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酒中看文化
——试用文化的四个维度来比较中西饮酒文化的差异
许立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文章运用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文化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和刚性与柔性倾向,对中西饮酒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期有助于中西方更好地交流与交往。
中西饮酒文化;文化;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刚性;柔性
文化像空气,平时不大被人感知,但却又无处不在。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广义的酒文化,就是与酒相关的法典制度、语言文学、典章故事、风俗习惯、礼仪礼节,以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反射和联想的总和。狭义的酒文化是指普通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仪风俗、逸闻轶事等。由于历史背景、社会规范、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中(主要指汉民族)西方(主要指欧美国家)的酒文化风格迥异、丰富多彩。论文讨论的是狭义的酒文化,即饮酒文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荷兰心理学家、跨文化管理专家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通过对不同的人类群体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imensions)。霍夫斯塔德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一个内在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文化维度,它包括四个方面: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avoidance)、刚性和柔性倾向(masculinity)。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一直是海外学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对跨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万方数据搜索平台上,关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的论文有66篇,关于“中西酒文化”的有21篇,而两者兼有的文章为0,所以用文化的四个维度来比较中西饮酒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对于个人成就及人际关系的认同度。个人主义提倡个人权利与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组织、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的饮酒文化显然是集体主义的。所谓“一人不喝酒”,这是中国人喝酒的一般规则(除嗜酒成癖者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际交往的客观需要,一般自己不喝酒。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所以中国的酒是社会的酒,酒事即人事。中国人主张集体主义和团结,喜欢与他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在喝酒时劝酒夹菜,非逼着别人喝酒不可,从而营造出愉快的气氛。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中国人的集体思维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中国的酒文化很长时间内表现为宴会文化。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发展,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远比集体更重要,他们更关心自己,因此西方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酒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本身,他们充分尊重酒的性质和味道,重视不同酒自身的特点,力求将各种酒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充分享受酒的美味。二是即使有群聚而饮,也颇多浅尝独酌。西方国家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他们即使聚餐喝酒的时候也全凭自由自愿,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全凭自觉喝酒。因此,欧美的酒吧文化是其酒文化的一种表现与延伸。
权力距离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高权力距离意味着该社会一般倾向于遵从层级制度体系,而低权力距离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机会的平等。
中国深受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国酒文化的权力距离大。“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在古代的中国,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酒器是不同的,这是为了礼教的要求,通过不同的酒器来代表不同的身份,而不是从酒的本身出发。表现在饮酒礼仪上,就是尊卑、长幼、主客、亲疏分明,一旦破坏距离,就会天下大乱。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向最尊贵的客人敬起,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敬酒时,双方都要“避席”起立,酒杯要满,表示的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以三杯为度。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得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西方在主体上是平等取向的,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平行的关系,因此其酒文化的权力距离较小。西方人对酒器的重视和研究,表现出他们对酒的尊重,甚至他们的饮酒礼仪和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西方人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美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酒种的搭配、酒种与菜肴的搭配。另外,他们在斟酒、倒酒、品尝及菜肴的搭配和品饮顺序各个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他们讲究个人平等主义,更为率意随心,酒席上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也不兴划拳行酒令的助兴之举。即使请人喝酒,大都是主人先敬一下客人,感谢客人的光临,希望大家玩得愉快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客人自己找伴侣喝酒聊天或者自斟自饮了。
不确定性回避指的是社会成员对不确定的情形感到不安或舒服的程度。
传统的中国人往往视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为一种威胁,总想克服或回避,以求趋利避害,因而对不确定性表现出较大的忧虑感和精神压力。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决定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必然是外向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统治者对人才的不重视却又造成了大量的怀才不遇者,当志向无法实现,他们的忧愁无法排解时,只能在喝醉后求得暂时的解脱。
明朝吴承恩认为,古人最初发明酒是出于消愁的目的。中国古人还把“以酒解忧”比作“用兵驱敌”。《南史·陈庆之传》附有陈暄与兄子陈秀书:“故江咨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中国人喝酒多是源于愁,当烦恼不断、忧愁缠身时,人们习惯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以此“借酒浇愁”。如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在《落日》里也有类似的诗句:“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一代枭雄曹操感慨“人生几何”时就发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叹。有的诗看似写快乐,实则为了反衬生活之苦,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战士虽饮酒取乐,内心却极为痛苦。中国的酒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深沉、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
西方人大多容易接受不确定性,他们认为这是人生的特点,对每一天的到来多持乐观和期待的态度。如“Life is one big casino.”意思是人生就像一个大赌场,既然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所以不必忧心忡忡。由于有以上的认识,他们悠闲自在,生活压力小,有主观幸福感。西方很多男人之间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Wine,women and song”,即都希望能过上“在声色场所狂饮作乐的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如果说中国人的饮酒多是忧国忧民,是基于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那么大多数西方人的饮酒则是表现一种对于快乐的体验,他们喝酒多为快乐助兴,源于快乐本身,体现出他们狂放、随性、乐观的性格特点。
刚性与柔性倾向关注人们强调的是事业成功导向,还是强调生活质量导向的程度。
从首选酒品上看,中国人饮酒的传统观念是“酒以烈为贵”,要么不喝酒,喝酒必喝白酒。白酒是中国人饮酒时的首选酒品,这同欧美人爱喝啤酒、葡萄酒的传统明显不同。中国人一向以能喝白酒为荣,特别是男人,喝白酒几乎成了阳刚之美的标志。
从饮酒风格上看,西方饮酒在一个“品”字,中国人饮酒在一个“豪”字,一饮而尽,尽情而豪爽。这种“豪爽”不在于饮酒本身,而在于情感沟通与表达的酣畅程度。中国的豪饮是一种人性的释放、友情的宣泄。譬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水浒》里武松“三碗不过岗”等,俯拾皆是。又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些悲壮场景怎么能没有酒!
