社会遗传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模塑的根本前提。人格的形成,并非由自然遗传所设定的自发过程的自然结果。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每一“社会人”的个体心理结构和主体人格,都要通过接受社会遗传,即接受以该共同体文化准则为遗传基因的文化复制,才能够形成。而一个社会共同体,也只有将自身的文化基因,由外在的社会准则,“内化”为每个共同体成员的人格要素和心理结构,才能将这他们由“自然人”提升为“社会人”,复制出主体人格与社会准则“同构”的共同体成员。因此,一个社会共同体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就会模塑出什么样的社会成员。“投于苍则苍,投于黄则黄”,将一块白布投入黑色染缸中,又怎么可能染出黄色的布来呢?可以断言,凡“读书文化”薄弱的校园,不管其“读书”口号喊得多么响,不管其采取多少强制性措施,都不可能模塑出以“读书”为自身内在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主体人格。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模板,校园只有具备“读书文化”这块模板,才能通过复制,模塑出与该模板同构的大学生主体人格;读书,也才能够真正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的共同需要,和每个大学生自觉的内在需要。从这一角度上看,要模塑大学生以读书为内在需要和生活方式的主体人格,校园“读书文化”的存在,是一条不可或缺的根本前提。

2、“校园读书文化” 通过有效的行为控制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模塑。对行为的定向控制,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行为的控制手段,与考核、纪律、法律等相联系的奖励和罚惩,是通过由外部施加力量来发挥其作用的,在这些力量覆盖不到之处,其对主体行为的控制则往往会失效;而文化对行为的控制,是将外部的社会准则,“内化”为主体的认知、意志和情感,以及由这些认知、意志和情感所驱动的行为动机,因此,这种行为控制本质上是主体内在的自我控制,无论是否存在外部的力量,主体都会因选择与社会准则取向相一致的行为而获得自我激励,都会自觉地将与社会准则相悖的离轨行为消灭于未然状态。很显然,作为行为控制手段,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大大高于其他手段。缺少浓郁“读书文化”的校园,不管再制订多少与“读书”相关的制度、条例和奖罚措施,都难以引导大学生真正养成 “读书”的习惯,更不可能将“读书”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行为取向和行为动机。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获得行为自控能力的路标和动力源。一个校园,只有具备“读书文化”的路标和动力源,才能引导大学生建立起与该路标和动力相一致的行为取向、行为动机和行为定势,才能将“读书”这一社会准则,作为个体和群体内在的共同需求和共同追求目标,转化为大学校园全体成员自我认同、相互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文化标志。从这一角度上看,要通过有效的行为控制,模塑大学生以读书为内在需要和生活方式的主体人格,校园读书文化是根本的前提条件。

3、“校园读书文化”通过深刻影响主体心理结构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格模塑。构成人格特征的三个价值取向即认知取向、评价取向和道德取向“主要是通过模仿与认同而获得。……个体如果要想成为某一社会的合格成员,必须接受社会存在的‘模型’,并且将这些模型予以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7]“校园读书文化”不仅以制度等显性规则对大学生进行体制内教化,而且更凭借传统、风习、风尚等隐性规则,以无所不在的潜移然化形式,为大学生人格的成长,提供了模仿与认同的“模型”。

依靠单纯的认知教育,往往不能形成统一的人格亦无法为主体人格的形成提供足够的动力,而获取“敲门砖”之类急功近利的动力,则更是难以持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8])“校园读书文化”不止从知识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准则的灌输,而是针对主体心理结构的智、意、情三大层面及其所有要素,从诸多层面对大学生人格进行全面模塑,并为大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知之、好之、乐之相统一的恒久动力。

从单纯的兴趣生发出来的驱动力,往往会随着个体兴趣的转移而消失。“校园读书文化”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偶发、多变的兴之所致,而是一个定向的渐进积累过程。“校园读书文化”在大学生个体心理结构中每打下一个印记,就使得该个体在心格成长的自我追求上增强了一分 “定向性”,从而使个体沿着既定的指向不断深入,最终将外在的社会准则不再是一种约束,也不再是个体刻意遵从的原则,而是直接内化成了主体的思维定势、意识定势、情感定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主体需求定势和动机定势。

[1]培根.名人名言大全-读书,http://www.mingren123.net/33/index_3.html.

[2]普希金.名人名言大全-读书,http://www.mingren123.net/33/index_3.html.

[3]普希金.名人名言大全-读书,http://www.mingren123.net/33/index_2.html.

[4]高尔基.名人名言大全-读书,http://www.mingren123.net/33/.

[5]伏尔泰.名人名言大全-读书,http://www.mingren123.net/33/index_6.html

[6][7]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304,310.[8]徐志刚.论语通译[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9.

On Reading,Campus Reading Cultur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 Molding

Fu Zhengming

(Libra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Communications,Hangzhou,Zhejiang 310018)

Reading can be availa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desire and willing as well as emotion and aesthetics.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 is promoted and well developed via super truth,super goodness and super beauty. To achieve effective rea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cultural environments based on social norms.Campus reading culture,through social heredity and behavior control,has a deep influence on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and molds students’allround personality.

reading;campus reading culture;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 molding

G64

A

1672-3708(2011)02-0059-04

2011-02-25

2010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读书以提高主体素质(2010N37)。

傅争鸣(1957- ),女,山东宁津人,馆员。

猜你喜欢
模塑准则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关于模塑工业互联网的基本认识
纸浆模塑赋能界龙集团再腾飞——上海界龙实业纸浆模塑包装事业部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一种纸浆模塑包装制品的动态缓冲特性分析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