从人际交往上看,中国的人际交往以男权为中心,主要是男人之间的“游戏”;而西方的人际交往则男女兼重,绅士或骑士为女士引路、开门、女士优先等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行为很受推崇。这一点反映在酒文化上,相对“阴柔”的东方文化却更强调雄强,高头大马的西方骑士文化,却更强调温柔。
在中国,酒区别于其他生活品的一个因素是它的政治性。古有饮酒结盟、越王勾践“箪醪劳师”、楚霸王项羽的鸿门宴,以及战国时“鲁酒薄而邯郸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还附生出有蒙汗酒、毒酒——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过,酒既可制造吉利,又可制造凶光。正可谓“酒外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古今的酒演绎了人间,特别是中国男人们多少恩恩怨怨和爱恨情仇。
即使是现代的中国,喝酒多是一种表达心情的辅助行为,不会因为要喝酒才喝酒,只是想借用酒精的作用去完成一些别的事情。中国是礼仪之邦,交际主张含蓄内敛,平时很多话不好讲,喝了酒之后就可以不受约束,不但可以讲,甚至可以骂,酒可以帮助中国人达到交际的目的。
从饮酒的目的上看,中国酒文化也是偏刚性主义的。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少注重酒本身,因而缺少对美酒进行科学系统的理性分析和品评、鉴别,更在意饮用它之后产生的美妙作用。饮酒重视的是人,酒的作用很少用于享受,而更多的是感情的寄托、避世的方法和功利的手段,“醇酒美人”都不过是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柔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西方文化以骑士文化为主,对物质的尊重表现得很“绅士”,对酒更多是一种珍视,把它当做艺术品,慢慢品味,细细斟酌。他们饮酒重视的是酒本身,饮酒时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享受美酒。西方人喝酒是很频繁的,一日三餐离不开酒,一餐之中,就有餐前酒、餐中酒、餐后酒。甚至回家,有“进门酒”,睡觉前,有“睡前酒”。但他们喝酒比较单纯,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完全是自我的。因此,喝酒十分忘情,往往只为自己的情绪喝酒,不必理会别人的情绪,即或喝醉,也只为自己的情绪而醉。
在西方,酒虽然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地享受美酒的味道,是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西方人饮酒还与时尚密不可分,喝白兰地、威士忌,品伏特加、龙舌兰,对酒观色、嗅味、品香来演绎情调成为西方现代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源远流长,但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饮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比较中西方饮酒文化,并无意比较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中西方饮酒的不同,文化背景使然,思维方式使然,不必强求趋同。但比较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将有助于中西方更好地交流与交往,从而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1]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2]刘茵.中美商务交际的礼貌策略——基于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视角[J].海外英语,2010,(11).
[3]乐扬,李雪婷,张宇池.基于文化渊源分析中西方饮酒文化[J].酿酒科技,2010,(6).
[4]饶清清.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12).
[5]张希.从中西方酒文化对比看中国的文化[J].华章,2009,(20).
[6]吴粤汕,战吉宬.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中国食品,2006,(14).
[7]肖艳.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酒文化中的折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
[8]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
[9]罗民胥,廉张军.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回避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7,(12).
[10]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J].甘肃科技纵横,2009,(3).
[11]江丽容,刘首昌.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2]姚玉成,朱文忠.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分析中国企业文化的民族共性[J].集团经济研究,2007,(26).
G11
A
1673-0046(2011)10-0073-03